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之韵:陆视觉符号与城市肖像

城市之韵:陆视觉符号与城市肖像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很多情况下,郑州人在向外部推介城市形象时,会精心选择一些视觉符号,像工商企业和商品品牌需要设计一个专属的徽标那样,用以唤醒、强化人们对郑州这座城市的记忆和印象。铁路枢纽,交通中心,这是全国对于郑州城市地位的普遍认知。1983年3月21日,郑州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确定月季为郑州市花。尽管符号众多,而辨识性最强、公信度最大、使用率最高的视觉符号当首推二七塔。

 城市之韵:陆视觉符号与城市肖像

很多情况下,郑州人在向外部推介城市形象时,会精心选择一些视觉符号,像工商企业和商品品牌需要设计一个专属的徽标那样,用以唤醒、强化人们对郑州这座城市的记忆和印象。这些符号一定是高度洗练的、概括的,反映郑州地方文化特色的。通常被选用的符号包括:

1.二七塔。

2.火车头铁路是郑州在中国现代史上重新崛起的动力。铁路枢纽,交通中心,这是全国对于郑州城市地位的普遍认知。20世纪60年代郑州的孩子们不会忘记,郑州第一个冰棒(郑州人称为冰糕)品牌叫作“火车头”,他们都是吃着“火车头”冰糕长大的,3分钱一支的甜味的冰块,那是郑州夏日酷暑中的大众情人,是沁人心脾撩拨童心的一股清风。2004年,全国第一座火车头主题公园——世纪欢乐园开园迎宾,黄金周期间每天接待游客一万人次以上。在京广线、陇海线风风火火日夜奔驰了几十年的蒸汽机车车头和领袖人物使用过的专列车厢,静卧在繁华的街市喧闹的人群之中,看郑州人怎样以怀旧的名义获取旅游业收益。

中国人邮政1989年发行的纪念邮票,使二七塔获得国家名片的身份,得以传邮万里、广布天下

3.双连壶:彩陶容器,泥质红陶,鼓腹平底,郑州大河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是黄帝时代的器物,双壶连体,心腹相通,是双人共饮的酒具——同甘苦共命运,“生死之交一壶酒”,它被解释为友谊爱情和联盟的象征。

4.铜方鼎:古代社会权力与秩序的象征。郑州商城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斗形方腹,四足雄踞,纹饰华美,气度轩昂,是商代礼器中的重器,是郑州市建城3600年的物证。人民路与商城路交叉口,建有以铜方鼎为主体造型的“商城纪念碑”。

5.月季花:苏东坡有诗“花开花落无间断,春来春去不相关。牡丹最贵唯春晓芍药虽繁只夏初。唯有此花开不厌,一年常占四时春。”郑州的月季较之洛阳的市花牡丹、开封的市花菊花,花期因经常性、重复性而更具市民性、普及性。1983年3月21日,郑州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确定月季为郑州市花。

6.毛泽东手书“郑州”:摘取自毛泽东1964年为《郑州晚报》题写的报头。毛体字卓然不群,行云流水,神采飞扬,这两个纵长取势的汉字与《郑州晚报》一起,每天以数十万份印制,向四面八方传送,令人过目不忘。

7.“哺育”雕塑:以“哺育”主题为造型的黄河母亲的汉白玉塑像,放置在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内。

8.少林寺山门:“中国功夫冠天下,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寺既是佛教界的禅宗祖庭,又是武术界的功夫圣地,名重天下,四海皆知。有人说,少林寺在国际上的知名度,甚至超过了郑州市的城市影响力指数。2006年俄罗斯总统普京访问中国,北京以外唯一到访的地方就是郑州少林寺。这位醉心武术的总统下了飞机,直奔少室山下。说是访问过郑州,其实没有走进过城区。以少林功夫为卖点,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郑州市设立了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举办了世界传统武术大会,向奥运会推销武术,用现代教育制度普及武术……郑州人在少林大纛之下培育、发展、做大了一个“武术产业”。

9.“大玉米”:官方名称为“会展宾馆”或“千禧广场”,郑东新区商务中心区核心建筑,美国SOM设计事务所设计(与上海浦东金茂大厦同一家设计单位),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岳嵩山的嵩岳寺塔。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是中国最古老的砖塔,建筑学家梁思成称其为“最不凡的宝塔”“大塔的总体构图,是日后中国普通佛塔外形之祖”。SOM方案显然借鉴了嵩岳寺塔的造型特点,郑州人一见钟情,认为设计者认真研究了郑州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向中国古建传统表达了适当的敬意。因为它的整体造型和外部肌理特别是夜间的灯光效果让郑州市民产生玉米棒的联想,因而获得这个昵称。

10.中原福塔:又名河南广播电视塔,总高度388米,是全世界已建成的最高的全钢结构广播电视塔,高于同类结构的日本东京铁塔(333米)和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中原福塔在技术功能之外,具有强大的观光服务功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全景画、360度旋转餐厅、距离地面280米的“空中漫步”环形平台、穿行于钢架结构之中的玻璃滑道等,2016年获“河南省最美建筑”称号,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

1970年代及之后数十年使用的带有二七塔图案的信封

11.郑州东站:全国最大的高铁站之一,是我国第一个实现高铁线路“米”字形交会的总枢纽,显示了这座城市难以超越的交通地位。

…………(www.xing528.com)

林林总总,形象不一。尽管符号众多,而辨识性最强、公信度最大、使用率最高的视觉符号当首推二七塔。当询及外地游客对郑州的印象时,许多人会回答他(她)对郑州的了解,最初仅限于传媒中看到的二七塔影像,每次有人提及郑州,他们的脑海中便会自动浮现出双塔的身影。

1996年4月,郑州诗词学会、郑州市老年诗词研究会、郑州晚报社等单位联合举办“嵩山杯”全国诗词大赛,组成大赛评委会(名誉主任祖松臣、王均智,顾问孙轶青、霍松林、李宝光、康群等,主任岳修武,副主任张立兴、邵其政、刘振忠等),采取约稿、公开征集等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以“歌咏郑州”为题材的诗词作品,历时半年,先后收到参赛作品7000多首(大赛原设想只在国内进行,并未向海外征稿,但陆续收到来自日本、美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港澳地区的作品,有的出自诗坛名家之手),经过评委会精心遴选,评出112首获奖作品和683首入围作品。在这两类共计795篇作品中,笔者统计,直接以“登二七纪念塔”“谒二七纪念塔”“咏二七纪念塔”为题者有42首(占二十分之一以上),而文中写到二七塔形象(不包括涉及二七工运)者,则达90余篇(占十分之一以上)。有趣的是,参加这次诗词大赛并且获奖、入围的作者,绝大部分是外地人,他们关于郑州的体会,并非来自自己的生活体验,很多人干脆就没有到过郑州,对郑州的了解,仅限于媒体上偶尔得之的只言片语,一鳞半爪。这么多人不约而同地歌咏同一座建筑,可见二七塔作为郑州的文化符号,是多么深入人心和广布天下。

有一项问卷调查表明,二七塔也赢得了年轻人的心。据司秒争、陈玲、焦艳红、穆念伟等人2005年5月在郑州市大学生群体(郑州大学法学院、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和河南财经学院工商管理系)中抽样调查,77.43%的人在初临郑州之前就听说过二七塔,72.88%的人认同二七塔是郑州市的标志。

2006年8月,中央电视台制作《平安郑州》专题节目,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撒贝宁在节目录制现场采访中共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王文超和郑州市市民代表。为了考验测评普通市民与市委书记之间的默契程度,撒贝宁特别设计了三个问题,在任何人都事先不知的情况下,随机选了男女两位嘉宾,让他们和王文超一道答题。撒贝宁事后称他算服了,原来,他出的第一题是让任意写下一个词,可以是人名,也可以是地名,但要所有的人一看就知道是郑州;第二个问题是用一个词形容郑州人的性格;第三个问题是用一个字表达郑州在市民心目中和在全国的地位评价。结果,王文超和其中一位嘉宾第一和第三两个问题的答案完全一样,他们的共同答案是:“二七纪念塔”“中”(作方位词为中原、中部之意,河南方言更多作动词形容词使用——中不中?中!——达成要约,是承诺;面临选择,是敲定;褒贬优劣,是赞扬。)撒贝宁所佩服赞叹的,既有城市领导人与市民间答案选项的高度一致,应该也有关于标志性建筑的官方认同与民间认同的高度统一吧。

郑州是一座质朴甚至有点木讷的城市。在相当长的时期不善炒作,不会作秀,缺乏文字铺陈,缺少影像关注,不像北京、西安、杭州那样,存在于唐诗宋词元曲的吟咏之中;不像上海、青岛、重庆那样,存在于老舍茅盾张恨水张爱玲的叙述之中;甚至不像本省的开封和洛阳那样,存在于《两都赋》《东京梦华录》和《东周列国志》《水浒传》等历史典籍与文学篇章之中,被剧本戏文、被笔墨丹青描绘,被印刷品、胶片拷贝复制的次数可能也远赶不上武汉、长沙、济南、合肥这样一些国内实力相差不远的城市。散布于档案馆、博物馆中的郑州前朝旧事也缺乏学问家们的梳理、揭橥、阐释,所以在外国人那里,郑州市知名度实在不高,许多人甚至从来没有听说过这座历史悠久的中国内陆城市。在中国人自己眼里,郑州市缺少故事,缺少细节,缺少风情,缺少韵致,比较乏味。作家张宇写了一部小说名叫《软弱》,首开如实描写郑州城市环境的先例,金水河、火车站、羊肉烩面,娓娓道来;电视连续剧《校园先锋》表现中学生生活,《荣誉》展示公安干警风采,外景使用的都是郑州城市公共空间,让郑州人看了亲切莫名,外地人看了新奇有趣,对包装郑州推介郑州有那么一点意外之效。只不过,上面的例子只能算凤毛麟角,偶尔得见。总体上说,郑州城市形象的传播推广在传统媒介、先进手段两方面到如今都仍然处在初始阶段。

尽管如此,二七塔却在郑州鹤立鸡群,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它就走到了郑州市文化传播的最前沿,客观上充任了郑州“形象大使”的角色,在全国性与区域性的媒体和其他各种传播渠道频频亮相,不断登场,为自身也为郑州博取了青睐,收获了利益。中国人民邮政发行过“二七塔”邮票(发行数量600多万枚),郑州市印制过地方个性化邮资封,使用的也是双塔形象。据有关部门资料显示,仅2002—2003年,二七塔邮资封使用量即达1200万枚以上。郑州市的许多工商企业以二七双塔为商业品牌注册商标,“双塔牌”奶粉哺育过郑州一代新人;“双塔牌”油漆扮靓过千家万户的新居;郑州市(不仅限于郑州)几乎所有的财务人员都使用过或正在使用着以双塔为商标的二七牌复写纸,各笔收支都沾染上那藏蓝藏蓝的颜色;郑州和外地卷烟厂、火柴厂的产品包装上印有双塔图形;无数种笔记本、稿纸信笺、奖状、证书以二七塔为装饰图案;英协剧院吃烩面、听豫剧的地方文化套餐舞台背景中双塔高悬;郑州市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前一个历史时期的有价证券、限量证券不约而同地纷纷使用二七塔的白描和剪影;郑州市各级党政机关年节之际对外寄送的贺卡设计,很多年不约而同都选用二七塔的形象……

也有借二七塔的名气吸引注意以图自救的案例。2006年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旅游景区号称要用2亿元购买二七塔的经营权,通过媒体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有人质疑企业实力,有人解释相关法规,有人说明初始动机,有人预测经济效益,有人乐见其成,有人强烈愤慨……虽然事情最终不了了之,明眼人看得出来,这家企业与部分媒体串通一气,拿一宗铁定无法完成的交易说事儿,以制造假新闻的办法炒作了一把,以比较低的成本实现了较高的广告收益。

① 使用二七塔图形标志的部分商品商标

② 使用二七塔图形标志的各种票证,包括粮票、布票、棉花票、侨汇券、购物券、购书券、参观券、入场券、企业债券税务发票,二七塔曾经以这种方式全面介入我们不断演进剧烈变化的时代生活 婴父 张卫星等收藏

城市摄影活动的胸卡

礼品上的二七塔形象

城市摄影活动的海报

二七塔就是这样被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一次又一次地擦亮,因而成为郑州市公共性极强的建筑物和公共艺术产品。可以说,二七塔是郑州市各行各业普遍认同的城市象征,是全市各界共同绘制的城市肖像,是郑州人积数十年之功打造的文化品牌和商业品牌。郑州人共同瞩目它,关爱它,分享它,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培植它,养护它,开发它,利用它,增值它,包装它,消费它。从这个意义上说,郑州市没有任何一件城市公共产品,和各行各业与市民大众具有这样一种整体上的关联度和利益上的一致性。二七塔的物质形态及其衍生的非物质文化形态,是郑州市的一笔财富。“经营城市”的概念未必科学完善却被普遍接受,因为它浅显易懂具有可操作性,例如“经营二七塔”的理念会很容易取得郑州人的共鸣——“经营”绝不是让二七塔进入商业领域,相反我们应当明白,二七塔给我们这座城市带来的是一种“外部收益”,它创造的效益并不反映在自家账册和报表之中,其他产业却因之获利。经营二七塔就是让它在郑州形象的传播中具有更多的优先权,让它在文创和旅游产品中产生更大的亲和力,让它拥有足够的“领地”和“领空”——在外部城市空间的分配和基础设施的支撑方面得到更好的安排和照顾,在二七塔身边建设能够拓展功能增强服务能力的设施和项目,让更多的人了解二七塔,体验二七塔。二七塔应当名列郑州城市优质文化资产的榜首,妥善保护,安全运营,不断增值,创造新的绩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