拴马桩一般是用一整根方形石坯剥錾雕镂而成,少量的“看桩”则是用两块坯料分别打制桩顶和桩身再榫接在一起。“澄合型”的桩顶和桩身浑然一体,宽度变化很小,桩顶造型注重大的体面和动态,充满着坚强挺拔的气势美;“蒲富型”的则较多显示出对丰富的内容和韵律美的追求,因而桩顶较小,桩颈宽,桩身琢磨较平整。
拴马桩石雕在整体上能够综合运用圆雕、浮雕、线刻等多种艺术手法,古朴稚拙,粗犷中不乏精细之处。在雕刻的技艺风格上,有着许多的地域特点。例如铜川、旬邑、白水一些石狮、石猴造型方硬、概括,以致形同立体图案,与画像石的粗犷神韵相通。很多人物造型依靠动作姿势立形,对人体比例大幅度夸张变形,使人感受到在形体表面之下蕴涵的质朴的韵律。以最早发现于澄城临高原的一桩为代表,人物形象骨坚肌丰、神完气足,有唐代石窟中金刚力士般的气概。还有相当数量的石桩对人物脸型、表情特征极尽夸张而近于漫画,衣饰细节一一雕出,形体转折处不避棱锋凸结,颇多尖峭生辣之意。有一些人像是在圆雕的表面阴刻流畅有序的线条,甚至颜面五官亦用此法表现,呈现出典雅、委婉之态。与此相反,也有不拘一格、自由发挥视觉效果的处理手法。如脸部光亮的武士与四周粗略凿出的盔甲形成强烈的质感对比;又如将猴子与山石的形象整体地联结在一起,浑然一气,非同常见的民间雕刻,技巧之成熟令人惊叹。
雕刻技艺的多样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1)实用性。拴马桩要终年与骡马相伴,欲羁制其牵挣、抵敌就必须高大、沉重、粗壮结实,因而制作时注重全桩上下的浑然一体。(www.xing528.com)
(2)材料性质。拴马桩石坯均出自北山,石质大体分为砂岩和石灰岩(青石)两种。砂石颗粒结构粗,硬度高,粗粝而难雕琢,故宜粗略雕其势而不宜具体琐细。青石(特别是富平、蒲城的青石)有足够强度且质地细腻,牲畜倚之蹭痒不伤皮毛,所以渭北多数石桩是用青石来做的,容易发挥雕刻造型的表现力。
(3)环境联系。石桩具有建筑附属物的性质,气势上要与门楼院墙呼应,因此雕刻风格简练、大器,使人耐看。
(4)民间性。拴马桩虽是历史遗物,但散见各地,无论古代和近代都是由民间艺人、工匠制作的。由于他们的社会经历和新鲜的生活感受,使它们显得比宫廷、官宦人家的建筑物中雕刻作品更有创造性,从而迸射出灼目的艺术光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