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陕西古代石窟分类及代表作品简介

陕西古代石窟分类及代表作品简介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石窟形制及结构布局,将其分为六类。以富县石泓寺5号窟为代表。石柱与坛、窟相连为一整体。以富县阁子头1号窟及柳园等石窟为代表。十方佛是此类石窟中新出现的题材。以子长钟山石窟为例。石窟呈长方形,中心设坛,坛基两侧有屏式石柱。以延安清凉山万佛洞及安塞石寺河3号窟为代表。大日如来、千手千眼观音、多面多臂观音等密教形象出现,尤其是阿育王持钵施土的大像,在晚期石窟中仅此一例。

陕西古代石窟分类及代表作品简介

陕西宋代石窟,是最具有时代特征与鲜明地域特色的石窟遗存。其大多为民间雕造,以造像窟居多,也有少量的禅酷、瘗窟。根据石窟形制及结构布局,将其分为六类。

(1)石窟呈弧方形,中心设坛基,坛基略呈梯形,前边短后边长,坛基四边亦呈弧线。以富县石泓寺5号窟为代表。在坛基之左右各有二根石柱,坛基正中亦有一石柱。石柱与坛、窟相连为一整体。五根石柱上各造一尊像,合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该窟石柱上纪年为“大宋开宝二年(969)”。这是陕北最早的宋代石窟(图4-3)。

图4-3 富县石泓寺石窟

十八罗汉

作为佛弟子与觉悟佛教圣者,罗汉受到佛教僧侣的崇敬,并被奉为修行的榜样。至迟在公元五世纪,罗汉造像就已出现于中国佛教艺术中。但罗汉像真正的繁荣期是十世纪以后,主要得益于佛教艺术的进一步中国化,以及中国人创造的、完全不同于印度典籍所述的某些罗汉组群的新起源和罗汉们的新职责、新住地、新名称。

罗汉造像繁荣的标志之一,就是在印度原有的十六罗汉群像中增加了两名新成员,形成新的十八罗汉组群。这两名新成员就是被中国僧俗习称的降龙罗汉和伏虎罗汉,他们是中国信仰的罗汉群体中最为著名的两位。降龙罗汉是保佑五谷丰登的神灵,伏虎罗汉则是修行与解难的象征。

在陕北宋金石窟中,常见的是十六罗汉,但其中又包括了降龙罗汉和伏虎罗汉,其他罗汉则没有明显的特征。因此,陕北十六罗汉的形成及渊源尚需进一步探讨。(www.xing528.com)

(2)石窟略呈方形,不设石刻坛基,直接由地面到窟顶凿出四根方形石柱。以富县阁子头1号窟及柳园等石窟为代表。窟内主像为圆雕单体的三世佛,窟壁有浮雕的说法图、涅槃变以及五百罗汉、千佛。十方佛是此类石窟中新出现的题材。尤其是在千佛部位加入佛传故事的手法值得注意。纪年有庆历三年(1043)、元符三年(1100)、政和二年(1112),说明是11世纪前期到12世纪前期流行的窟形。

(3)石窟呈长方形,窟内造长方形坛基,坛基上前后各凿两排方形石柱,每排四根,左右前后对称。以子长钟山石窟为例。造像为单体圆雕的三身佛、二弟子、二菩萨,与石窟坛基不相连,可以移动。八根石柱与石壁上,密无间隙地刻满贤劫千佛、说法图、涅槃相等佛经故事。水月观音、文殊、普贤造像突出,十六罗汉出现。药师佛下有十王像是极少发现的造像内容。三身佛之窟顶凿覆斗形藻井。其纪年题刻为熙宁五年(1072)、熙宁八年(1075)、靖康元年(1126),说明是11世纪末12世纪初流行的形制。

(4)石窟呈长方形,中心设坛,坛基两侧有屏式石柱。造像多为千佛、文殊、普贤、水月观音、地藏、舍利塔、涅槃等,主尊窟顶有八角覆斗藻井。以延安清凉山万佛洞(图4-4)及安塞石寺河3号窟为代表。最早的纪年有元丰元年(1078),还有宣和四年(1122)、建炎二年(1128)等题刻。说明是11世纪末到12世纪初流行的形制。

图4-4 延安清凉山万佛洞石窟

(5)石窟为近方形,中心造坛,坛基四角各凿一方形石柱。以安塞樊庄2号窟、安塞招安3号窟为代表。主体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尊窟顶有六角形藻井,造像还有观世音、弥勒、文殊、地藏变、地狱变、罗汉等。纪年题刻有元祐八年(1093)、崇宁元年(1102)、政和三年(1113)、建炎四年(1130)、皇统四年(1144)、皇统八年(1148)等。说明这种窟形从北宋末年一直延续到南宋、金代,是陕北常见的窟形。

(6)石窟为近方形,中心造坛基,坛基后、左、右三侧造屏式柱。以黄陵双龙万佛寺为代表。屏式柱前端刻仿木角柱、檐柱及柱间阑额、斗栱。题材有千佛、水月观音、地狱变、日月光菩萨、涅槃变。涅槃变中出现摩耶夫人。画面中人物增多,场面变大,情节增加,还有十六罗汉、弥勒、药师佛等。大日如来、千手千眼观音、多面多臂观音等密教形象出现,尤其是阿育王持钵施土的大像,在晚期石窟中仅此一例。有绍圣三年(1096)、元符三年(1100)等题刻纪年,说明11世纪末到12世纪密教在陕北仍有流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