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陕西古代石刻特点:孤寂冷清,罗汉造像水月观音菩萨,庄严肃穆

陕西古代石刻特点:孤寂冷清,罗汉造像水月观音菩萨,庄严肃穆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者给人以强烈感受,而主尊佛陀高居基坛之上,显得孤寂冷清。观音很少出现站立姿势是宋金造像的显著特点。罗汉造像在陕北宋金石窟中达到高度发展水平。水月观音菩萨为陕北宋、金石窟普遍流行的图像,数量众多,见于各种石窟。陕北石窟主尊造像或大型造像,表情肃穆端庄,感情内向稳重,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千手千眼观音是佛在降魔时显示出来的特殊形象,表示度一切众生、广大圆满无碍之义,在志丹旦八石窟有其造像。

陕西古代石刻特点:孤寂冷清,罗汉造像水月观音菩萨,庄严肃穆

宋金时代的陕北石窟,主尊被包围在千佛万佛、罗汉地藏摩崖造像热烈的氛围中。后者给人以强烈感受,而主尊佛陀高居基坛之上,显得孤寂冷清。这些佛坛上的主尊,均是单体的可以挪动组合的立体造像,一般与真人大小等身,绝不似宋代以前主尊造像与石窟浑然一体的结构。宋金石窟营造者,更多地将维持生存的祈求寄托在地藏、水月观音偶像崇拜上。如果说武周时期将观音、地藏女性化了,而在这个时期又颠倒过来,菩萨、观音又回复到男性世界,可以作为战乱时代需要男性神祇呵护心理转变之反映。观音很少出现站立姿势是宋金造像的显著特点。观音倚坐在水边月下,取代了站立的婀娜之态,实际上是从追求外形舒适到心态舒适的转变,这应是唐宋两代对宗教崇拜需求上的变化(图4-2)。值得注意的是水月观音大量出现,在陕北清凉山万佛洞、黄陵万佛寺等石窟中往往同时雕凿五六尊,远远超过主尊的数量,说明这类造像在石窟中的重要地位。另外,文殊、普贤也是陕北石窟的重要题材,在金代石泓寺主窟,佛坛上的文殊、普贤与释迦等身大小,几乎与过去的三世佛处于同等地位。罗汉造像在陕北宋金石窟中达到高度发展水平。早期罗汉稚拙、朴实,中期活泼、粗犷,后期凝重、内向,反映了下层民众的造像心态。

【水月观音】

水月观音是观音形象中最具中国式审美意象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一种植根于本土文化的观音样式,始创于中唐时期,晚唐以后日渐盛行。水月观音,全称“世间所绘观水中月之观音”,是佛教三十三观音形象之一。唐白居易有诗《水月观音画赞》:“净绿水上,虚白光中,一睹其相,万缘皆空。”水月观音以山水为背景,继承了法华经的观世音诸难救济功能;它清净自在的品格禅宗意趣不谋而合,迎合了宋代风行的禅宗思想。其造型洒脱,便于工匠发挥才智,又适于视觉观赏,于是其雕塑、绘画风靡于世。相传水月观音原创于唐代的周昉,其绘画图样极大地影响了民间画工的水月观音像。

水月观音菩萨为陕北宋、金石窟普遍流行的图像,数量众多,见于各种石窟。大多为高浮雕造像,或作为次主尊表现在后壁中央,或成对出现,或随意填充壁面,同一石窟往往多次出现。绝大多数坐在山岩上,一腿垂下,一手扶地,另一腿支起,另一手搭在膝盖上。少许坐山岩上一腿垂下,一腿盘坐,或一腿盘坐,一腿支起,盘坐的一侧手扶地,支起的一侧手搭在膝盖上。(www.xing528.com)

图4-2 黄龙县月坪石窟

在造型艺术方面,由于禅宗发达,重视内证功夫,受“心性”哲学的影响,形成了宋代的审美观。陕北石窟主尊造像或大型造像,表情肃穆端庄,感情内向稳重,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面庞精美,衣冠玲珑,美而不妖,丽而不娇。如果说佛陀与菩萨还是仙境风貌,那么罗汉之类的雕塑则是有血有肉有个性的现实生活中的陕北大汉。形体简练概括,线条洗练流畅,有的造像脉络清晰,似让人感到血液的流动,透过外部的衣着,准确地表现了人体内部结构与运动,反映了陕北民间雕塑家们卓绝的艺术水平。

陕北宋金石窟中还存在不少密宗造像。大日如来在黄陵双龙千佛寺即可见到,着偏衫,袒右胸,双手做智拳印,结跏趺坐于束腰莲座之上。富县石泓寺2号窟东壁第6龛右侧主尊亦为大日如来,挽髻,智拳印,结跏趺坐于四层仰莲千佛圆台上,每朵莲瓣之上浮雕一小坐佛。千手千眼观音是佛在降魔时显示出来的特殊形象,表示度一切众生、广大圆满无碍之义,在志丹旦八石窟有其造像。在黄陵双龙千佛寺、延安清凉山万佛洞还见多面多臂、手持各种法物的形象。地藏菩萨及地狱变这类密宗造像在富县石泓寺2号窟、宜川贺家沟、延安清凉山均有发现,这些密宗题材出现,大约与西夏崇奉密教有关。在富县石泓寺还发现贞元二年(1154)题记:“燕京北契宁坊住人王信,打造南无摩尼枝菩萨一尊。”这说明除密教造像外,还有摩尼教造像,应是一个重要发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