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陕西古代石刻形制特点-雕刻时光

陕西古代石刻形制特点-雕刻时光

更新时间:2025-01-13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发愿文多刻在碑阳龛下或碑侧龛下,渭北造像碑的书体与龙门石窟题记中典型的北碑书体不同,以拙朴自然为特点[18]。其初不过刻石,其后或施以金涂彩绘,其形模之大小广狭,制作之精粗不等。造像或称一区,或称一龛,其后乃称一铺。释氏谓弥陀为西方教主,观音、势至又能率念佛人归于净土,而释迦先说此经,弥勒则当来次补佛处,故造像率不外此。

造像碑的形状与题材大致可以分为扁体碑形和四面体柱状两类,以前一类为多。扁体碑形造像碑,又可分为有碑额和无碑额两种,主要像龛雕于碑体正面,碑阴及碑侧有的也雕像龛,但多是造像人题名及供养人像等。四面体柱状造像碑,四面宽度大致相同,均有雕刻[17]

造像碑的碑面布局分上下两部分,上半为龛楣及龛上装饰,下半为供养人像。发愿文多刻在碑阳龛下或碑侧龛下,渭北造像碑的书体与龙门石窟题记中典型的北碑书体不同,以拙朴自然为特点[18]

清代学者王昶曾对造像碑有过非常精彩的论述:(www.xing528.com)

按造像立碑始于北魏,迄于唐之中叶,大抵所造者释迦、弥陀、弥勒及观音、势至为多,或刻山崖,或刻碑石,或造石窟,或造佛龛,或造浮图。其初不过刻石,其后或施以金涂彩绘,其形模之大小广狭,制作之精粗不等。造像或称一区,或称一龛,其后乃称一铺。造像必有记(记后或有铭颂),记后题名。昶所得拓本计自北魏至隋约百余种,则其余之散佚寺庙、塔庙者当不可胜纪也。尝推起故,盖自典午之初,中原板荡,继分十六国,沿及南北朝,魏、齐、周、隋以迨唐初稍见平定。旋经天宝安史之乱,干戈扰攘,民生其间,荡析离居,迄无宁宇,几有尚寐无讹不如无生之叹。而释氏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上升兜率天宫之说诱之,故愚夫愚妇相率造像,以冀佛佑,百余年来,浸成风俗。释氏谓弥陀为西方教主,观音、势至又能率念佛人归于净土,而释迦先说此经,弥勒则当来次补佛处,故造像率不外此。综观造像诸记其祈祷之词,上及国家,下及父子,以至来生,愿望甚奢,其余鄙俚不经,为吾儒所必斥。然其幸生畏死,伤离乱而想太平,迫于不得已而不暇计其妄诞者,仁人君子阅此所当恻然,念之不应遽为斥詈也。[19]

上述文字把造像碑所包含的内容做了精练的叙述,从造像碑的流行时间、造像题材的变化、兴起的原因、民众祈福发愿的内容、邑社组织到邑社成员的各种称谓等,都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堪称是造像碑研究的奠基之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