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肇始于古印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文化艺术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佛教的传播,除通过经典文字外,还以佛教艺术的形式传播。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佛教及造像艺术从西域传至中原的中枢,自西晋开始就成为北方佛教传布的中心之一。
西晋时期,长安已成为佛经翻译的中心。晋武帝时,月氏僧人竺法护自敦煌至长安,于长安青门外建立佛寺,被称为敦煌寺,这是见于史载的陕西第一座佛寺。在长安40年间,共翻译佛经175部,为后世大乘佛教的传播打下了理论基础。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苻坚笃信佛教,迎高僧道安于长安的五重寺,领众数千人,讲经授法。后秦时期,长安佛教盛况空前,僧尼数以万计。皇帝姚兴迎名僧鸠摩罗什于长安逍遥园,从事译经、说法,出现了“十万流沙来振锡,三千弟子共译经”的宏大场面,佛教译经因此而正式成为封建国家的宗教文化事业,前后参与译经的弟子超过五百人,组成一个庞大的僧团,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很大贡献,也为以后长安一直为中国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奠定了基础。但到北朝时期,长安佛寺曾先后两次遭到最高统治者的摧残,前一次是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二月,太武帝拓跋焘为平定盖吴之乱西征关中到达长安,因发现佛寺藏有兵器,又发现有州郡牧守富人寄于寺内的大量藏物及在窟室所匿妇女,因而采纳崔浩说先诛长安沙门且焚毁经像,进而在国内灭法。后一次是北周时期,武帝宇文邕又于建德三年(574)灭法,长安佛教再受摧残。(www.xing528.com)
不久隋朝取代北周,因隋文帝杨坚幼时长于尼寺,深奉佛法,因此在建立新的都城大兴城时,就已规划在城内建造佛寺。据说建都之初,隋文帝便颁立寺额一百二十方于朝堂,下敕“有能修建,便任取之”,因此隋大兴城内佛寺林立,目前尚能查明的佛寺即超过110座以上。李唐建国,都城由大兴更名长安,平面布局基本延续隋时旧制,城中佛寺亦如此,并不断有新的由皇帝或皇族修建的大型佛寺。虽遭武宗会昌(841)灭法的摧残,但宣宗大中年间很快得到恢复,晚唐时长安佞佛之风更盛,奉巡佛骨舍利引起全长安官民的宗教狂热可以为证。在从西晋到隋唐前后修建的众多佛寺中,供养的大小佛像数量难以计数。时至今日,诸多规制宏伟的历代名寺早已成为历史陈迹,被湮没于地下,仅有唐代修筑的慈恩寺塔(大雁塔)和荐福寺塔(小雁塔)仍矗立在西安城中,供人们瞻仰凭吊。所以存留在长安地区地下的佛教文化遗存确实十分丰富,也遗有众多佛教造像。何况北魏、北周和唐代的三次法难,长安地区首当其冲,大量在灭法时遭残毁的佛教造像也多被瘞埋于地下,它们虽然有所残损,但许多仍不失为显示当时佛教造型艺术的重要学术标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