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四川成都东郊发现了北宋张確夫妇墓,出土了一方买地券和三方镇墓石。其中保存较好的中央和北方两方镇墓石,除了有秘篆文之外,还有与之相应的楷体译文,从而为揭开五方镇墓石上的秘篆文的奥秘,提供了难得的考古实物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王育成先生在张確夫妇墓出土符文与汉字对应的镇墓石基础上,结合《太上洞玄灵宝度人无量妙经》等道教经典,比照了国博馆藏的唐代五方镇墓石拓片,再次确认了镇墓石上的秘篆文都是有道教经典依据的,从而成功释读出这些前人不识的秘篆文。通过他的研究可以发现,这些秘篆文的写法和对应的楷体字,有着令人惊讶的统一性和固定的传承性。其经典的依据来自六朝南方的灵宝经,而其余波影响所及,则一直到两宋墓葬。
如以唐睿宗昭成皇后墓中央黄天镇墓石为例,该镇墓石有盖有底,均为方形,盖边长74厘米、厚12.5厘米;底边长73厘米、厚15.5厘米。盖石盝顶正中有天马状麒麟图案,为道教五灵之一的中央守护神,周边刻有祥云12朵。底部刻石中央有16字的道教符篆大字,共4行,每行4字,呈四方排列。这16个道教符篆大字是:“黄中总炁,统摄无穷,镇星吐辉,流炼神宫。”围绕16个符篆大字四边,又有160个隶书边文,为四周旋读形制,全文如下:
中央黄天承元始符命告下中央九垒土府洞极神乡四维诸灵官:今有大唐睿宗大圣真皇帝李旦昭成皇后窦氏,灭度五仙,讬灵玄阴,今于京兆府奉先县界安宫立室,庇形后土,明承正法,安慰抚卹,黄元哺饴,流注丰泉,练饰形骸,骨芳忝香,与神同元,亿劫长存。中岳嵩高,明开长夜九幽之府,睿宗大圣真皇帝魂,沐浴冠带,迁上南宫,供给衣食,长在光明,魔无干犯。一切神灵,侍卫安镇。如元始明真旧典女青文。
上述边文,字体工整美观,内容也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王育成先生对该镇墓石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仅从历史角度而言,即有三点重要贡献:第一,证史。它能与历史文献记载相互印证,如证实文献所言唐皇李旦死葬桥陵、昭成皇后窦氏袝葬等一系列史实。第二,改史。修改部分文字记载的错误,如《旧唐书·睿宗纪》称“上尊谥曰大圣贞皇帝”。此中的“贞”字为误录,当依该镇墓石改为“大圣真皇帝”。第三,补史。如两《唐书》及相关文献记载桥陵葬事,从来没有说建陵时采用过道教的葬仪,该刻石则揭示出桥陵使用了《太上灵宝洞玄灭度五练生尸妙经》之仪,极大地补充、丰富了学术界对唐代皇帝葬仪的认识。此外,该镇墓石的纹饰图案也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如盖石盝顶的天马状麒麟图案线刻,不仅生动美观,而且在有唐一代的刻石上诚属稀见之品,与五灵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极为宝贵。再如,底石四个侧面的十二个动物线刻,刀法流畅洗练,且动物造型与一般唐石多见的十二生肖图案差别很大,实为罕有之作[38]。
再如武三思镇墓石,其形制如墓志,由盖石和底石组成,正方形,边长为56厘米。盖石上刻字5行,行5字,共25字:“大唐景龙元年岁次丁未十一月乙未朔八日壬寅谨为梁王镇。”底石上的字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为秘篆文,11行,前10行每行6字,唯末行4字,共64字,形似篆文。下半为楷书,共18行,除第4行空1字、第6行空7字、末行5字外,其余每行8字,共133字,现将文字照录并断句如下:
南方三炁丹天承元始符命,告下南方无极世界土府神乡诸灵官:大唐梁王,灭度五仙,托质太阴,令陪顺陵,庇形后土,明承玉文,安慰抚恤,赤灵哺饴,三炁丹池,精光充溢,练饰形骸,骨芳肉香,亿劫不灭。南岳霍山,明开长夜九幽之府,升擢魂神,沐浴冠带,迁上南宫,供给衣食,长在光明,魔无干犯。一切神灵,侍卫安镇。悉如元始明真旧典女青文。(www.xing528.com)
这是五方镇墓石中的南方镇墓石,由于其中有“令陪顺陵”字样,可知其出土于顺陵陪葬墓中[39]。
大唐景龙元年,即神龙三年(707),应为墓主埋葬的时间。考诸两《唐书》,有唐一代,有“梁王”封号者共有李澄、李愔、李忠、武三思、李休复、朱全忠等六人,其中李澄在唐初早死,李愔、李忠皆陪葬昭陵,李休复、朱全忠皆出生于景龙元年之后,可能陪葬于顺陵者,只有武三思。而武三思,又是杨氏之孙,则其陪葬顺陵,理所应当。
据《新唐书·武三思传》载:“(武三思)既死,帝为举哀,废朝五日,赠太尉,复封梁王,谥曰宣。追封崇训鲁王,谥曰忠。主以太子首祭三思柩。睿宗立,以父子皆逆节,斫棺暴尸,夷其墓。”由此可知,武三思墓早在唐时已被破坏,地面无封土当可想见。因两《唐书》中并未提及武三思的葬地,若非武三思墓镇墓石的出土,那么我们也将无法知道其曾陪葬顺陵。
总之,陕西发现的唐代镇墓石,品类齐全,各级别墓葬均见使用,具有普遍的社会基础,同时也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是中国传统镇墓习俗与道教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棺椁的产生】
所谓葬具,是指装殓尸骨、随葬品的器具,包括“棺”和“椁”两部分。棺,是直接装殓尸体的器具。《说文》:“棺,关也,所以掩尸。”椁,是围砌或套在棺外的设施,用于放置随葬品等。《说文》:“椁,葬有木椁也。”段玉裁注:“木椁者,以木为之,周于棺,如城之有椁也。”葬具的出现,是丧葬习俗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最初人死之后,或用茅草裹尸了事,或将尸体直接放置在墓穴中。此后,随着葬俗的发展,“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周易·系辞下》),从而出现了真正的葬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