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陕西古代石刻:蕃酋像的历史与破坏

陕西古代石刻:蕃酋像的历史与破坏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昭陵以后诸唐陵,均设置有蕃酋像。昭陵北阙前列置的十四国蕃酋石像,是唐太宗死后高宗李治命人雕琢而成的,代表了11个民族、14个国家。乾陵蕃酋像共有64个,分为两组置于南门门阙之内。无一例外的是,这些蕃酋像的头部都已缺失。通过分析蕃酋像的残损部位及相关资料,可以得知蕃酋像的破坏,既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南门外列置石碑(桥陵无),内列蕃酋像。

陕西古代石刻:蕃酋像的历史与破坏

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昭陵以后诸唐陵,均设置有蕃酋像。然而见于文献记载的只有昭陵和乾陵

大唐秦王李茂贞墓石刻】

陕西地区的五代时期陵墓雕塑,以李茂贞夫妇墓神道石刻为代表。李茂贞,唐末著名藩镇。大唐秦王李茂贞和其夫人生于唐末,先后死于五代的后唐、后晋,是唐末、五代时期极为重要的历史人物。二人墓葬位于宝鸡市陵塬村,按“同茔异穴”的墓葬形式合葬,既承袭唐制,又有新变化。其神道位于两座墓葬的正南方,两侧各有石刻一排,面向神道。

神道西侧现存石刻14件,东侧现存石刻7件,共计21件。按照墓葬平面分布图,目前其石刻序列为:石虎、石羊、石虎、石羊、石马及牵马人、石人、石柱、石马及牵马人、石虎、石羊、石人。五代距唐不远,其石刻制度无疑受到了唐代陵墓制度的影响,这一点可从其墓葬形制上看得出来。

因原石刻曾经被人推倒破坏,有的已彻底毁坏,因此目前的排序仅为后来恢复。至于最初的排列次序,已无法搞清。故根据唐代陵墓石刻的排列次序来看,李茂贞墓前石刻无疑显得紊乱而毫无章法。

《唐会要》卷二十载:“上欲阐扬先帝徽烈,乃令匠人琢石,写诸蕃君长、贞观中擒伏归化者形状,而刻其官名:突厥颉利可汗、右卫大将军阿史那哆苾等十四人,列于陵司马北门内,九嵕山之阴,以旌武功。”昭陵北阙前列置的十四国蕃酋石像,是唐太宗死后高宗李治命人雕琢而成的,代表了11个民族、14个国家。他们之中有擒伏的、归顺的,也有通好的,体现了唐朝跟邻邦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颂扬了唐太宗李世民开拓中西交往、反对外来侵略、志在统一海内的功绩。

元代李好文《长安志图》卷中“《乾陵图》记”中说:“乾陵之葬,诸蕃之来助者何其众也。武后曾不知太宗之余威遗烈,乃欲张大夸示来世,于是录其酋长六十一人,各肖其形,镌之琬琰,庶使后人皆可得而知之。”后人多据此发挥,认为这些蕃酋是营建乾陵时前来助役的人或者是前来祭奠唐高宗的人。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有些蕃酋像背后所刻的衔名中有“故”字,即是说,在唐高宗和武则天去世之前,他们就已经死了,是不可能来助役或参加祭奠活动的。考查这些蕃酋的经历则可发现,他们都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归附唐朝,并在唐朝担任过高级职位的少数民族首领。乾陵蕃酋像共有64个,分为两组置于南门门阙之内。目前蕃酋像身上留有衔名的仅有六人,其官衔姓名可考的也只有36人,其中有吐谷浑吐蕃、突厥首领各二人,其余都是来自安北、北庭、安西等都护府的少数民族首领(图2-13)。

无一例外的是,这些蕃酋像的头部都已缺失。通过分析蕃酋像的残损部位及相关资料,可以得知蕃酋像的破坏,既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明代以来关中地区多次发生大地震,可能有一些蕃酋像仆倒,甚至摔坏,也有可能一些蕃酋像的头是被人故意打掉弄走的。

李茂贞卒于后唐庄宗同光二年(924),其夫人刘氏卒后晋天福八年(943)。两人的墓葬规模差别较大,李茂贞墓由墓道、封门、甬道、墓室四部分组成,全长50.7米,其夫人墓由墓道、端门、庭院、墓门、甬道、前室、后甬道、后室等部分组成,全长57.1米。两人埋葬时间前后只相差20年,不算太长。

石刻的类别,包括石柱、石虎、石羊、石马及牵马人、石人共5类。

总体来看,李茂贞墓石刻兼具了唐代人臣墓与帝陵石刻的某些特点,既有相似点,又有不同处。与其“大唐秦王”的身份相比,属于明显的僭越。(www.xing528.com)

图2-13 乾陵蕃酋像

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证实,乾陵以后的其他唐陵,也均有蕃酋像设置,其数量多寡不一,最多者如崇陵共发现27个蕃酋像,而且雕刻非常精美,由此也可说明,自昭陵以后,唐陵设置蕃酋像已形成了定制(图2-14)。

唐代近三百年来,其帝陵石刻制度曾发生过多次变化。现根据其石刻的演变情况,可将唐陵石刻分为四个时期:

图2-14 崇陵蕃酋像

第一期:包括高祖献陵和太宗昭陵。这一时期唐王朝处于建立和巩固的阶段,陵墓石刻组合制度尚属草创,石刻数量相对较少,在雕刻手法上还带有一些南北朝时期的遗风。但石刻形制宏大,气势非凡,如献陵的石虎和犀牛都是巨型的雕刻。各种动物又做行走之状,锋芒毕露,显示出朝气蓬勃的时代精神。献陵陵园四门均置门兽,这在帝王陵墓中为最早。昭陵列置14国蕃酋石像和六骏像,对以后唐陵列置蕃酋像和北门六马也有很大的影响。

第二期:包括高宗乾陵、中宗定陵和睿宗桥陵。这一时期唐王朝处于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发展阶段,社会安定,国力强大,国家的各种制度均已形成,陵园制度也得到确立。陵园四门外各置石狮一对。神道石刻由南向北依次为石柱一对、翼马一对、鸵鸟一对、石马及牵马人五对、石人十对。北门外置石马及牵马人三对。南门外列置石碑(桥陵无),内列蕃酋像。石刻造型逐渐理想化,高大雄壮,气势恢宏。雕工精细,线条流畅,如行云流水,富有美感。不仅刻画了它们的外部特征,还表现出了它们的个性。无论从哪个方面讲,这一时期的石刻都有很高的成就,充分显示了大唐雕刻的艺术水平。

第三期:包括玄宗泰陵、肃宗建陵、代宗元陵、德宗崇陵、顺宗丰陵、宪宗景陵和穆宗光陵。这一时期经历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国力已不能和盛唐时期相比,但在文化上尚能继承盛唐时期的传统。在陵墓石刻方面,基本上沿用第二期的组合方式,但刻意追求对称,不但文武侍臣按左文右武的方式排列,就连狮子、祥鸟也多分为牝牡,按左牡右牝的方式排列。石刻体形明显变小,在造型上趋于写实,失去了第二期雄伟、豪迈的特征。但所雕人物鸟兽躯体肥胖,肌肉发达,装饰华丽,颇为美观。其中不少雕刻也称得上是不朽的艺术品

第四期:包括敬宗庄陵、文宗章陵、武宗端陵、宣宗贞陵、懿宗简陵和僖宗靖陵。这一时期,唐王朝已失去了活力。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的情况愈演愈烈,社会矛盾不断加深,使唐王朝日益衰落。这种情况对当时的陵墓制度也有重要的影响。总的看来,这一时期帝陵石刻变得卑小,石刻种类组合上出现了混乱现象。雕刻水平下降,线条粗简,有形而无神,视觉效果较差。除少数石刻属于精品外,大部分石刻都不能与第三期相比,更不能与第二期相比。显然,此时唐陵雕刻艺术的衰落,正是唐王朝衰落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