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李白《蜀道难》诗中写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其中所写的“蜀道”,概指通往蜀地的道路,有川陕之间的秦巴之道、川滇之间的西南丝绸之路,以及川鄂之间的长江三峡水道等。我们现在常说的蜀道,指的是汉唐时代长安通往四川成都的交通道路,即秦蜀之道、川陕之道。它们在穿越秦岭、大巴山中,地处两山之间的汉中是无法绕过的必经之地。川陕之道在汉中南北两边各有多条,元代以降,南北栈道的褒斜道、金牛道相连,构成了穿越秦巴山区交通的主干线,历史上统称为连云栈道(图1-23)。
图1-23 古栈道遗迹
顾名思义,褒斜道就是沿着褒水(今褒河)与斜水(今石头河)形成的一条道路。高峻入云的秦岭主脊位于陕西省太白县五里坡,也就是《水经注》所说的衙岭。以此为分水岭,向北汇成斜水注入渭河,向南聚为褒水流注汉江。斜水和褒水分别成为黄河、长江流域的两大支流。古代先民们经过无数次踏勘,沿褒、斜二河谷开辟了褒斜道,以沟通南北。褒斜道北起眉县斜谷口,南至汉中城北褒谷口,全长470里,是秦岭间出现最早的一条交通大动脉。褒斜道以其成道之早、持续之久、规模之大而位居“蜀道之冠”。(www.xing528.com)
图1-24 老石门前修复栈道
汉武帝时,考虑到故道回远多坂,所以穿通近捷、少坂的褒斜道,路程近达四百里,“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行船漕”,使褒斜道得到大规模整治。《史记·货殖列传》说“栈道千里,通于蜀汉,唯褒斜道绾毂其口”,可见褒斜道在当时的重要性。东汉永平六至九年(63—66),汉中太守鄐君领诏修建褒斜道,并开凿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穿山交通隧道——石门(图1-24)。
可以说,石门摩崖的出现,与褒斜道的通塞有着直接而必然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没有褒斜道就不可能出现这些摩崖石刻。而石门摩崖则铭记着褒斜道通塞的历史,是褒斜道上最为重要的文化遗存,也是蜀道沿途的重要历史宝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