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原因,地球的地质化学条件存在着区域性差异。如地壳表面元素分布的不均一性,局部地区的气候差别等。这种区域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控制着各地区人类、动物和植物的发展,造成了生物生态的区域性差别。如果这种区域性的差异超出了人类和其他生物所能适应的范围,就可能使当地的动物、植物及人群中发生特有的疾病,称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或地方病(endemic disease)。我国常见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有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和地方性砷中毒等。此外,克山病、大骨节病等病因不明、但具有明显地区性的疾病也被列入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的范围。
1.碘缺乏病(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IDD) 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碘的生理作用主要是通过其在甲状腺合成甲状腺素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来实现的。其摄入量不足或过量都对健康有一定危害。
IDD指从胚胎发育至成人期由于碘摄入量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症,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亚临床克汀病、流产、早产、死产等。这些疾病形式实际上是不同程度碘缺乏在人类不同发育期所造成的损伤,而甲状腺肿和克汀病则是IDD最明显的表现形式。IDD是一种世界性的地方病,全世界有110个国家流行此病,受威胁的人口达16亿,约占全世界总人口的30%。我国是世界上IDD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全面实施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以前,全国除上海市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不同程度地存在IDD。
补碘是防治IDD的根本措施,具体包括碘盐、碘油和碘化钾等方式。食盐加碘是预防IDD的首选方法。碘盐是把微量碘化物(碘化钾或碘酸钾)与大量的食盐混匀后供食用的盐。WHO推荐碘和盐的比例为1/10000,我国规定为1/50000~1/20000。为防止碘化物损失,碘盐应该干燥、严防日晒。必须注意,国际公认的碘研究成果发现,碘的摄入量与甲状腺疾病的关系呈U形相关。即碘的摄入量过高与过低都会导致甲状腺疾病的增加。在推行全民补碘时要注意高碘区和非缺碘区的特殊性。
2.地方性氟中毒(endemic fluorosis) 氟对人体健康具有双重作用,适量的氟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而长期大量摄入氟可引起氟中毒。地方性氟中毒是由于一定地区的环境中氟元素过多导致生活在该环境中的居民经饮用水、食物和空气等途径长期摄入过量氟所引起的以氟骨症和氟斑牙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又称地方性氟病。国内主要流行于贵州、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基本病征是氟斑牙和氟骨症。
(1)氟斑牙(enamel fluorosis):亦称斑釉症(mottled enamel)和黄斑牙,是牙齿发育时期人体摄入氟量过高所引起的特殊型牙齿釉质发育不全。氟斑牙是慢性氟中毒的一种突出症状,在世界各国均有报告。氟本身对牙齿具有双重作用。饮用水中氟含量高于1ppm(1mg/L)即可发生氟斑牙;超过3ppm(3mg/L),则发病率达100%。但如果饮水中缺乏氟,牙齿的抗龋能力会降低。当饮水含氟量为1ppm时,既有防龋作用,又不致形成氟斑牙。此外,氟斑牙发生的情况还与当地温度、钙、磷摄取量及个体差异有关。如温度高的地区饮水量相对较多,而摄取的氟也相应较多;维生素A、D和钙磷的不平衡均可增加氟危害程度。(www.xing528.com)
氟斑牙最根本的预防办法是改良水源,降低饮水中氟的含量。除饮水之外,应治理大气中环境氟化物的污染及含氟量过高的食品等。
(2)地方性氟骨症(endemic skeletal fluorosis,ESF):是以骨关节损害为突出表现的疾病,临床以全身关节疼痛、肢体麻木,关节功能障碍,严重者出现腰弯背驼为主要表现。中医学无“地方性氟骨症”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于“痹证”“骨痹”“肾痹”等范畴,对于严重的卧床不起、瘫痪患者,又似“骨痿”。
人体每日需氟1.0~1.5mg,其中65%来自饮水,35%来自食物。故饮用高氟水、食用含氟杀虫剂的蔬菜及含氟量高的粮食等为氟中毒和氟骨症常见的原因。另外饮用含氟量极高的茶叶或长期食用含氟量高的海产品也可能导致发病。工业方面氟化物的用途日益广泛,工业氟中毒的患者也逐渐增多。
地方性氟中毒的预防方法在于降低水中含氟量。地方性氟中毒的治疗大多使用钙制剂。钙不仅可调节体内的钙、磷代谢平衡,而且和氟有很强的亲和力,在消化道内可结合形成氟化钙排出体外。铝盐可减少机体对氟化物的吸收,纠正胃肠道的紊乱;硼盐能与氟形成氟硼络合物由尿排出体外,所以铝、硼对氟都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杨海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