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语文文言文专题研究:夯实基础

高中语文文言文专题研究:夯实基础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再次,也是专题课的重点所在,就是教师结合苏轼的具体作品来分析苏轼的这种精神。在详细地讲解完《定风波》之后,教师可以通过苏轼其他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这样旷达的精神加以补充完善。该赋并非是苏轼的一时感慨之作,而是对其整个人生观的诠释。总之,通过这样一堂专题课,可以帮助学生对苏轼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可以说,苏轼在逆境中实现了自我的价值。

高中语文文言文专题研究:夯实基础

首先,教师可以对苏轼人生历程做一个简明扼要的概述,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通过了解苏轼人生历程的关键时期来了解苏轼人生中的坎坷多舛。可以说,政坛上的苏轼是在复杂多变的党争矛盾中艰难地生存着,以王安石为首的“新政派”和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对派”都不容于他的存在,后来更是因为“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被贬黄州时期是苏轼人生的最低点,但同时也是在黄州时期,苏轼的创作到达了高峰。

其次,教师要介绍一下苏轼的出世和入世的精神。苏轼从小就生活在儒家思想环境中,因此儒家文化中积极入世的精神促使他积极在朝为官。但是,他生性耿直、不肯圆滑处事的个性使得他遭到了两党的排斥,加上乌台诗案对其心灵和身体上的沉重打击,使得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个性与人生观,这个时候开始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以一种入世的态度来独立于世俗之外。总的来说,就是苏轼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依然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面对残酷的政治打击依然坚持自己的主观信条。

再次,也是专题课的重点所在,就是教师结合苏轼的具体作品来分析苏轼的这种精神。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单纯地阐述苏轼出世和入世的精神,学生对苏轼的精神依然会只停留在表面的认知层次上。而通过具体的作品分析,就可以帮助学生对苏轼的精神有一个比较具体的形象的认识。在此,教师可以借助《定风波》《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三篇文章,通过详略得当的分析来体会苏轼的这种旷达的精神。《定风波》作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该词分为上下两阕,上阕中苏轼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依然悠闲地“吟啸”“徐行”,“何妨”“莫听”写出了他不畏惧风雨的心态,处处可见其潇洒从容之态。“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以竹仗、草鞋、蓑衣来面对的不仅仅是自然界中的风雨,而且还有政治上的风雨,从中可以窥视出逆境中的苏轼依然保持着一颗平常心。苏轼在下阕中描绘了一幅富有意蕴的情境:正值春寒料峭之际,西下的夕阳却放出阳光来迎接他。这其中就蕴含了作者的人生体悟:逆境中会有希望,患难中也会有生机,既然这样,那么人生中的艰难并不可怕。(www.xing528.com)

在详细地讲解完《定风波》之后,教师可以通过苏轼其他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这样旷达的精神加以补充完善。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最后写道:“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人生如梦”短短四个字便道出了苏轼坎坷的遭遇,而面对政治的黑暗和被贬黄州的困境,纵使有出世的精神,却也只能“一樽还酹江月”。即使是英雄人物,也会有“浪花淘尽”的一天,而自己又何必执着于自己的患得患失呢?《赤壁赋》也是苏轼在逆境之中的作品。该赋并非是苏轼的一时感慨之作,而是对其整个人生观的诠释。苏轼借山水来谈论哲理,从而阐释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旷达胸怀。

总之,通过这样一堂专题课,可以帮助学生对苏轼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但是,这样一堂课需要建立在学生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对苏轼的作品有一个归纳和整理的基础上进行的。从教材中苏轼的作品出发,探讨苏轼面对人生坎坷挫折时依然能够保持自我消解的乐观、旷达的精神。苏轼深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其内心已经达到了庄子所谓的“无所待”的境界,同时在为官之际,造福一方。可以说,苏轼在逆境中实现了自我的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