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的实施

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的实施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基于学生角度的对话策略1.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其自身能够引发对话是最为重要的。首先,教师应当适时而恰当地帮助学生扫除阅读过程中的理解障碍。其次,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追问,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矫正来进行知识的生成和重构。

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基于学生角度的对话策略

1.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其自身能够引发对话是最为重要的。首先,学生要对教师有话说、有疑问,这一前提下开展的课堂教学活动才是有效的。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清晰地指出:“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比提出问题的能力来得容易得多;最杰出的教学艺术,遵循的至高准则就是让学生学会发问。这是对学生的要求,更是对教师的要求;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要力图指引学生发现问题,主动对话,把握对话的主动权。”

例如,在进行《烛之武退秦师》一课的对话教学时,教师要发挥学生主体性来展开探究,可以从题目入手,来进行引导性对话:“题目用主谓宾的形式概括了文章的大意,那同学们找到题目中对应的主语、谓语和宾语了吗?”接下来,仍旧围绕题目,教师进一步与学生回答进行对话:“为什么要退秦师?怎样退秦师?”如此开展的对话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地走向文本,着手问题的探究。

2.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基于对话教学理论进行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就是学生带着已有的个体经验走进作品,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对教材文本中所呈现的事实或者对事实的阐释、表达等提出疑问。当学生对文本提出疑问后,根据自身的已知经验进行解答,然后再从文本中寻求答案,二者进行对比,在对比中深化文本所表达的意义。只有学生走进了文本,与文本进行沟通交流,才能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进而进行知识的吸收与重构。当然,这个过程离不开教师恰当的指导。

例如,周选杰老师的《醉翁亭记》教学片段:

教师:你们从“也”字中读到了什么?

学生1:我先尝试不带“也”字来通读文章,可是读起来就觉得特别别扭,就好像话说一半,硬被打断一样。但当带着“也”字再读文章时,就觉得顺畅很多。

学生2:这篇文章我读起来的感受不同于之前所学。以往所学的句式会让人觉得不上口,但这篇文章的“也”字使整篇文章的文气都通畅了,读起来自然畅快。似乎更能体悟到作者的悠然自得,仿佛在和作者交谈一般。

学生3:“也”字的反复,是否构成了一种类似于押韵的结构,使得文章节奏感加强?

学生4:文章中的“也”让我在诵读过程中不自觉地受到作者情绪的感染,仿佛也置身于山间野芳之中,陶醉于四时的美景之中。

教师以改变原文的方式让学生与文本不断地进行对话,学生对原文反复体悟、字斟句酌、不断琢磨,在真正意义上领悟了文章作者的情感走向,进而理解文章的主旨。对于文言文本或词语,每一个个体读者对它的阅读都会形成个性化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只有依靠亲自的阅读才能发生,这种个性化的体验也只有依靠“对话”才能获得。

3.学生与编者的对话

学生与教材编者间的对话是一种隐性的对话。编者在编写教材选择作品时,必然会融入自己的特定意图。这往往体现在教材所选篇目及其在各个单元的组合上,同时也体现在对课后思考部分的设计上。这就要求学生要与编者进行对话,把握编者对课文的编选意图。

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的第二单元选编了《归去来兮辞》《滕王阁序》《逍遥游》《陈情表》这四篇课文,这四篇所选课文背景不同、文体不一、语言有异,但都是文质兼美的至今读来仍能触及心灵深处的文章。这就要求学生基于与编者的对话对整个单元有宏观性的了解,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重点。(www.xing528.com)

(二)基于教师角度的教学策略

1.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罗森布拉特说:“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实现的。每个个体的努力才是智慧发生的出发点,只有对课文做出相关的反应,然后教师加以引导,促成优秀反应产生,此时的教学才是有益的。”可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是以引领者的身份,而不应该代替学生进行对文本的感知。教师应该在宏观上进行把握和指引,指导学生沿着正确的轨道与文本和文本相关者进行对话。

首先,教师应当适时而恰当地帮助学生扫除阅读过程中的理解障碍。文言文由于历史年代久远,学生阅读过程中存在着字音、字义及理解上的障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了解相关背景知识,自主地进行文章大意的梳理。

其次,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追问,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矫正来进行知识的生成和重构。

再次,教师要善于进行相关扩展延伸知识的针对性指导。这种指导的覆盖面是极其宽泛又极具针对性的。它既包括通常意义上的阅读要领、阅读技巧、阅读习惯的指导,还包括相关背景知识、文言常识、实词与虚词含义等具体的指导。

2.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教师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就是教师对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行理解的过程。教师结合时代背景及作者的生平经历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然后产生了文本独一无二的特定价值。只有理解和把握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教师才能更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对文本的解读。

例如,在进行《归去来兮辞》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应该提问:“作者陶渊明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这篇文章的?他通过这篇文章想向我们传达什么?其笔下的田园生活又有着怎样的典型意义?陶渊明又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怎样的情怀?”教师只有与文本不断地对话,不断地碰撞,才能更为有效地指导学生在作者所处的时代语境中,充分理解并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对文本理解的同时构建出新的意义。

3.教师与编者的对话

教师与编者间的对话同样是以一种隐性的形式进行的对话。“在一线的文言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往往不愿花时间研读教材,不了解单元所选篇目及其组合的用意,更不了解课后练习的编排意图,就只是盲目地备课、上课。这也是造成目前文言文教学高耗低效的原因之一。”基于此,教师必须充分考虑教材编订者的编选意图、教学理念等。仍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中的《归去来兮辞》一课为例,课后研讨与练习中设置了这样一个题目:“结合已学过的《归园田居》和《五柳先生传》等,说说陶渊明在你心中是怎样的一个人,并谈谈你对古代归隐现象的看法。”显而易见,编者此处练习的设置是对中国古代文人隐逸情怀的关照,那么对应的本文教学的侧重点也应该落实到对文章精神内蕴的把握上。教师只有不断地与编者进行深入的沟通对话,才能有效地引领学生进行文言文的学习。需要指出的是,教师与文本编者的对话还可以通过课文注释、单元提示等进行。在与编者的对话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的核心价值,提炼有价值的话题,引领对话教学的开展。

(三)生生对话策略

学生和学生之间有着相似的年龄特征,生活经历和思维角度较为相似。因此,生生对话能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达到相互启发、互为补充的效果。在基于对话教学理论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生生间的对话,最常见的就是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每一个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主体之间的对话极具平等性和交流性。如此,进行的生生对话就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和师生的共同进步。

例如,王开东老师执教《孔雀东南飞》一课的课堂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对话:“应该说,刘兰芝是一个贤良淑德、勤劳善良、体贴大方的媳妇,那么焦母为何执意休掉刘兰芝?请同学们试着说说自己的看法。注意焦点访谈——用事实说话!”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就“焦母为何驱遣刘兰芝”这一话题展开探究,生生之间的对话碰撞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内蕴,进而生成新的文本意义,充分体现了学生文言文阅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扩展了学生的思维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