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判思维训练,使学生敢于思辨
1.鼓励学生敢于向作者的观点提出质疑
有些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内涵让人无法深入地去理解。那么,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批判性”学习,以期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应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多帮助学生问一些有意义的问题。同时,对于学生所提出的质疑,教师要从中发掘其思考问题的方法,分析其解决问题的方式,在学生的不足之处及时给予指导。教师还可以依据学生思维的特点,为学生的质疑铺路,创造有利的条件去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比如,教师在讲授《离骚》时可以提出:“有的人觉得屈原因君王的不信任而自尽的行为显得有些不值得,他其实可以选择像司马迁一样忍辱活下去,继续为国家默默效力。”这种带有批判性的问题可以训练学生进行思辨。
2.鼓励学生敢于向传统名篇提出质疑
传统名篇中蕴含的道理博大精深,可以说是国人的骄傲与瑰宝。因此,我们语文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批判性”地对传统名篇进行学习,真正做到取其精华。我们在细细地思辨《唐雎不辱使命》这篇千古名文时,也会从中发现其虚假的一面。文中说道“士之怒”后“挺剑而起”。在此,我们可以试想一下:秦宫戒备之森严,荆轲行刺时也只是将短匕首藏在纸中,那么唐雎的剑到底从何而来呢?而这还需要学生能够在尊重原文和事实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思考与探索。同时,关于学生对传统名篇的质疑,教师也要在判断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师千万不可轻易否定学生的质疑,以免打消学生求学求真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
(二)自主阅读训练,使学生敢于思辨
1.提倡后茶馆式教学
后茶馆式教学源自茶馆文化中的互动与民主,在教学中提倡教师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强调教学过程中学习主体对问题的主动探究和解决。这样的教学方式更符合学生思辨能力的训练,符合高中生抽象逻辑快速发展的心理特征,使学生在思维的冲突与调节中学会自主阅读。叶圣陶在《略谈学习国文》一文中说:“语言文字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得到一种知识,养成一种习惯,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由此一来,后茶馆式教学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的主动性可以使他们对文本中心的把握更加透彻,使他们的思辨能力得到一定的训练,从而使文言文教学课堂的效率得到提升。而主动学习不仅仅是学生个人之事,若想学生主动地学习,教师则必须灵活地采取措施进行主动教学。
2.提倡小组合作教学
语文是注重心智与体验的学科。在高中文言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强调的是训练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遇到问题时,生生之间可以先对质疑处进行交流,若是解决不了,再由教师指导。实践证明,将这种方法恰当地运用于高中文言文教学课堂中是行之有效的。笔者曾经听过一位教师讲授《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公开课。那位教师一开始便提出了几个关于该篇课文的思辨问题:开篇为什么对廉颇的介绍比蔺相如详细?为什么将廉颇的出场顺序安排在蔺相如之前?之后,教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和思辨。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通过质疑、分析、探索等方法得出了答案,即将二者对比更能突显出廉颇的赫赫有名与蔺相如的渺小,从而为下文二者之间的矛盾做铺垫。教师可以在讲课中指出重点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也可以在课堂上加入分角色体验等活动,还可以给学生安排任务,让他们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去展示。当学生渐渐熟悉这种学习方式之后,教师就可以适当地减少相关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光体现出高中语文新课标核心素养中的要求,同时也是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方面的相关要求。
(三)课堂辩论训练,使学生乐于思辨(www.xing528.com)
1.突出中心,巧设辩论内容
教师在设置辩论内容时要注重选择性,并不是所有的文言文内容都可以进行辩论,也不是所有辩论点都可以为文章的中心服务。因此,教师所选择的辩论内容一定是极具争议性的,是值得推敲的,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比如,学习《鸿门宴》之后,教师可以设计“刘邦、项羽谁是真英雄”这样的辩题来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由此,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在文言文中思辨的妙处,从而更好地深入探究文本。又如,《师说》这篇文言文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除了有深刻的主题、简练的语言文字表达之外,其严密的逻辑也是较为重要的原因之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巫医、乐师、百工一类与士大夫一类在从师上的不同表现进行辩论,进而得出从师的必要性。关于《师说》辩论的教学设计应侧重于启发学生的“学”和“思”。学生在对比、思辨中掌握文章的来龙去脉和相关的学习方法,从而做到举一反三,培养自身的思辨能力。
2.深化拓展,延伸辩论作用
在文言文教学中适当地进行辩论,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综合素养。这不光对学生的领悟力和理解力有所帮助,辩论中所渗透的道理也可以很好地迁移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使思辨的作用得到延续。《兰亭集序》的第三、四段分别提到了“痛”和“悲”,那么作者对人生到底持何种态度呢?教师设计如此的辩论使得学生能够结合文本以及自身的认识主动地去质疑、探求、思辨。同时,也鼓励了学生个性化、自主化的学习。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角度进行辩论。辩论角度一:庄子的“一死生”“齐彭伤”认为活着与死亡没有区别,长命与命短都一样,那么作者王義之是否赞同庄子的思想呢?明确:在那些虚度光阴年华的人看来,死生都没有区别,这样的人活着并没有实际意义。而王義之却认为是“虚诞”和“妄作”。因此,王義之虽然感慨生命短暂无常,但不否认生命的意义。辩论角度二: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当时社会正处于急剧动荡时期,朝代更替,礼乐破坏,文人们表达情感的方式略显偏激,他们认为人生苦短,于是寄情于山水中并感慨世事无常,那么王義之对待人生的态度是否与那个时代的其他文人一样呢?如此一来,这样的思辨跳脱出文本又终将返还于文本。学生在辩论时将更能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意图,同时也会对自身有所启示,即人生的旅程是短暂的,我们应努力奋斗,珍惜光阴,最终得以有所作为。而这正如王羲之毕生致力的书法一样,这正是他积极生活的一种体现。这些辩论对于学生来说其实就是与思维之间进行不断博弈,从而引起心灵与心灵之间的对话和共鸣。
(四)阅读批注训练,使学生进入思辨
1.授之以渔,学生学会批注
教师应教给学生批注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阅读批注习惯,并正确应用于文言文学习之中。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应只是教给其方法,还应该帮助学生养成一定的习惯。教师可以创建一定的平台,让学生展示其思辨过程,这时阅读教学中的批注法则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学生在文言文课前先在质疑处、思辨处进行批注,待到课堂交流时将自己的问题与同学、教师进行沟通讨论,思辨由此便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批注式阅读法强调的是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批注,之后与同学、教师交流探讨,从而摆脱固定的文言文思维模式,不唯书、不唯师。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主动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而这对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水平乃至学习能力都会起到一定的提升作用。在标注质疑处进行交流,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批注式阅读与传统文言文阅读教学相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独立思考的现状。
2.运用批注,加强学生思辨
比如,在执教《滕王阁序》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处进行批注,深入探究其“秘妙”所在。例如,“孤鹜”和“落霞”,“长天”和“秋水”之间形成严格的对仗。“落霞”和“孤鹜”属于动景,“秋水”和“长天”属于静景,动静结合。这个句子可以说是集动静美、格律美于一身。因此,针对文言文中的关键字词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进而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入文章主旨中去。教师在学生思辨过程中的作用不应只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东西,还应给予他们自主选择与思考的机会。当学生将自己独特的思辨见解以文字批注的形式展示出来时,他的思辨能力也会同时得到提升。笔者结合自身的学习历程与实习调研发现,很多高中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热情并不是十分高涨,还有一部分学生是为了考分去学的。许多学生之所以不爱学文言文,其主要原因还是基于其比较生僻。而在文言文教学中采用批注训练,将大幅度地改善这种状况。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的质疑、思考与见解标注出来,通过同学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教师的悉心指导,逐步扫干净文言文的盲区,从而产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热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