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敢疑: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思辨
高万祥认为,将师生关系构建在民主与平等之中,能够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自由和谐的教育环境。有时学生在语文课上碍于面子往往不敢说出自己的疑惑。那么,为了让学生消除顾虑,就需要教师竖起平等的旗帜。首先,教师要以全面、整体、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定位设为引导者。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书为本”的教学方式,不要过度追求教学中的“预设”来阻断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其次,教师要尊重理解学生,巧设问题及意境,与学生一起探讨剖析问题的实质;做学生的引路人,鼓励学生多元解读、多方位地进行思辨;注意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当学生的问题过于“极端”时,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要对其进行不断引导和完善。现阶段的教学形态正向“生本课堂”过渡。“生本课堂”是一种充满民主、和谐、人文的课堂教学环境,加之高中语文新课标倡导合作、探究学习,因此教师要学会角色转换,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教师平时应多与学生进行学术上的沟通和交流,并珍视学生提出的独特见解。而这恰巧揭示出一个道理:学生对已知或未知的知识提出质疑,可以促使学生不断地去挖掘知识的更深层“秘妙”。对于文言文而言,质疑得越深,挖掘得越深,那么学生对该篇文言文的核心内涵就理解得越透彻。
例如,教师在教授《荆轲刺秦王》时可以让学生谈一谈对荆轲这一古代刺客形象的看法。大多数学生基本上只是对其进行赞美与讴歌,却很少提及其缺点。而在民主和谐的高中文言文课堂上,学生可依据文章内容或查阅相关资料并联系实际生活去解读该人物的形象。有一些学生会称赞荆轲侠肝义胆,但也可能会有同学指出其是一个固执、技艺不高、不善表达、反其道而行、不会审时度势的悲剧鲁莽英雄。而这时教师可以适当地控制时间,让学生对于荆轲的形象进行正反思辨,由此学生的思辨能力便得到了更好的延伸。在文言文教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符合生本课堂的要求。由于传统文言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就是教师以串讲为主,因此学生在接受文言文知识时较为被动。有些教师几乎不重视学生的思考与想法,只关注教学目标的完成。而这也是学生觉得文言文难学的其中一个原因,这很明显就是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对于构建师生平等关系、激发学生文言文学习乐趣等方面大有裨益。鉴于此,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启发学生进行思辨是行之有效的。
(二)引疑:着重突出思辨问题,使学生生成思辨(www.xing528.com)
首先,教师可以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我们知道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一问一答对于教学过程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对教师所提的问题进行思考,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判断其掌握情况。但是,在常规语文授课中,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或在难易程度上较浅,或在价值贡献上较低,或因指示不明而不能使学生思维集中,或因缺少相关过渡问题而令学生不知所云。因此,教师要想在语文课堂上提高教学效率,就要重视对课堂所提问题的启发性。那么,何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呢?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应该是对师生之间的互动有促进作用的问题,应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追问的方式来启发学生找到矛盾并解决矛盾,还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来启发学生能够主动地提出问题、参与多种评价方式,以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鉴于此,教师在提出启发式问题时应注意选对核心问题的切入点。比如,在教学重点处设疑,以引起学生重视;在教学难点处设疑,以启发的方法帮助学生解疑;在教学拓展处设疑,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在高中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辨。例如,在讲授《答司马谏议书》时,教师可以提出如下启发性的问题:王安石将司马光对其指责总结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你认为司马光对此的判断是否正确?这样启发性问题的提出可以使学生在今后遭到他人误解时,能够运用王安石的思维方式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反驳,进而能够合情合理地阐释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最终促使自身的思辨能力得到提升。
其次,教师还可以提出带有比较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比较性的问题可以使学生消除模糊、强化记忆,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比较思维的重要性。比如,教师在教授《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可以向学生这样发问:“为什么赵王选蔺相如而不是廉颇去赴渑池之会?”由此,我们便可以探究蔺相如身上可贵的品质。又如,教师在讲授《鸿门宴》时,可以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贵族出身,拥有四十万大军的项羽最终为何会败给只有十万大军且出身卑微的刘邦?”教师借助这种引人入胜的比较性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深入探究刘邦成功的原因。学生对此各抒己见,思考问题的过程价值将会大于最终的结果价值。司马迁浓墨重彩地激活了角色的主要矛盾,用对比的方法来描述两个核心人物项羽和刘邦各自的阵营。学生可以从个人的角度比较项羽和刘邦各自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也可以就宏观角度对两大对立阵营的用人进行分析,对项羽阵营的松散以及刘邦阵营的统一进行理性的分析。学生由此去思辨文章的中心,能够深刻、具体、生动地分析出司马迁塑造出的这两个核心人物的主要形象特征,能够将项羽的为人不忍、自矜功伐与刘邦的能屈能伸、机智狡诈形成鲜明的对比,并在分析比较中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