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夯基础优教法: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

夯基础优教法: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旧带新原则尝试教学法最大的特征在于不是教师先讲,而是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先进行尝试练习,在尝试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学课本。(二)课堂策略:尝试教学法的活动设计及学生展示、教师点拨1.课堂尝试活动的设计先从课堂活动这方面来说,运用尝试教学法进行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设计的课堂活动首先应该是可尝试的、有效的。

夯基础优教法: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

(一)课前策略:编制尝试学案的原则以及内容

1.编制尝试学案的原则

(1)学生主体原则

编制学案主要应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而不是教师根据经验判断的一篇文章的重要的知识点。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特点有充分的了解。在接手新的班级的时候,教师应先花一定的时间,对学生的文言文水平和程度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在编制学案的过程中,我们就会对学生在面对一篇文章的疑难点时有预估的能力。如此,在编制学案的过程中,我们不但可以依据考试考纲的要求,将一篇文言文重要的考点呈现在学案中,而且还可以将学生可能碰到的问题出示在预习学案中。这样,有利于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学案的编制过程中来,直接将学生的困难呈现在我们的尝试学案中,让学生找到一种被重视与被尊重的感觉

(2)以旧带新原则

尝试教学法最大的特征在于不是教师先讲,而是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先进行尝试练习,在尝试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学课本。所以,教师在出示尝试学案的时候,一定要抓住学生已经学过的类似的篇目来唤醒学生的经验。比如,在学习《阿房宫赋》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你们有没有学过“赋”这种文体?《阿房宫赋》是必修二当中的一篇,在必修一里面我们已经学过了苏轼的《赤壁赋》。再引导学生复习“赋”这种文体的特征在于“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赋”的第一大特点在于讲究文采,第二大特点在于作者用来咏物、写志或者是抒情。而《阿房宫赋》是最具有赋的这种文体特征的。那根据赋的两大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去感受这篇文章语言的铺排,杜牧用了大量的排比、比喻、夸张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阿房宫的宫殿之多、宫女之多、宫中的宝物之多,从而让我们感受到统治者所过的这种骄奢淫逸的生活。这些都很好地体现了“赋”这种文体“铺采摛文”的特点。最后几句“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就是“体物写志”了,表明了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通过总结秦国灭亡的原因,来警告晚唐的统治者要“戒奢爱民”。教师如果在唤醒了学生的固有学习经验的基础上,牢牢抓住赋的这两大特点,不仅能很好地让学生明白赋这种文体形式上的特点,也可以让学生了解赋这种文体内容上的特点。学生以后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碰到“赋”这种文体,都不会束手无策,而会感到有章可循。

(3)灵活多变原则

学案的设计应针对每篇文章的特点,具有多样性。每一篇文言文都有各自不同的文体特点,所以我们在编制学案的过程中还应遵循每篇文章不同的特点。苏教版教材编排的特点不同于人教版。以往的人教版教材将现代文和文言文分开来编,同一个单元里面要么都是现代文,要么都是文言文。而苏教版教材是按照板块来编写的,每一册书四个板块,每个板块都有一个话题,每个板块中有四到六篇文章,现代文和文言文穿插在一起。所以,同一个板块里面,文言文文本的体裁方面是有差异的,每篇课文的难易程度也是有差异的。教师在编写学案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到每篇文章的特点,避免千篇一律。尽管教师在出示尝试学案的过程中都有一个基本的模式,但是我们也可以根据篇目的特点做出不同的调整。比如,文言文教学在处理文与言的关系上,常见的两种方式是“以言促文”或“以文带言”。“以言促文”就是通过文章字词的解决促进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和把握,笔者觉得这种方式一般适合较难的文言文。而“以文带言”就是在理解文意的过程中,带动文言文字词的落实,笔者觉得这种方式一般适合比较浅显的文言文。比如,在必修三的第四专题“寻觅文言津梁”中,“因声求气”这一板块包含了两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和《谏太宗十思疏》。从文章内容上来说,两篇有相似之处,都是劝谏类的,都侧重于议论。从文章体式上来说,《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先秦历史散文,《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奏疏。从难度上来说,《谏太宗十思疏》比《烛之武退秦师》要大,学生的困难点也更多。所以,在两篇文章学案的设计上,《烛之武退秦师》采用以文带言,而《谏太宗十思疏》采用以言促文。在编制学案的过程中,也会采用这两种不同的方式。

2.尝试学案的基本内容

(1)学习目标的呈现

学习目标也是体现着尝试学习的最终目标。教师在学案最前面将学习一篇课文的目标明确地罗列出来,当学生拿到学案时,看到学习目标,就应该明确本篇课文的学习任务是什么。在学习目标呈现出来的时候,应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包括这篇文言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等;二是对一篇文言文内容以及结构特点的把握;三是对一篇文章文化意义的理解,也就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的升华。三个方面涉及了文字、文章、文化的融合与统一。

例如,在编制《六国论》预习学案时,笔者将学习目标定为:①了解并梳理文中重要字词的意义和用法;②能理清全文围绕中心论点分层论证的行文思路;③能找出文中写六国破灭具体史实的句子,阐述这些史实与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内在联系,能结合背诵的时代背景,阐述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在这课的学习目标中,第一点是文字层面的,而第二、三点是文章层面的。

(2)学习内容的呈现

一篇文言文的学习内容应该包括文字、文章和文化三个层面。所以,在学案上,教师应该将这三个方面都具体呈现出来。在学习内容的呈现上,特别要注意将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呈现出来。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出于文言文应“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的考虑,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文言文字词的落实上。

(3)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学案的编制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所以,教师在编制学案的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这样才能切实地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水平。(www.xing528.com)

(二)课堂策略:尝试教学法的活动设计及学生展示、教师点拨

1.课堂尝试活动的设计

先从课堂活动这方面来说,运用尝试教学法进行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设计的课堂活动首先应该是可尝试的、有效的。在设计课堂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对教材有充分的了解,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那教师在课堂上如何组织学生积极地参加尝试活动?笔者认为,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尝试什么,二是如何尝试。前一个方面要求教师在组织学生尝试活动时一定要善于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点,学生只有对尝试的问题感兴趣,才能积极地参与到尝试活动中。比如,在教《鸿门宴》的时候,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即“鸿门宴会上,到底是谁救了刘邦”,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来寻找答案。这个问题一提出,就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非常热烈的讨论。笔者以前教《鸿门宴》的时候,就是采用传统的方式,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鸿门宴上的“三起三落”来分析刘邦和项羽两个人的不同性格特征,同时还让学生对这两个主将的性格特征进行一个比较,最后得出项羽的主要性格特征是刚愎自用、优柔寡断,而刘邦是能屈能伸的。这样的教学是按部就班的,学生没有太大的兴趣以及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换一种方式,找到学生感兴趣的点,那课堂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了。

第二个方面就是如何尝试了,也就是教师组织学生以什么方式来尝试的问题。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活动应该有显性的活动和隐性的活动两种方式。显性的活动主要是学生参与的课堂上教师组织的活动,而隐性的活动就是学生思维上的活动。在这里,主要讨论学生在课堂上的显性的活动。那在文言文教学中,在课堂尝试活动的组织上,一般采用以下三种形式。

(1)讨论

小组讨论是尝试教学法最常用的课堂活动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笔者在教学中还利用小组合作教学让文言文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互相促进,加强交流沟通和协作意识,在自相解决问题中不仅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更对培养学生学会人与人交流、合作的意义重大。小组讨论这种形式也符合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理念。首先从讨论的内容上来说,讨论的一定是学生在文言文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当学生在讨论自己遇到的困难时,会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而经过学生集体讨论出来的成果,比教师直接告诉给他们的答案,他们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2)竞赛

小组竞赛是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的一种课堂活动的方式。比如,在教杜牧的《阿房宫赋》时,面对这篇骈文,华丽的辞藻、大量的铺陈描写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在面对这篇文章的时候,学生有些束手无策。因为这篇文章是必修二中的,经过了必修一中的几篇文言文学习,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要对付这篇辞藻华丽的骈文,应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处理这篇课文时,笔者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来设计课堂活动。首先,告诉学生,这篇文章大家主要靠自学,教师只是大家的顾问。然后,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预习。将同桌两个同学分为一个小组,一个对付原文,一个对付翻译。两节课以后,正式开始上这篇文章。到上这篇课文的时候,什么东西都不能带,就两个同学一组到讲台上来,一个背一句原文,一个说一句翻译,正确的话,继续,一旦出错,就停止。每正确一句加10分,最后折算后加入平时成绩。对此,学生都表现出了巨大的热情,在准备阶段碰到不懂的地方就不断问教师。这样,原本不好解决的文章字词以及重要句子的翻译,很顺利地就得到了解决。

(3)改编

改编是文言文教学活动中要求比较高的一项活动。它是在学生了解本篇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开展的活动。对文言文进行改编,一方面要考虑到文章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教《阿房宫赋》时,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解决了文章的字词句之后,趁着学生兴趣高涨之时,笔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阿房宫赋》那么长的一篇文言文改写成一首诗歌,大多数学生都超乎想象的完成了任务。后来,笔者将改写得比较好的同学的诗歌打印出来,发给同学们,这使得这些同学受到了莫大的鼓舞。

2.课堂学生展示及教师点拨

课堂展示是在学生活动之后,将活动的结果展现给班级的同学,以便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同时也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并进行评价。对于活动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同学或者是比较精彩的课堂呈现,教师应不吝溢美之词给出赞扬。对于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一些问题,教师也应该及时纠正,或者是多给一些方法上的指导。在展示阶段,一般有口头展示和书面展示两种形式。在课堂活动中,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当学生在诵读文言文的时候,对于字音、句读或者是感情的把握,教师要给学生明确的要求。在课堂活动的过程中,最常见的书面展示是板演,也就是让学生将活动的结果展示在黑板上。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时,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将讨论或思考的结果写在随堂练习本上,教师可以随时检查,指出问题并给学生一定的指导。

在学生展示的同时,教师也应该对学生进行适时精当的点拨。在课堂活动展示阶段,学生是课堂活动展示的主体,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在学生充分活动以及展示的基础上,教师在课堂上能针对学生的困惑,进行适时精当的点拨。“适时”就是教师的点拨要掌握合适的时机。在孔子教育思想中,就有“启发式”的教育思想,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也就是说,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如果到了“愤”或“悱”的时候,教师再进行点拨是最有效的。“愤”就是学生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也就是学生主观意愿上很想将一个问题弄明白,但是能力又达不到,无法弄明白。“悱”就是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时候,也就是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又好像无法用语言表述出来。教师“精当”点拨就是要精炼、恰当。用最简练的方式能够给学生一些启发引导。在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之时,教师的一两句话往往就能引导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比如,在上到《论语选读》中的《周而不比》这课时,在解决字词的时候,其他所有的字词经过学生的小组讨论,都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但是,面对“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几个句子中的“所”字时,学生觉得束手无策,不知道这个“所”字的意义和用法是什么,于是他们就抢着站起来把他们所知道的“所”的意义和用法都说了出来,而笔者都不置可否。他们站起来抢答,说明他们主观意愿上已经很想将这个“所”字弄明白了,所以笔者趁机提醒大家,这个“所”字的用法其实还是很常见的一种用法,就和我们平时所说的“所做”“所想”中的“所”字是一样的。如此,学生马上想到,这就是“所”字结构,“所”加上动词构成一个名词性短语的常见用法。只是大家在看到这个句子的时候,没有弄明白“所以”“所由”“所安”三个词语中的“以”“由”“安”是什么词性。在这里,笔者没有花太多的言语去给学生讲解,只是通过旧的知识的引入,就能让学生掌握“所”字的这一用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