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学生的问题分析
1.心理排斥文言虚词学习
在实际的教学中,绝大多数的学生对文言虚词的学习不感兴趣,能够正确认识文言虚词学习价值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绝大学生是以排斥的心理面对文言虚词学习的。原因主要是:第一,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差异巨大,而且它在当今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已经极少出现,即使出现,它的意义也已大不相同。与现实生活脱节,直接导致了高中生对文言虚词不感兴趣。第二,现今的语言习惯、语言环境等皆与古时大不一样,文言虚词对现代人来说晦涩难懂,枯燥乏味,高中生在学习中自然就对这枯燥而又似乎无用的知识抱有排斥心理。第三,大部分高中生没有认识到文言虚词学习的真正价值,他们学习文言虚词并不是出于自身意愿的,而是被迫的、无奈的。为了应付教师、应付考试,他们不得不学习。因此,在心里就更加排斥这种非出于本愿的学习。加之,部分教师对文言虚词教学比较排斥,他们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强行灌输。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影响巨大。因此,学生心里排斥文言虚词学习,学习效果低微也就理所当然了。
2.缺乏正确的学习策略
文言虚词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用法灵活,在不同的语境中,它有不同的意义和功能。因此,正确的方法和策略对于学习文言虚词尤为重要。然而,部分学生在学习文言虚词时,只会死记硬背教师总结出来的文言虚词的各项意义和用法。他们认为只要把所有重点虚词的所有意义和用法背熟了,文言考试的时候就能得高分。但是,文言虚词在不同语境中,其意义和用法的多样性及灵活性决定了这种学习方法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成效。在没有真正理解文言虚词的各项意义和用法的前提下,即使学生把所有的意义和用法都背熟了,也很难在具体的语境中选择出最正确的义项。另外,还有部分学生采取题海战术,错误地认为只要多做练习,就必能掌握文言虚词,轻松应对文言虚词考试。殊不知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多而杂乱,如果不能深入理解文言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那么大量做习题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还会使思维更加混乱。
(二)基于教师的问题分析
1.文言虚词教学观念错误
文言虚词教学一直以来在语文教学中地位尴尬。在高考中,文言虚词直接考查的分数一般不超过3分,大多是在翻译文言句子和理解文言文文意中间接考查。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大部分教师都吝于把宝贵的教学时间分一点给文言虚词。他们认为,只需要让学生了解文意,掌握重点句式,背诵重点词汇及语段就足够应对高考了,宝贵的时间应该更多地花在能较明显看出成效的地方。且不说他们这样的教学安排是否正确,单从这样的教学安排中就可以看出,他们的教学出发点过低,教授文言虚词完全是为了应试,而没有意识到文言虚词教学在加强学生文言语感、提升学生文言素养和传承文化等方面的作用。此外,大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尽可能地多说、多做,包办一切。他们认为教师说得多、做得多了,学生就能接受得更多、学得更好。在讲授某一语境中的某一文言虚词时,把这一虚词与当前语境无关的所有意义和用法一股脑儿全灌输给学生,还顺便做了十分详尽的总结。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完全得不到发挥,也无法自主地去总结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库,对所学的知识缺乏更深刻的理解。
2.文言虚词教学方法缺乏科学性(www.xing528.com)
大部分教师在讲授文言虚词时,都首先采用最常见的讲授法讲授重点虚词,然后在单元学习结束或者学期复习时对重点虚词的各项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纳总结。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无遗,但学生的主体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却被完全忽视和压抑。在主动性被抑制的前提下,学生对文言虚词学习感兴趣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对学习文言虚词不感兴趣,那么要想学好文言虚词就更是困难重重了。另外,教师单方面地进行知识的输送,没有引导学生去形成自己的理解,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这不仅使学生的学习难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的知识输出。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要依据教学内容进行选择,而且还要依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进行调整。教师在讲授文言虚词的过程中,一味地灌输而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3.教师文言文教学的专业能力低下
当今语文教师对文言虚词的教学并不感兴趣,他们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应试,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单一的讲解和越位的归纳,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熟记高考考查重点虚词的所有意义和用法。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当下语文教师文言文教学专业能力的低下。教师的文言文教学专业能力低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本身的文言素养不高;二是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能力不足。此二者,无论哪一方面不足,都会对文言文虚词教学效果产生重大影响。常言道:“要想给别人一杯水,首先你得自己拥有一桶水。”也就是说,教师要想传授知识给学生,就必须自己拥有比学生更加渊博的知识。教师本身的文言知识不渊博,那么他要想通过自己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文言素养是十分困难的;而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能力不足,也就是说,教师本身文言素养较好,但是他的文言教学能力低下,他就不能很好地把自己拥有的知识传递给学生。教师本身的文言素养和教师文言文教学能力的不足,对当下文言虚词教学的低效现状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改变文言虚词的低效现状,首先应当加强语文教师的文言文教学专业能力,并重视语文教师文言文教学专业能力的持续成长。
(三)基于其他影响因素的问题分析
1.虚词兼类词多,用法多样
文言虚词具有三大特点:一是兼类词多,即一词多类。例如,“之”可作代词、助词、介词、连词,“其”可作代词、副词、连词。虚词一词多类现象的存在使文言虚词的用法更加复杂,也为学生的学习增加了不少难度。二是一类多义。同样是作为代词,“之”有时可用作人称代词,翻译为“你”“我”“他”“它”“他们”等,也可用作指示代词,表示“此”“这”“这些”。文言虚词的一词多义使学生即使确定了某一虚词属于何种词类的,也仍需仔细阅读前后文,联系前后语境确定词义。三是虚词的连用。在高中的文言文教材中,为了加强语气,经常会出现两个甚至是三个虚词连用的现象。比如,《烛之武退秦师》的“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中的“也已”;《寡人之于国也》的“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的“焉耳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中的“然而”。虚词的连用使句子的语气更为复杂,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难。在古今迥异的语言环境下,虚词的上述三大特点决定了学生文言虚词的学习存在较大的困难。
当今社会经济与科技高速发展,为了跟上时代的脚步,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一心追求速度,人心浮躁。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极少有人能沉静下浮躁的心来阅读国学经典,追求速成、不注重深厚积累和内在价值的快餐文化开始盛行。快餐文化追求的是“快”,它的出现是对传统文化的巨大伤害,也是对国学经典文化的深重打击。它的表现是电子阅读取代纸质阅读,现代汉语译文阅读取代经典文言文阅读。追求速度、快速达成目的已经成了当今社会的一种普遍风气,国学经典的内在价值越来越不被重视。不少人认为文言文是被时代淘汰的文体,已经不适应当代的社会与文化环境,即使其中蕴含先人总结的为人处世哲理,在经典翻译和解读多如牛毛的当下,也没必要非读文言文不可。这种观念无疑是错误的,国学经典的价值不仅是其中蕴含的往哲先贤的生活经验和人生哲理,还有文言文这种古代的书面语言,它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是语言发展与进化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再者,现代汉语译文只是个人对于原文的理解和解读,难免有偏颇之处。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因为每个人都能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文化,在反复的阅读中感悟到为人处世的道理。当今的社会环境和人们对国学经典价值的错误认识给文言文教学造成的伤害无疑是巨大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