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建议

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建议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遵循以上准确性、高效性和优先性的原则之外,对于高中语文文言文做注的过程还应注意以下问题。江苏省南京市第十四中学赵丽丽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的问题》一文中指出:“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自2005年试用以来,已经过不断修改和校正,但在文言文注释方面仍有不够完善的地方,个别词条的释义有待推敲,个别词义当注未注,吸收新研究成果不够,某些字词释义有前后抵牾情况等。”

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建议

在遵循以上准确性、高效性和优先性的原则之外,对于高中语文文言文做注的过程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教材编者要积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1.关注研究动向,听取专业意见

语文教材的受众数量之多、影响范围之广,远非其他刊物或书籍能与之相提并论。为了使教材拥有较高的质量以匹配其本身所具有的权威性,广大学者对每版教材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正是因为这些学者们的努力,才使得教材研究有迹可循,使教材编者有据可考,使教材完善成为可能。一版教材从编辑、刊印、出版、发行到最后落实到一线课堂的教学上,短则两三个月,长则一年半载甚至更久。在这期间,专业研究并没有停滞不前,研究范围从理论考据到实际教学无不涵盖。编辑教材,绝不能闭门造车,迅速发展的课堂需要最新的知识技能和最合适的知识技能呈现传授的方式。

2.重视教师反响,聆听一线声音

教材的使用者是教师和学生,其中又以教师的使用最为直接和深入。一堂好课的前提是深入细致、严谨认真地备课,文下注释是语文教师第一手参考资料,且这部分资料是与学生共享的,教师必须在其中看出跳脱之处、深刻之处、高于学生所见所思之处,这样才有可能想学生之想与未想,思学生之思与未思,讲授学生之已得与未得。一线教师在使用教材过程中所发现的纰漏、错误是最直接也是最切实的,他们所提的意见也是最切中教学要害的。教材编者(其中也有一部分是一线教师)需要重视教师们的反响,聆听他们的声音,为编辑优秀教材保留最珍贵的资源。就教材使用方面,探讨关于文言文注释的并不少见,本书摘取其中出现频率较高者,呈现如下:

滕尚领在《探析苏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教材的几处解释硬伤》一文中指出“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有四处明显的解释错误”,包括“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中对“长”的注释,“狗人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中对“检”的注释等,认为有五处让人困惑不解或该注释而没有注释的地方,包括“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中对“王子皇孙”的注释,“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中对“扶摇”和“羊角”的解释等。同时,作者建议编者在编写教科书时,对文言文教材的注释和译文应慎重、慎重、再慎重,推敲、推敲、再推敲,因为作品一旦选入教科书,就成为传习的范本,来不得半点马虎,更不能避难就易地注释。其言辞恳切,说出了一线教师的心声。

江苏省南京市第十四中学赵丽丽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的问题》一文中指出:“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自2005年试用以来,已经过不断修改和校正,但在文言文注释方面仍有不够完善的地方,个别词条的释义有待推敲,个别词义当注未注,吸收新研究成果不够,某些字词释义有前后抵牾情况等。”文章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分析了其中很多有争议的问题,为教材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参考。文章还认为,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支撑,是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的物质基础,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古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是中华民族智慧的重要结晶,因此在教材的编写以及注释上一定要注意严谨科学

但一线教师关于文言文注释的研究文章多如牛毛,也需教材编者逐一甄别,优中选优地参考。江苏省泰州中学傅振宏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指瑕》一文中指出:“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自进入一线课堂以来,就充满争议,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这套教材高举人文旗帜,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反对者认为这套教材忽视了语文的工具价值,不利于学生基本语文能力的培养。”作者认为“客观而论,没有一套教材是完美的”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但他就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指明,在“不该改的不能改”这一项里带有主观意志过强的说法。“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者可能急于让大家认可这套教材,显得这套教材不同以往,人教版中的选文已经流行多年,人们的印象和认识近乎根深蒂固,苏教版这样操作难免给人以故意标新立异之嫌。”为何流行多年的选文就一定得再“流行”下去?如果创新被说成故意标新立异,那一成不变反而应被推崇之至吗?文章还认为:“必修一《劝学》,其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参’,人教版教材以及一般通行的《荀子》普及本都解释为‘通三’,多次的意思。苏教版下面的注解却是‘检验’的意思,试问这个解释如何说得通,即使自圆其说也没有理解为‘多次’更令人信服……”

从一线教师已发表的文章中固然可以对教材使用效果了解一二,但不免不够及时,并且能够发表的文章毕竟还是少数,多数教师心中有疑难、有困惑、有反对,却并不会通过发表文章这样的渠道来抒发见解,而是多多隐藏在心中,甚至不了了之。但是,这些教师们的不少见解对教材编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不仅需要从期刊中聆听一线声音,也要亲临一线实地考察,多多访谈,近距离地感受教材使用效果,以此完善文言文注释,完善教材编写工作。同时,聆听一线教师的声音,要有“海纳百川”的态度和胸怀,但并非“悉听遵命”,优劣甄别,高低识辨,还需教材编者重重把关,细细分析。

3.了解学生水平,学会换位思考

教材的最终学习者是广大学生,书本是他们增长语文素养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如果教材编者不了解高中生语文水平,就无法编制出具有适宜性、高效性和人文性与工具性兼备的优秀教材。从笔者所分析内容来看,教材编者在某些情况下忽视了高中生已经习得的文言知识,有些情况下却高估了学生的语文能力。虽然这个度比较难以把握,但编者们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摩、教师访谈、学业评价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文言文水平。教育和心理学研究往往要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情况,因为数据是传达信息的最直观形式。就问卷调查和访谈这两种形式,有不少研究给出了一些结论,笔者将其中部分呈现如下:

吕晶晶将其调查470名高中学生使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注释的情况呈现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注释研究》一文中,结果表示,“一定程度上说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注释对学生预习课文和备考都很有帮助,但对学生预习课文的帮助更大,是学生了解课文,认知课文的有力助手”。王静忠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现状调查及其反思》中呈现出所调研的297名学生关于“最喜欢学的专题是哪一个?”“不喜欢学的专题是哪一个?”“一个学期下来,给你印象最深的文章是哪一篇?”等问题的问卷结果,作者将其中与文言文相关的内容摘录如下:“这个专题(必修一,向青春举杯)是议论说理的,以前学多了现在有审美疲劳,且有两篇古文深奥难懂。”“古文太多,难理解,很多东西要背,很难背,而且一些虚词也很难弄清楚,因为文章都比较枯燥乏味,里面包含了许多要背诵的东西。”“《始得西山宴游记》,难读,难背,难理解。”“《阿房宫赋》内容相当烦琐,又要背诵全文,感觉背诵翻译都很困难。”“像《六国论》这样的史论离我们的生活相差甚远,读这篇文章我感觉到生涩而枯燥。”虽然不免带了学生的个人主观情感在里面,但呼之欲出的是学生对一些文言作品难以喜爱、厌恶甚至惧怕等负面情绪。教材编者在编入这些选文时,所持观点可能是“这些文字流传千古,都是非常经典和优秀的作品,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古文素养”,但也要考虑受众的感受。“深奥难懂”“难以理解”“翻译困难”这样的字眼之所以会出现,与注释不到位不无关系。因此,教材编者在给文章注释以及选编作品时应当充分调查教学现状,了解一线课堂的节奏,揣摩教学“磁场”,力求使教材更加实用、完善、经典。

问卷内容的编写是根据调研者的需要来进行的,因此仅仅从上述一类作者的调研文章中获取资料,并不足以获得教材编者所需的全部信息。被试样本单一、问卷回收不全、数据处理不当等都有可能导致以偏概全的现象发生。为获得高信度、高效度的一手数据,应当在深入一线课堂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编写适应性强的问卷,获得满意的调查结果。

(二)语文教师批判地使用文言文注释

“注释好比拐杖,拐杖是帮助行走的工具,而不能成为双脚来代替行走,所以注释不能全部用文章释出来,否则那就成了译文。”这是教材注释的高效性原则的要求所在。

1.针对注释有误的情况求真唯实

教师用教材教书,并不表示要供奉教材为无上权威,放弃思考和质疑的权利。如何辨认注释是否有误?这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训诂学知识。

举例来说,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有《寡人之于国也》一文,其中有“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一句,书下注释为“鸡、猪、狗这一类的家禽家畜的畜养,不要错过它们生长繁衍的时节”。如果原句“之畜”为意源,那么就与注释里所呈现的话语矛盾。究竟“之”表示“这,这些,这一类”和“畜”表示名词“家禽家畜”,还是“之”表示“的”和“畜”表示名词“畜养”呢?显然,注释指代多项,但没有一一对应的意源。本篇课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而同样选自其中的《齐桓晋文之事》中也有“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的说法。上一例中,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注为“畜xù,指养育”,下一例“畜”字,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修订本)注为“畜:畜养”。这是目前通行的看法。然据文例,“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均为偏正结构,“宅”“田”均为名词,“鸡豚狗彘之畜”也应当是偏正结构,“畜”也当是名词。此“畜”音chù,意为人所饲养的禽兽。在古代,鸡也属于“畜”。《礼记·曲礼下》:“问庶人之富,数畜以对。”唐孔颖达疏:“数畜以对者,谓鸡豚之属。”《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为六畜……以奉五味。”《墨子·公输》:“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列子·汤问》中“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是其例。此“畜”解作名词,学者中不乏其人。杨伯峻《孟子译注》把“鸡豚狗彘之畜”拥译为“鸡狗与猪这类家畜”,并把“畜”字明确注解为“名词,畜生,牲口”。杨宝忠《古代汉语词语考证》更有“释‘畜’”专条,详论此“畜”即“六‘畜’之‘畜’”。

2.针对注释不全的情况及时补充(www.xing528.com)

注释不全,当注未注,会导致学生对文本含义理解不彻底,对生字生词和特殊句式容易望文生义或者曲解文意。这是由于教材编者对学生水平把握不到位,对学生语文素养没有清晰的认识,高估学生文言文的理解和学习能力所造成的。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应当及时补充文言知识,教授相关技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文言文。

例如,重要实词“用”出自“用心一也”,然苏教版对“用”未做注。显然,学生极易将此处的“用心”理解为现代汉语中的用心,这是错误的。“用心一也”中,“心”为名词做动词,用心,“用”为“因为”,“一”为专一,整句应译为“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人教版注其为:“(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沪教版注为:“(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用,以,因为。”心无法专一,只有用如专一,沪教版未体现出词类活用,不妥;特别解释“用”字,合理。苏教版只对“一”做注:“一,专一。”不够全面。这时,教师应当明确指出“用”字的含义和用法,避免学生犯以今度古的错误。

再如,苏教版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中“今”未注,学生极易理解其为“如今”,使句意大变。今,有连词“假如(现在)、如果(现在)”的意思,可见于诸多文献。《孟子·梁惠王下》中有“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一句,今、则连用,意为“如果…就…”。在文本中,韩愈并没有直言说明“士大夫之族”之智已低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他在针砭时弊的分析里进行的是预测。身为“士大夫之族”的一分子,看到时人不复师道,他是痛心的、忧虑的,而“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这样的社会底层人物却崇尚师道,互相学习以谋求进步,更能映射出“士大夫之族”衰微之象。韩愈欲力挽狂澜于既倒,写文力斥师道之不复于士大夫之族,照这样发展下去,假如他们的“智”反而比不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难道有什么可奇怪的吗?同样,在《鸿门宴》文末,刘邦安全离开鸿口,而项羽却“受璧,置之坐上”,范增愤而叹道:“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显然,“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而“沛公兵十万”,可见两者力量悬殊,项羽兵强马壮实力雄大,远非刘邦所能比,所以范增之言并不是“今天我们这些人被他(刘邦)俘虏了”,而是他通过鸿门宴事对未来做出的一个预测,即刘邦会胜过项羽而称王,项羽之下将尽皆被其俘获。所以,这里的“今”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中“今”意思相同,都是“假如、如果、可能”的意思。苏教版应对《师说》中“今”字做注,对《鸿门宴》中“今”字则无须做注。

3.针对注释疑难情况疏通引导

注释疑难的情况大致可分为注释模糊不具体、以意译完全代替直译、以文言译文言等情况。注释模糊,即释文没有一一对应意源,使学生无从查询,或者产生误解,这样的注释效率是低下的,效用是可以忽略的。

例如,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有《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书下注“庠序”为“古代的地方学校”,这就属于注释模糊,让学生很容易就认为“庠序”等同于今天的双音节词语“学校”,但实际上却不是这样:库和序都分别表示古代的地方学校,而不是并列在一起才可表示这个意思。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闻三代教,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库。”可见,“庠”“序”本是同义,文中所用为同义复词,务必明确注出:“庠序,指古代地方学校。庠,古代的学校,特指乡学;序,古代学校的名称。”

再如,苏教版注“添酒回灯重开宴”中“回灯”为“重新拨亮灯光”,沪教版注为“把灯芯捻大一些”。前者的状态是由灭及燃,后者的状态是由暗及明,不同。“重开宴”表明宴会已经结束,于是再次开始。对应在“灯”上,即灯光已灭,再次点燃。把灯芯捻大一些,意为灯光原本昏沉暗淡,但是仍然有光,为使环境更亮一些,于是捻大了灯芯,使它更好地燃烧,进而发出更多的光亮。人教版释为“重新掌灯”,《古代汉语(下)》对此处解释是:“把已撤了的灯拿回来。”综合来看,把“回灯”释为“意思是把已撤了的灯拿回来重新点亮”,能够指引学生想象画面并理解文意,因此这样的处理会更好些。

4.针对注释冗余的情况删繁就简

第一,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无须注。比如,“同是天涯沦落人”七个字皆与现代汉语无所出入,历经千载,这句诗歌仍然被当今无数痴人引用,所表达传递的思想情感与白居易诗中所述十分也有八分类似。

第二,已经学过的字词无须注。比如,苏教版必修三《鸿门宴》一文中,有“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一句,文下注释“之”为“到”。而在苏教版七年级教材中,《郑人买履》一文已有对其中“至之市”中“之”做“到……去”的解释。因此,高中教材再做解释实非必要。这需要教材编者们熟悉各版本教材,遵循连贯性的原则,勿多注、随意做注。

第三,据学生当前语文素养和能力能够理解、猜测的无须注。前两点可以从已有教材中找到根据,这一点却要编者们深入一线教学实际,了解学生语文素养的实际情况,而不是以“大约”“估摸”的思维去揣度学生的能力高低。

(三)高中生努力打好文言文学习基础

1.克服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要学好文言文,学生应充分利用注释,借助注释预习文言文,同时要克服学习文言文可能会产生的畏难情绪。这需要教师在教学文言文之前降低或淡化学生群体中的恐学情绪,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文言文,正确认识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和作用,认清文言文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文言文学习观,积极体会文言文学习的乐趣,感受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文言文的路径,包括充分利用注释扫除学习障碍,以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益。

例如,多做心理暗示,减少对学习文言文的恐慌情绪,给自己以信心和动力。再如,课余时间浏览教材文言文的现代解读,尝试着以现代人的思维模式去理解作者和文本思想,在对应学习时,将会提高文章的熟悉度。又如,多与教师进行沟通,尝试表达自己在学习文言文时的不足和吃力之处,或者更喜好某种学习方式,等等。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学习中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借助注释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上应当勤于思考,勇于探究,善于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预习时,应带着一种探索发现的精神,敢于质疑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保留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并和教师积极沟通讨论,学会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自行搜集资料、查考勘误。同时,要注意将新学与旧知相联系,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多角度、多渠道提高文言文学习能力。

例如,常备古汉语字典和词典在身边,遇到陌生的、困难的字词,第一时间查阅明朗,第一时间清晰解惑。再如,对高频率虚词如“而”“之”“以”等整理成册,记录在小型笔记本上方便查阅、记诵。又如,经常阅读经典且简单易懂的文言文篇目,运用已经学得的文言文知识理解、翻译文章,活学活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