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的内容范畴上,可以对其做如下三类划分:解释字词类、翻译句子类、普及文学常识类。简短的如“相视而嘻”“欲毋行”等,其介于字词与句子之间,为方便讨论,笔者将其放入翻译句子一类中。
(一)解释字词
字词的解释是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的主要工作。如果通篇注释全都是句子翻译,那么“注释”一词将形同虚设,直接以“译文”一词取代即可。对高中语文教学来说,字词的解释应当先于句子的翻译,只有当某句生字词较多、句式杂糅、理解特别困难时,才应当对句子做整体翻译。通篇做译并不会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反而会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降低,思考能力减弱,具体字词的理解不到位,等等。因此,解释字词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比如,《劝学》中对“金”做注:“指金属制的刀剑。”
(二)翻译句子(www.xing528.com)
在高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注释中,翻译句子的条目为数不多,这是因为句子的翻译虽然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疏通文义,但不利于学生掌握生字词的具体含义,也不利于学生自主思考。但是,句子的翻译仍然不可或缺,因为对广大师生来说,那些字数较长、语法复杂的长句是学习文言文过程中的拦路虎、硬骨头,无法跳过,只能清扫、啃下,这时候教材中已有的长句翻译就成了主要的帮手。最好的情况是,编者在翻译某长句之后,仍然给出其中重要生字词的具体解释,指出其中语法特别之处,额外注明读音、用法等。比如,《赤壁赋》对“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做完整译注,意思是“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也落泪”。幽壑,深谷;嫠妇,寡妇。这条注释做到了在句子翻译之余,对疑难词仍做额外注释,便于学生理解。
(三)普及文化常识
在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之余,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内容的相关概念,通常编者会对一些专有名词和术语做注,如文章出处、作者生平,又如人名、地名、官名、历史事件及风物人情等。比如,《寡人之于国也》对“梁惠王”做注:“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姓魏,名罃。魏国都城在大梁(在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再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对“御史”一词做注:“战国时的史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