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成果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成果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结合这样的问题展开讨论,引领学生体会苏轼对待打击、挫折的态度,并以此为基点去观察苏轼的所作所为,进一步感受苏轼的伟大人格魅力。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阶段,可以要求学生通过查询资料获取当时苏轼生活的一些侧面。在具体教学中,可以适当运用一些多媒体手段。这是其他教学方法无法传达的有效感知手段。不同的文体、不同内容的文章,需要根据情况采用不尽相同的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成果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教师往往仍然采用传统的“串讲”方法,对每一字每一词都结合课下的译文落实到位,几乎达到了咬文嚼字的程度。这种方法固然有其严谨性,可是我们却忽视了这个过程实质上只是在让学生被动地死记硬背,一味如此生搬硬套,其效果必然差强人意。因为我们教给学生的只是其表,却无法让学生深入其里,课堂自然显得枯燥乏味,没有兴趣,让学生提不起精神来。另外,文言知识是具有系统性的,仅停留于就字讲字,文言文教学只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学生无法形成整体的知识体系,就谈不上举一反三的效果了。

鉴于此,作为课堂活动引导者的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应设计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案,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比如,可通过设置问题、合作探究、激情导引,也可用设置情境等将教学任务逐步完成。

以高中教材必修二中苏轼的名作《赤壁赋》为例,首先要确立文本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明确作品的体裁特点,鉴赏品味文中的精美语言,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文本,知人论世,领悟文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面对挫折、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在进行导课的时候,可使用激情导入法,讲述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绘声绘色地描述苏轼在被贬黄州前的历史背景,并展示一段著名作家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语:“他是一个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一个创新的画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巨儒政治家,一个诗人,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生性诙谐也爱开玩笑的人。”这就让学生有了对苏轼的初步认识,并产生了好奇心,也就催发了学习的动力。

在合作探究过程里可以设置这样几个问题:苏轼遭遇九死一生的灾难,为何在文本中找不到他的哀怨和沉沦?本应怨天尤人的苏轼抒发了怎样的人生情怀?结合这样的问题展开讨论,引领学生体会苏轼对待打击、挫折的态度,并以此为基点去观察苏轼的所作所为,进一步感受苏轼的伟大人格魅力。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阶段,可以要求学生通过查询资料获取当时苏轼生活的一些侧面。学生在探究文本和文本以外的内容时,必然涉猎许多相关的资料,在浏览整合的过程中,便会有意无意地积累一些素材,这就把苏轼的人生际遇了解得更广泛了。在此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组式的沟通学习,探讨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知人论世的过程。通过对所获取资源的共享,又让学生在合作中提炼出有关文本的核心思想内容。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印象深刻,对作品有了进一步的领会和理解,可以看到苏轼的人生态度,苏轼面对坎坷不惧不馁的积极形象。由此,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升。(www.xing528.com)

在具体教学中,可以适当运用一些多媒体手段。比如,配乐诵读就是一个有效的情境教学,声情并茂的示范性诵读无疑会引发学生的朗读欲望,在诵读中去感悟、领会作者的情思。这是其他教学方法无法传达的有效感知手段。

文言文的教学还应当做到因文制宜、因生制宜。不同的文体、不同内容的文章,需要根据情况采用不尽相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叙事散文荆轲刺秦王》,需要学生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采用合作探究式,找出文本中字、词、句等文言基础知识方面的重点内容,理出故事梗概,并分析体会人物所表现出的性格。而山水游记类散文《兰亭集序》,则需要学生一方面感受并再现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另一方面还要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了解文章所传达出的情感内涵。在具体教法上,这一类的文章需要强化诵读,让学生在不断诵读过程中体会到作者的内在心绪和文章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语言风格。

另外,即便是同一篇文章,在授课时,也应该考虑到不同班级学生在接受程度上可能存在的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古代叙事散文《鸿门宴》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要求了解作者司马迁和《史记》的相关内容及创作背景,掌握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用法及规律,准确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基于以上要求,在给学习较困难的班级授课时,笔者将作品的信息全部整合,分条陈述。首先对司马迁做较为详细的介绍,然后将《史记》的创作背景和大致内容通过表格式的演示文稿呈示给大家。针对学生认知水平不高的实际情况,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尽量做到详尽具体,并尽可能地补充一些可以触发学生兴趣点的史实作为背景资料,以强化学生的印象。例如,《史记》中记载项羽刘邦都曾看到过秦始皇出巡的壮大场面,对此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却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两人觊觎帝位之心相同,但从不同的语言却能看出两个人的性格差异。结合这些材料,概括出文本中的两个成败英雄的形象,并借此让学生领会到领袖人物的性格在历史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进而联系学生实际,提醒新一代的学生在性格塑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自我,做到遇事冷静、处理问题角度适当等,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引导学生。应该说,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认识确实得到了提高,也实现了教学目标要求。但是,对于学生整体水平较高的班级来说,这样手把手的方案未免画蛇添足了。由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都较强,所以对于作者介绍、背景资料以及刘邦和项羽的逸闻等内容,均可以交由他们自己在课前预习时完成,然后在课上将各自的成果展示给大家,以此进一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整合能力及采集信息的能力。这既是一个练习的机会,也能够帮助他们继续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