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堂行为规则的概念
课堂行为规则指的是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有效进行,教师与学生共同制订的学生须遵守的课堂行为规范。它不同于学校约束学生行为的规章制度,也不同于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班级常规,它是任课教师对学生课堂学习行为及其他相关行为的基本期望或准则。
(二)课堂行为规则的构成
1.期望的行为
期望的行为指的是课堂上倡导的行为。它既可以告诉学生要“做什么”,例如“上课要准备好书、笔记本和笔”“英语课上要讲英语”“清楚个人任务和小组任务”等,也可以告诉学生“该怎么做”,例如“回答问题要举手说‘Let me try.’”“朗读课文要发音清晰、准确、不拖音”等。
2.禁止的行为
禁止的行为指的是课堂上禁止发生的行为。它告诉学生“不准做什么”,例如“别人回答问题时,不要讲话”“不做小动作”“不做与当节课无关的事情”“上课不允许吃东西”等。
3.惩罚的措施
惩罚的措施指的是违反规则将要受到的惩罚。没有惩罚的规则会被学生当作“建议”,让学生觉得“做不做都行”。惩罚措施也是课堂管理的一种客观需要。教师需要做的是将惩罚条理化、具体化。(www.xing528.com)
(三)课堂行为规则的功能
1.维持课堂秩序,促进有效学习
课堂行为规则的制订有助于创造一种可以预测的课堂环境,能够使学生按照既定的行为规范行事,从而构建稳定、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而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也能集中注意力,展开有条不紊的学习,提升学习效率。
2.规范课堂行为,养成良好习惯
课堂行为规则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行为约定。课堂行为规则对学生课堂行为起着规范、指导和约束的作用,久而久之,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
3.树立规则意识,渗透公民意识
课堂行为规则的制订与执行有助于使学生树立规则意识,从小养成尊重规则、遵守规则的习惯,初步学会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并逐渐养成公民意识。[3]小学生在参与制订和执行课堂行为规则的过程中,会逐渐感受到个人在集体中的权利和使命、责任与义务,为以后成长为合格的国家公民奠定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