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2011 年版)》明确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其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包含五个维度要素: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
《课程标准(2011 年版)》提供了英语课程目标的总体框架,体现了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并重与有机结合,语言目标与非语言目标以及过程目标与结果目标并重的特点。课程目标的设计就是让学生通过英语学习,能够初步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形成初步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促进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学习和了解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学生也要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学习策略、发展和形成积极主动的情感态度,增强对异国文化的认识和敏感度,加强对祖国文化的了解、认同和传播,全面提高综合人文素养。小学英语课程既是一门语言课程,又是一门基础文化课程,也是国民素质教育课程。除了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英语课程还有责任和义务为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进行情感教育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课程标准(2011 年版)》突出了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现了英语课程作为国民素质教育课程,对学生发展的意义和价值。(www.xing528.com)
五个维度要素之间的关系是: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有利于正确地理解语言和得体地使用语言;有效的学习策略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促进主动学习和持续发展。这五个方面有机联系,相辅相成,没有明显的先后顺序,共同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简言之,学生借助一定的控制手段,能够熟练地把语言知识恰当地用来完成真实世界的交际任务[1]。充分理解这五个要素的内涵及其之间的关系对于英语课程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