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 年教育部明确规定:从秋季起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从此,小学英语课程纳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体系。为了指导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同年,教育部颁发了《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作为小学英语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审查和选用的主要依据。经过十年的教学实践,2011 年教育部又颁布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1 年版)》),明确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以小学三年级为起点,以初中毕业为终点。《课程标准(2011 年版)》对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分级标准和实施建议都做了具体和详细的规定,首次将英语课程界定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课程。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最大的教育诉求在于“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条)。所以在英语学科的目标定位上,最根本的立脚点应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同时强调语言目标与人文目标的整合。英语教学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沟通、交流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关注对学生的意志品格、正确的价值观、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所以说,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因此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英语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www.xing528.com)
英语课程的工具性目标注重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的传授。但仅仅让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的符号系统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语言实践活动去学习、积累、应用英语,丰富情感,发展英语语言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品质。这就是英语课程人文性目标的体现。小学英语课程性质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要求英语课程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还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