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规则的学习一般要经过数学规则的引入、数学规则的建立、数学规则的巩固与运用等三个阶段。
(一)数学规则的引入
与数学概念的学习一样,数学规则的学习也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有利于学习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参与数学规则的建构过程。数学规则的引入策略与数学概念的引入策略基本一致,可参阅第十章第二节的概念引入部分。
(二)数学规则的建立
数学规则的建立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思维,主动建构数学规则的过程。要注意适应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概念,有利于促进学生智能发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1.例证要有利于学生发现规则、发展智能
例证的选择和呈现方式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思维深度和规则发现的难易程度。例如,在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时,教师给出几个长方形,让学生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用摆小正方形的方法测量它们的面积,再把结果填入表中,这就有利于学生通过观察,概括出规则来。
2.由直观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
在使用例证—规则学习模式时,为促进学生发现,一般先安排直观形象的演示或实验,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进而发现数学规则。在使用规则—例证学习模式时,一般也不是以抽象的逻辑推理的方式进行,而是以具体的、个别的事例,支持学生思维。例如梯形面积计算规则学习,是在安排了学生剪拼梯形的实验活动基础上,让学生发现多种推导方法,去完成公式推导过程的。
3.紧密结合例证,逐级抽象概括
儿童的抽象概括能力一般较弱,通常可以采用多级抽象的方法,从例证中抽象概括数学法则。在例证呈现时,就要为抽象概括法则埋下伏笔;抽象概括时,要紧密结合例证,先抽象出个例的计算方法,再推广到一般的数学规则。
例如,在学习两位数竖式加法时,通常可采用这样的程序:
(1)计算34+25。摆小棒的方法,暗含着数位对齐。从“3捆与2捆相加”,“4根与5根相加”,暗含着“个位与个位相加”、“十位与十位相加”。紧接着,要结合摆小棒,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一个算式表示刚才的相加过程?抽象出34+25的竖式写法。
图11-1
图11-2
(2)计算34+28。先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让学生感知,4根加8根得12根,把10根捆成一捆,移到“捆的下方”,暗含着“满十进一”。紧接着,结合小棒的摆法,思考在算数式子中应如何表示“满十进一”?抽象出34+28的竖式写法。
(3)计算46+24。想一想怎样列式?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怎样算?
(4)提问:笔算两位数加法,应注意什么问题?经过学生发言、补充、修改,得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两位数加法法则。
4.突出算理,以理驭法(www.xing528.com)
学习数学规则,不仅要知道该怎样算,而且要知道为什么这样算,使学生明白算理,进一步理解数学规则。如有必要,可继续思考,在不违反算理的前提下,还可怎么计算?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
(三)数学规则的巩固和运用
新规则建立之后,要及时安排练习,巩固和运用新规则。要避免让学生机械运用程序规则,减少简单重复的、单纯的技能性训练,应注意以下问题。
1.加强练习的目的性
加强练习的目的性,是避免重复的机械训练的有效方法。让学生明了练习目的,感受到练习的意义,可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和练习效率。练习的形式通常有:
(1)巩固练习。一般在新规则建立后,要组织适量的直接应用规则的基本练习,以帮助记忆新规则。
(2)重点练习。许多新规则建立在旧规则之上,其中有些是旧规则的原有内容,新就新在一个点上,这一点即是新规则的重点。此外,容易与其他规则混淆的易混点,容易出现错误的易错点也是新规则的重点。围绕新规则的重点安排练习,可以达到以少胜多的训练价值。
例如,在学习小数乘法法则中,积的小数点位置确定是全新点,也是易错点。为此,可设计如下练习:已知68×24=1 632,那么,6.8×2.4=___,0.68×0.24=______。
(3)纠错练习。即学生作业中的错误,要及时发现、及时纠正,有计划地组织纠错练习。
例如,学习小数除法后,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小数点移位错误,可安排如下练习:7.5转化成整数除法,下列式子中,正确的是( )
(4)发展练习和综合练习。为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应安排一些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发展练习和综合练习。
2.创设有趣味的练习情境
单纯的技能练习没有情节,枯燥乏味。为练习安排实际的生活背景、游戏情节、竞赛气氛、探索手段、采用多样化的练习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练习积极性,提高练习效率。
3.练习设计要有坡度
练习设计要由易到难,一般先安排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题,再安排改变呈现形式的变式题,需要认真思考的发展题,最后安排综合运用知识的综合题。还可适当安排发展学生思维的思考题。
4.练习份量适当,时间分配合理
没有一定份量的练习,学生很难形成应用规则的技能。练习分量过大,会增加学生负担,使学生失去兴趣。一次练习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把学生练习与教师讲述、师生互动相互穿插进行。
5.练习要有一定弹性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要求应不同。布置练习作业时,要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作题,也要有些供学有余力的同学选做的选作题和思考题,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获得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