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学习中的认知迁移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学习中的认知迁移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学习材料、情境的呈现、教师的组织策略、学生参与学习的情感状态等的不同,迁移过程是千差万别的。(二)迁移的基本类型和条件迁移主要有两种基本的类型,即正迁移和负迁移。定势可能导致正迁移的实现,但更容易导致负迁移,即阻碍学习。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学习中的认知迁移

学习迁移(也称认知迁移)通常是指一种学习(或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不同于其他诸如环境、肌体等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作用于同类的情境,也可作用于不同类的情境;可以是自觉的,也可以是不自觉的;可以是适当的(常称为正迁移),也可以是不适当的(常称为负迁移)。

(一)迁移的基本形式和过程

按认知学派的观点,迁移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是同化。即将原有经验运用到同类情境中去,从而将新事物纳入已有的经验系统。第二是顺应(也称异化)。即将已有经验有选择地运用到异类情境中去,使已有的经验对当前的学习发生影响,并使原有经验获得改组,构成一个新的认知结构。

由于学习材料、情境的呈现、教师的组织策略、学生参与学习的情感状态等的不同,迁移过程是千差万别的。但在鲁宾斯坦等人看来,其基本过程是相同的。这个所谓的“相同”的基础就是“概括”。即表现为:概括—找出新旧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迁移。

(二)迁移的基本类型和条件

迁移主要有两种基本的类型,即正迁移和负迁移。从迁移反应的条件看,迁移的实现取决于这样几个基本的条件:

1.对象的共同因素

对象之间有无共同因素将影响学习是否可能实现迁移,同时,对象之间共同因素的多少也将影响实现迁移的质量。例如,“商不变性质”与“分数基本性质”属于同构性的知识,因此,迁移的可能性就大。

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学生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越稳定和越清晰,则实现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迁移就是一个已有经验的具体化以及与新课题的类化过程。

3.定势的作用

定势(set)也叫定向,指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的一种准备状态,其实质就是关于活动方向选择方面的一种倾向性。定势可能导致正迁移的实现,但更容易导致负迁移,即阻碍学习。

4.学习的指导

实践证明,若教师的学习指导得当,如指导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发现并掌握对象之间的本质特征,则学生实现迁移的可能性就大。(www.xing528.com)

(三)小学生实现数学认知迁移的基本特征

儿童在数学认知迁移过程中,常表现出如下一些基本的特征:

1.学习材料方面

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之间往往共同因素较多,原因是教材本身编排体系的系统性和逻辑关联性较强,因此,就能有意识地促进学生迁移的实现。

2.学习目标方面

通常,儿童在数学学习中,往往会将注意力过于集中指向某些结论,因而在以程序性知识为主,尤其是在以策略性知识为主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对方法、策略等迁移实现的可能性相对就要弱些。

3.抽象水平方面

一般看来,儿童的概括、抽象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他们认知迁移的实现。因为迁移的基础就是概括,否则就无法形成清晰、稳固的认知结构,也就无法找到新旧知识的共同本质特征,从而降低了认知迁移的水平。

4.联想能力方面

对某些数学能力稍差的学生来说,当前的经验常常不能自觉地唤起他们已有的认知。即他们在经历当前的学习时,常常不能迅速地产生联想。而有能力的儿童,一旦遇到认知冲突,马上能主动再现已有的相关认知,通过这种联系来获得认知的迁移。

5.定势影响方面

在通常情况下,儿童的数学认知迁移受定势影响比较多,主要表现在,当他们在寻找新旧事物的共同特征时,常常会将目标指向一些对象的外显形态,而忽视对象的本质属性的差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