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推动课程内容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功能的改革
所谓教材的功能,实际上就是指教材在数学教育中所期望能起到的作用,也即教材所体现的理想的教育追求。
1.从“读本”到“学本”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材是一个知识的“读本”,学生的学习就是识记书本上的那些数学知识。而今天的数学学习,更多地强调儿童的“再发现”和“再创造”,并且注重的是这些“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注重的是儿童这种“再发现”和“再创造”能力的发展,所以,教材不再是简单地罗列一些事实并将它们组织起来后直接呈现给儿童,而是尽可能地呈现一些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让儿童能通过自己的数学“再创造”来发展基本的数学素养。
同时,“对不同的儿童而言,他们头脑中所理解的数学带有明显的个性色彩”,因此,数学教材“应当是学生数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它应具有“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的机会”,即对学生来说,教材所提供的是“他们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结点”。[4]
2.从掌握知识到人的发展
掌握数学知识的目的,就在于不断地扩大每一个人的数学空间来发展其生活空间,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发展。而数学的学习能否促进人的发展,关键之一就是看数学课程内容中是否蕴含着真正促进人的发展的因素。
教育是为个体能够解决无法预见的问题作准备,培养他们在飞速发展的社会变革中探索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小学数学的课程内容越来越注意将那些现实的数学和“数学的现实性”作为一个重点。
(二)内容的改革
内容的不断更新是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改革与发展的最明显特征。因为这种更新与发展,不仅体现了教材的时代性,而且更进一步凸显了小学数学教育在价值观上的变革和在学习方式上的变革。
1.不断地更新编排体系
为了更好地适应儿童学习的认识规律,便于他们循序渐进地构建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系应不断地更新。
例如,为了使学生能够及时地把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除了结合正在学习的内容安排习题之外,还应安排与以前学过的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并且随着新内容的学习有所提高。这样,使学生的学习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采取循环出现、滚动前进、螺旋上升的方式逐步提高。此外,结合着知识的提前渗透和分散出现,以及与之伴随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渗透,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能不断地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2.凸显时代变革的内容
实际上,课程内容的改革是与社会的发展相关的。如,认数与计算作为小学数学最基本的内容,它的变化就很大。应该学习什么?掌握到什么程度?这些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着的。开始,仅仅是一般的“掌握四则运算”和“教简单的分数、小数的计算”的要求。后来,逐渐重视口算教学,不仅在低年级十分重视口算,而且基本口算由表内四则运算扩大到表外四则运算,在中、高年级也安排了一定量的口算。
近一二十年,由于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用纸和笔做计算的方式受到了挑战。同时,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除了使用工具进行计算之外,还要求人们有较强的数意识和一定的估算能力,能够对工具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作出估计,并对其是否合理作出解释。(www.xing528.com)
此外,现代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大量信息以各式各样的数据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收集有用的数据,怎样整理、分析信息,得出有用的结论,是现代人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所以,统计思想的渗透,学习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方法,学会看图和分析数据等要求逐渐凸显。
(三)呈现方式的改革
1.体现价值的主体性
为使课程内容能有效地促进学习,首先就要努力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数学教学实际上就是学生的数学活动,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课程内容不应再是简单地呈现例题和做习题的形式,而更多地应以数学活动的形式来设计。当内容的呈现更多的是那种“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基本模式的时候,能促使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2.体现知识的现实性
小学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教师有效的教学组织,引导儿童将自己的经验不断地“数学化”,从而构建一些基础的、必要的和现实的数学。因此,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就应当从儿童的生活现实出发,将儿童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的那些有意识的经验活动与数学密切联系起来。例如,可以设计大量的有趣和真实的生活情境,以此来引导学生从已有的“日常概念”出发,积极主动地去尝试、思考、探究、讨论。
3.体现学习的探究性
内容的不同呈现方式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不同的学习方式。因此,课程内容应为学生的主动探索与发现提供一个空间与机会。作为学习活动的激活,课程内容应提供一些儿童有兴趣且能主动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的问题情境,让儿童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与比较等探索性的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交流、质疑问难、解释说明和评价鉴赏等交互性的共享活动,来主动构建数学知识。
4.体现经历的体验性
内容的呈现还应注重儿童的数学体验,从而不断地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愿望。因此,一方面,课程内容应注重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另一方面,课程内容还应增强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过早的呈现结论以及过于直接地给出说明或证明,都将不利于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探究而获得自主性的情感体验。
5.体现过程的开放性
内容的呈现除了要留有一定的生成性的空间外,还应注意留有多样性和创造的空间,当内容呈现的学习过程的预设性过多时,学生在学习中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创造性就会受到限制。
6.体现呈现的多样性
虽然,教学方法不是课程教材的范畴,但正如上面所说,内容的不同编排体系和不同呈现方式,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例如,在教材中呈现适当的复习题、准备题和启发性问题,并伴以生动的插图呈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由此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就能改变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听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探索和获取知识提供条件。
当然,教材呈现的多样性,还表现在材料呈现形式上的多样性,即呈现给学生的,可以是一些问题情境、小故事、操作性作业等,也可以是一些小课题(直接呈现任务)等,让学生能主动地、灵活地和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的经验去尝试,去探究,去建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