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历史发展
表2-2 新中国成立后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比较表[4]
续表
续表
2.新中国成立后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共同特点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具有下列共同特点:
(1)十分强调实用性目的,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
(2)部分强调学科目的,如“培养运算能力,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3)强调积极的学习态度,如“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由此,我们也可看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相对忽视了“经历、交流、体验、表达”等过程性能力和“数学感、符号感、度量感”等数学意识;相对忽视了对学生的“欣赏数学美及力量”和“数学史及数学文化价值”等方面的培养。
(二)新世纪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目标
1.新世纪我国数学课程目标
《标准》对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论述采取了一般与具体相结合的方式。
(1)我国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的一般性目标包括: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2)我国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具体化表现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等方面。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数学课程中的具体体现。
●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和概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问题。
●数学思考目标: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www.xing528.com)
●解决问题目标: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这四个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2.我国新世纪数学课程目标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在对一般性的总体目标的论述中,有几点特别值得注意:
(1)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发生了变化——数学知识不仅包括“客观性知识”(如乘法运算法则、三角形面积公式等),而且还包括从属于学生自己的“主观知识”,即带有鲜明个体认知特征的个人知识和数学活动经验。如对“数”的作用的认识、分解图形的基本思路、解决某种数学问题的习惯性方法等。这些知识是具有经验性的、不那么严格的。
(2)强调了应该掌握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如函数思想、集合映射思想、方程思想、化归思想等。
(3)强调在数学中存在的一种可以迁移到其他领域的东西,这就是数学思维方式,如合情推理、演绎推理、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等。
(4)强调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更为关注是否向学生提供了具有现实背景的数学,包括他们生活中的数学。
此外,《标准》在对具体性的目标论述中,也有几个地方值得注意:
(1)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首次出现了过程性目标。《标准》对“过程”赋予了深刻的含义,明确了“过程”的定位: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课程目标,即首先必须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去“经历……过程”。
(2)数学思考目标所阐述的内涵并非单纯地指向纯粹的数学活动本身,它应当直接指向学生在与数学相关的一般思维水平方面的发展。其应包括思考数学和进行数学的思考两方面。一方面,它的实现是在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另一方面,它的实现却不是以是否知道了某个概念、定理,是否会用某些公式或法则为标志的。而且这个目标的实现应在研究多种现象与问题(数学的、非数学的)的过程中逐步完成。
(3)解决问题目标所体现的内涵并不等同于一般的解题活动。《标准》所提到的“问题”不限于纯粹的数学题,而是既可以是纯粹的数学题,也可以是以非数学题的形式呈现的各种问题。其核心是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维成分的活动才能够解决。解决问题目标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包括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4)情感与态度目标关系到对数学课堂中的素质教育的认识。《标准》认为,合格公民的许多基本素质,如对自然界与社会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实事求是的态度,理性精神,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克服困难的自信心、意志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是可以通过数学教学活动来培养的。
理解·反思·探究
1.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有哪些主要的特征?
2.我国面向21世纪的小学数学新课程在哪些方面表现出发展与改革?
3.当今国际在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发展与变革上表现出哪些趋势?新世纪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又表现出哪些发展与变革的特点?
4.尝试分析与比较新世纪我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特点。
【注释】
[1]马忠林,张永春.数学课程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49
[2]刘兼,黄翔,张丹.数学课程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
[3]马忠林,张永春.数学课程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52
[4]金成梁,周全英.小学数学教材概说.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63~16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