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笑话:有几个砍伐矮灌木的工人,接到一个任务,去清除一片矮灌木。他们走进一片灌木后,便开始清除。当他们费尽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清除完这一片灌木林,直起腰来,准备享受一下完成一项艰苦工作后的乐趣时,却猛然发现,他们需要清除的不是这片,而是旁边那片灌木。现实中,我们有多少人在工作中如同这些砍伐矮灌木的工人一样,只会埋头砍伐矮灌木,到最后才发现需要砍的并不是这片。
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过:“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不但要正确地做事,更要做正确的事。”著名企业家马云在《赢在中国》中也曾这样告诫过我们:“首先是要做正确的事,然后才是正确地做事。如果做了错误的事情,越是正确地去做,那么死亡得越快。”我们在做事之前,得先明白做事的步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事情做好。首先是做正确的事,其次是正确地做事,最后才是把事做正确。只有经过了这三步的“浪里淘沙”后,我们才会成为沙砾中闪耀的金子。
某知名公司招聘一名维修部主管,在经过几轮筛选之后,应聘人数从几十人淘汰至只剩最后两人,他们分别是小王和小赵。
最后一轮考核,总经理亲自出场,给了他们每人一部残旧不堪的坏机器,然后叫他们修理。
小王把机器拆开,仔细地检查内部的每个零件,不一会儿,他皱起了眉头。总经理看了笑着问:“可以修好吗?”小王犹豫了片刻,自信地说:“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我一定会把它修好的。”
总经理又看了看小赵这边,他也是先把机器拆了个“粉碎”,仔细地检查过后,皱起了眉头。总经理又问:“可以修好吗?”小赵无奈地笑了笑,说道:“很抱歉,这机器实在是修不好。”
最后结果让大家都大吃一惊——小赵被选中了。小王不解地望着总经理,想知道理由。总经理笑了笑:“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两部机器是无法修好的,无论你下的功夫多深,也是修不好的。”
当我们做事的时候,如果我们还未确定事情是否正确就开始做,那么,即使我们用正确的方式去做,结果也可能越来越偏离我们的目的。“先做正确的事,再去正确地做事”是每一个人能够胜任工作的最基本前提,无论你是高层、中基层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www.xing528.com)
无奈的是,在现实中,这样的情境或许正在某个部门内上演:员工们正机械地奔跑在各自的航道上,忙碌着企业既定的任务,等待着监督和检查。但目标是否正确,如何才能最快地抵达终点,他们并不清楚。
这样的法则也许正在很多公司中得到印证:10%的人在做正确的事并且能够正确地做事;55%的人在做正确的事但并没有做到正确地做事;25%的人在正确地做事但并没有实现做正确的事;10%的人既没有做正确的事也没有正确地做事。严格地说,是后一种人是在为别人制造工作,进行的是负效劳动。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才是我们要达到的目标。用错误的方法做正确的事,事倍功半;用正确的方法做着错误的事,是在做无用功;用错误的方法做错误的事,可说是无可救药了。
做正确的事就好比射击前的瞄准,正确地做事就是瞄准后再射击。没有瞄准的射击是没有意义的。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在《有效的主管》一书中指出:“效率是指‘以正确的方式做事’,而效能强调的则是‘做正确的事’。效率和效能二者都不可偏废,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它们具有同样的重要性。我们当然希望同时提高效率和效能,但在效率与效能无法兼得时,我们首先应立足于效能,然后去设法提高效率。”
在这里,彼得·德鲁克提出了两个概念:效率和效能,分别对应的是正确地做事和做正确的事。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关注的重点往往都在于前者:效率和正确做事。但实际上,最重要的是效能而非效率,也就是做正确的事而非正确做事。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说:“对企业而言,不可缺少的是效能,而非效率。”
“正确地做事”与“做正确的事”有着本质的区别。“正确地做事”应该是以“做正确的事”为前提的,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正确地做事”将变得毫无意义,即使你将事情做得再正确,也是没有任何实际效能的。所以,首先,要保证去做正确的事,然后才存在“正确地做事”的问题。
在一个生产型企业里,员工在生产车间按照质量标准的要求生产产品,如果产品质量、操作行为都达到了规定的标准,说明员工是在正确地做事。但是如果这个产品在设计上本身就存在很大缺陷,根本无法投放市场,或者它根本就没有买主,没有用户,那么,这就不是在做正确的事。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员工做事的方式方法多么正确,其结果都等于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