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视野下的平调曲牌考》(下称“《曲牌考》”)是周来达先生运用音乐学、词曲学、旋律学、戏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对平调剧种的音乐进行潜心研究后而产生的丰硕成果。
评审人认为,该成果学术性强,是一部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专著,它丰富和拓宽了平调的文化内涵和我市的文化资源,是宁海平调现实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建设宁波文化大市,实现文化产、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其对于其他被保护的“非遗”项目的抢救保护,也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宁海平调是活跃在浙东的一个古老剧种,也是宁波市唯一的一个首批列入国家,非遗”名录的曲牌体剧种。对曲牌体的平调剧种来说,离开了曲牌音乐,整个遗产之价值,就无法准确体现。因此,研究平调曲牌,就是研究平调的灵魂和核心。
平调属于民间艺术,作者运用音乐学、词曲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首次将平调音乐的研究,提升到了学术的层面,赋平调予厚重的学术、文化内涵,使古老的平调成为一座可贵的文化宝库。从中挖堀出了平调曲牌绵延的历史渊源,璀璨的艺术思想、高超的表演技术和超常的智慧,这是创新。
对曲牌体剧种音乐的研究,此前多为曲牌集,至今未见有对剧种曲牌本体的深入研究,《曲牌考》属国内首例。
该著作从六个方面对曲牌进行了考释:曲牌牌名由来、曲牌的定则、曲牌的流播、平调中的曲牌、平调曲牌由何而来?该曲牌是怎样传入平调的?平均以每支曲牌考释字数1万字以上的篇幅,对平调中的个体曲牌的渊源、流变、来龙去脉及其特征作详细可信的开掘。如该著考证,平调中的[点绛唇]曲牌,其脉传渊源可追溯至一千五百年前南北朝时期的歌曲:江淹(444-505,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的《咏美人春游》“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二显然,了解、认识和掌握这一点,实际上就是延长了平调艺术的文化链。从中可以窥见,一首小小的[点绛唇],其所承载的却是一千五百年来的文化资源和前人的智慧,由此无疑丰富了平调艺术的历史内涵。
平调的这种文化资源是一种无形的宝藏,可以激发起演(职)员和广大观众对平调音乐的敬惜之情及自豪感、责任感,可以转化为巨大的保护传承平调的物质力量。可见,诸如经过这番挖掘后的[点绛唇]等曲牌音乐的价值,非同以往。课题的综合研究意义,也就远远超过了曲牌本身。
评审人认为,作者在著述研究中,运用“逆向思维,顺向表达”和“四结合'“一综合”的研究方法,相对于传统的研究方法是一种突破和创新。
“逆向思维”。即从宁海平调既存曲牌出发,逆戏曲音乐发展的历史轨迹去思考;所谓“顺向表达”,就是在逆向触摸的前提下,把思考的成果顺着历史发展的顺序和本来面目把它表述出来。
“四结合”。即在思考过程中将平调音乐和整个中国戏曲音乐发展历史结合来研究:将平调曲牌音乐与中国词、曲学结合起来研究;将平调曲牌音乐和浙东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研究;将平调曲牌音乐与整个剧种和当代国内外戏曲的生存发展现状结合起来研究。
“一综合”。即不仅将所有曲牌研究的大体成果,在最后用附录表格(一、二)的形式简明地表示出来,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又从理论高度上作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和归纳。(www.xing528.com)
该课题的这些研究方法,是作者对戏曲音乐研究的成功尝试,对其他曲牌体剧种的研究亦或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平调声腔形成于何时?此前的说法较多,多倾向于明末清初。但该成果“从平调老艺人的口碑,看平调声腔形成的时间”等9个方面对此展开论证后,认为,平调声腔是昆腔与调腔合流和平调运用“倚主调填乐”曲牌旋律创作法,将外来曲牌旋律本土化的成果,正式形成于同治、光绪年间的晚清,衰落于抗战期间,复兴于新中国成立后,覆没于“文革”后。
周来达先生认为平调曲牌旋律,就是运用“倚主调填乐”曲牌旋律创作法的成果。该学术主张的提出,从戏曲牌创作的源头(包括创作思想、创作方法、创作技巧、音乐材料来源)上,揭示了诸如平调乃至昆曲等曲牌体剧种之所以能迅速形成发展的奥秘。为曲牌的研究(包括曲牌体剧种的形成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认识的窗口。
实践证明,自明中叶始,“倚乐填词”、“倚律填词”、"依字行腔”和“倚主调填乐”等曲牌创作方式,都产生不了新曲牌。狭义上说大量的明清民歌、小调等都不是曲牌;明中叶后的戏曲和说唱音乐等,也都并没有产生新曲牌。曲牌的不可再生性,不等于曲牌本身已经失去繁衍性和生命活力,只要恪守曲牌创作规律,其在新时期依然能凭借着“倚乐填词”、“倚律填词”和“倚主调填乐”等传统曲牌的创作方式,不仅不会泯灭,而且依然充满活力。
周来达先生认为平调的当务之急是坚守曲牌定则、努力恢复以演员为主的“倚主调填乐”曲牌旋律创作方式,坚持语言不变、剧种主调不变、主奏乐器不变等的前提下,努力创新。平调音乐的生存发展,在取决于社会环境的同时,也取决于自身的生存发展能力。这种生存发展能力,集中体现在创造这种音乐文化人的身上,其中有否正确的音乐战略发展思想,音乐思维方式、音乐思维、音乐的传承方式、创新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的具体技术手段等,则是构成这种能力的主要元素,激活这些元素是新时期平调求生存、图发展之根本。
诸如上述这些学术研究成果,对于我们下一步在实践中如何抢救平调艺术,使之服务于、活跃于当代和未来,有着特殊的意义。
囿于篇幅,仅以论证翔实为例。该著作恪守"无证不信”、“孤证不立”的原则,每个论点都有内在的学理性依据。尤其是第四编中对每支曲牌的种种分析,都能以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唱腔乐谱作为佐证,做到了论之有理、言之有据、材料确凿。
评审人发现,该课题中每支曲牌考所引用的古谱(工尺谱),相当部分引自清《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该谱原本是深藏在宫廷中的秘谱,世人难得见到,十分珍贵。而为了追溯和印证平调曲牌之渊源和由来,其所引用的平调母体,调腔曲牌的乐谱,竟然全部来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油印本。据本评审人所知,这些油印本,几十年来深藏于中国音乐研究所无人问津,现在是第一次被引用和首次公开发表。以这些珍贵的史料为主构成和展开的考论,一方面增强了考证的证信力和深度,另一方面也提升了该课题的学术价值和品位。作者治学之严谨和该课题成果之价值,由此见于一斑。
评审人在阅读《曲牌考》过程中,感觉文风健康,言之有物。行文既不浮漂、矫饰,也不粗俗、直白,颇见功力。
宁波市社科规划课题评审委员会
2010年4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