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羊]又名[苏武持节],[山坡里羊]等。早见于南宋《张协》第三十出牌曲“知他你是及第”。南北曲兼有。小令兼用。明小曲名。
明沈德符(1578—1642,秀水人)《顾曲杂言》云:“[山坡羊]由辽东传来,明成化、弘治以降盛行于中原。李开先在《市井艳词》序中则说‘正德(1506年)初赏[山坡羊]。
有学者疑[山坡羊]源于海盐腔,也有人认为来自弋阳腔或余姚腔,但均缺乏必要的资料,难于取信。另,本条发现昆曲[山坡羊〕的“主调”与新昌调腔、宁海平调剧种声腔的特性音调十分相似,其间是否有一定的联系?俟考。
有鉴于平调[山坡羊]与调腔[山坡羊]曲辞结构和唱调旋律十分相似,其间有着极其亲密的血姻关系,故本条认为,平调[山坡羊]来自调腔。其传入平调的时间,约在平调声腔的形成期:清同治、光绪(1862—1908)年间的晚清。
1.南宋曲牌名。[山坡羊]名早见于南宋《张协状元》第三十出唱调“知也你是及第”。
2.明民间小曲名。沈德符《颐曲杂言》云:“[山坡羊]由辽东传来,明成七、弘治以降盛行于中原。李开先在《市井艳词》序中则说,正德(1506年)初赏[山坡羊]。'”此说或有所据,但与已知的《张协》中的[山坡羊]比较,两者的时间和地点都无法联想。《张协状元》产生于南宋(1127—1279年间),而“明成化、弘治”为公元1465—1506年间,“正德”为1506—1521年,时间相差二、三百年;“辽东”在东北,而《张协》则在浙江永嘉(今温州),一南一北,简直是南辕北辙;沈德符日明成化、弘治已经“盛行”,而李开先则曰“正德初赏”这就是说“盛行”在前,“初赏”在后。按常理,[山坡羊的实际流行应先于《张协》的运用,故[山坡羊]或于南宋之前已经存。由此推想,《张协》中的[山坡羊]与沈德符、李开先所言之[山坡羊]实为两支同名异曲之[山坡羊]。前者属宋元戏曲曲牌,后者属明民间小调。
南[山坡羊]例属商调。例作过曲。如《琵琶记·糟糠自厌》赵五娘所唱的“乱荒荒不丰稔的年岁”。全曲十二句:七、七、七、八、三、五、七、七、二、五、二、五。可独唱、接唱、同唱、宜抒发伤感凄切之感情。
明沈璟(1553—1610),苏州吴江人)又将[山坡羊]列为又一体,小令兼用,可与《青哥结成带过曲。全曲十一句:四、四、七、三、三、七、七、一、三、一、三。称之为[山坡里羊]。(如下图):
沈璟列此散曲为又一体之正格,并在书眉上云:“予曾见前辈点《琵琶记》[山坡羊],第一、第二句如此点板,深以为是,故从之,非不知今人点板法也。”曲谱后又注云「此调乃山坡羊之本调也,故录之。”可见,上述这种点板法,并不符合当时的点法,乃沈璟个人的做法而已。值得重视的是“此调乃山坡羊之本调也”,不过,其中的所谓“本调”,其实或许就是指曲牌的格律,而不是唱调。
[山坡羊]例见套式为:[山坡羊]、[五更转]、[好姐姐]、[园林好]、[侥侥令]、[川拨棹]、[哭相思]。联套则入[黄钟]、[商调]。
以[山坡羊]为主的集曲有[山石榴]、[山桃红]、[山羊嵌五更]、[山渔灯]等。
[山坡羊]约有三种类型。一种是流行于民间的小调类[山坡羊]:第二种是流行于戏曲、说唱类艺术为主曲牌类[山坡羊];第三类是散曲小令型的(应是第二类的分支),以流行于文人、歌伎等有闲阶层为主的[山坡羊]。如元张可久的散曲小令[山坡羊·闺思](见《全元散曲》)即属此类。
小调类的[山坡羊]自明始流行于民间。其中,有记载的要算明朱载育的[山坡羊·十不足]之影响最为广泛。朱载育是明皇朝宗室成员,该[山坡羊]语言通俗,广为流传,对后世影响较大。可惜不见乐谱。清何汝田收集的《醒世词》,路工(1920—1996,浙江慈溪人)《明代歌曲选》,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等虽然均采录该小曲,但仅为文字。
顾起元(1565—1628,江宁,今江苏省南京人)《客座赘语》云:[山坡羊〕有“沉水调”、“数落”之分。从现存曲子看,[数落山坡羊]曲词较长,似用数板歌唱。冯梦龙在痴一弄·挂枝儿》收[咵调山坡羊]。《金瓶梅》用[山坡羊]十余处,分“慢”、“哭”、“集名体”(类集曲性质)诸种。
有关小调类和散曲小令的[山坡羊],本条恕不展开。下面仅对作为戏曲曲牌的[山坡羊]作些探讨。
南、北面均有[山坡羊]。亦称[苏武持节],[山里坡羊]。
南曲[山坡里羊]者,其实就是[山坡羊]。字数与北曲相近。据《南词新谱》云,《琵琶记·糟糠自厌》赵五娘“乱荒荒不丰稔的年岁”的唱调,即为[山坡里羊]。可作小令,亦作套数。南北曲[山坡羊]与小曲[山坡羊]字数定格略异,小曲较为自由。
[山坡羊]在《荆钗记·哭鞋》、《琵琶记·吃糠》,《浣纱记·养马》、《牡丹亭·惊梦》、《白兔记·逼书》、褥月亭》“挡路"、“姻缘”、“抱恙”,住簪记·问病》、《义侠记·显缈、《鸾钗记·杀珍》、《雷峰塔·断桥》等剧目中均有运用。
如[九转货郎儿]中就有[货郎儿]转[山坡羊]。
昆剧、京剧、高腔等剧种中均有[山坡羊]。而昆曲中的[山坡羊],则不分北昆、苏昆和草昆,曲调大同小异。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主调不仅在各种昆曲中完全一致,而且与平调和新昌调腔的剧种主腔之一亦十分相似。而平调和新昌调腔的剧种主腔由何而来,恰恰是我们正在苦苦寻求解答的疑难问题,值得特别关注。下面先看[山坡羊]在各种昆曲中的情况:
京、苏、浙、草昆[山坡羊]旋律比较
周来达译线谱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浙江卷》(上)第326页
谱例说明:①京昆[山坡羊]是《牡丹亭·惊梦》杜丽娘的唱段;②苏昆[山坡羊]是《渔家乐·藏舟》郭霞飞之唱段;③浙昆[山坡羊]是《十五贯・鼠祸》苏戍娟唱段之剪辑;④精华草昆[山坡羊]是《白蛇传·断桥》白素贞唱段。
比较结果,曲辞体格无异,旋律相似,唱调中的主调【缺图】完全一致。这个主调乐汇一般都处在乐句首或尾。如①(京昆[山坡羊])第一乐句句尾的“难"、“片泉”、“颈”,第二乐句句尾的“怨"、"雁"、“边”、“影”,第三乐句句首的“生”、“母”,第四乐句句首的“虚飘飘做了“、“退回”,句尾的“眷”、“幸”等旋律,无不都是这个乐汇或该乐汇的显微变化。这情况一方面说明昆曲中上述[山坡羊]均为同宗性曲牌,几乎不分东南西北都大同小异。另一方面是这个不光是昆曲的主调,笔者在学习平调和新昌调腔曲牌的过程中发现,它还与平调和新昌调腔这两个剧种声腔的主调十分相似。由此联想,它是否与正在苦苦寻找中的、平调和新昌调腔剧种特性音调的渊源有某种联系?这情况关系到调腔、平调剧种声腔由何而来?是否与昆曲有直接的脉传关系?等问题。由于此事干系重大复杂,何况本条的重点也不在此,故作存疑,俟考。
昆剧、京剧、高腔等剧种中均有。京剧[山坡羊〕还有模笛曲牌、胡琴曲牌等不同类型。其实两者主旋律相仿,后者是对前者的加花改编而已。即如不同剧种的器乐[山坡羊],其曲调亦大体一致。如:
器乐曲[山坡羊]
周来达译线谱
上例中的①是选自《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浙江卷》(上)第284页的浙江正昆细吹类[山坡羊]。②是选自《京剧传统曲牌》第209页的京剧模笛曲牌[山坡羊]。比较结果,两者十分相似。京剧流行在以北京为主的北方,浙江正昆流行于江浙一带为主的南方,为什么两者如此相似?窃以为怕是京剧模笛[山坡羊]源于昆曲,其本身与昆曲声牌[山坡羊]原本就是同宗曲牌[2]。
2.[山坡羊]的流播特征
[山坡羊]运用广泛,句法不一、变体甚多。因此,即使是同一曲牌,唱调也不尽相同,但亦有一定的血缘关系。例如,在杨荫浏先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第870页中所列的“[山坡羊]四曲比较”(谱例略),就说明了这一点。
据杨荫浏先生认为该谱例的①、②两曲为“《海盐腔》体系的一般南曲”[3];③、④为“与《弋阳腔》有关的《弦索调》体系的南曲")其中,谱例①[山坡羊]是明末清初朱佐朝(约1644年前后在世)所作的传奇《渔家乐》“藏舟”出中的首牌。谱例②[山坡羊]是《雷峰塔》传奇“断桥”中的首曲,“此为梨园旧本,清乾隆初(1736年左右)戏剧演员陈嘉言父女二人合编”[4]。谱例③[山坡羊]是出于目连戏《思凡》出中的第二曲,曲谱选自1722年已经流行的《太古传宗》。谱例④[山坡羊]选自《昭君》,歌词由明王世贞(1526—1590)所作。可见这是不同时期、不同剧目中的四首[山坡羊]。
且不论这四支[山坡羊]与《海盐腔》或《弋阳腔》是否有关,但分析其唱调的句法、音韵、调式、旋律等可以认为,谱例①与②比较相似,谱例③与④比较相似。谱例①、②与谱例③、④间,虽然同为[山坡羊],但差异较大。相似之处是开头的前四句格式,和具有[山坡羊]典型特征的两字句,如“哀怜”、“凄情”、“由他”、“伤残”及“难言”、“伤情”、“由他”、心酸”颇为相似。这说明它们是有着一定血缘关系的[山坡羊]又一体。这就是[山坡羊]传播的特征。可以说,类似这样方式繁衍的[山坡羊]在整个[山坡羊]家族中占有绝对的优势,仅在清仇宫大成谱》中,即辑有不同句法和唱调的[山坡羊]六阙[5]。
平调中运用[山坡羊]的频率相当高,据不完全统计,在宁海平调前后十八本剧目中,(不计前腔)就计用[山坡羊]25次(支)。
平调[山坡羊]的主要特点是:体格严谨,技法独特,一体三式,互为补用。
平调[山坡羊]之一
周来达译线谱
第二段
——选自邬汝砺《宁海平调传统唱腔介绍》第36页
这是邬汝砺先生根据他长期恭身平调艺术实践对平调[山坡羊]的归纳和思考式的介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山坡羊]是平调曲牌中填词比较严格者,其对传统[山坡羊]的格律既尊重又发展。上述三段平调[山坡羊]的出现,就是尊重和创新的见证。所谓尊重,即传统的[山坡羊]体式在此基本不变,如体格、句法、平仄、韵律、腔韵拍定以及旋律等基本保持没变。
将下例平调低金?0[山坡羊]与《琵琶记·吃糠》中的商调[山坡羊]体格作比较,即可明白其中的渊源:
急煎煎不耐(烦的)二亲,
仄平平平仄仄平
软怯怯不济(事的)孤身己。
仄平平X仄平平仄(韵)
衣尽典,寸丝不挂体。
平仄X X平平仄x(韵)
几番卖了奴身己,
X平仄仄平平仄(韵)
(争奈)没主公婆(教)谁看取?
X仄平平平仄X(韵)
〔合〕思之,虚飘(飘)命怎期?
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
难捱,实丕(丕)灾共危。
平平(韵)平平 X仄平(韵)(www.xing528.com)
——高明《琵琶记)》
平调[山坡羊]
哭哀哀都门何向,
平平平仄平仄平(韵)
急尖尖步儿匆忙,
仄平平仄平仄平(韵)
行驱驱不见亲夫,
仄平平平仄平平
眼睁睁不辨口何方。
平仄仄仄仄X仄平(韵)
意彷徨,安身在何方
平平仄X仄仄仄平(韵)
怎生受得这魔障,
仄平仄平仄平平(韵)
跋涉关河泪汪汪,平仄平平仄平平(韵)
泪汪汪,(为)寻夫(君)出外乡,
仄平(韵)平平仄仄平(韵)
(哎呀)凄凉,(哪知)路遥愁断肠,平平(韵)仄平平仄平(韵)
——平调《双金花》
比较结果,两者定则基本同,全曲为十二句,七、七、七、八、三、五、七、七、二、五、二、五,与传统《琵琶记·糟糠自厌》南商调[山坡羊]一致。可见平调[山坡羊]堪谓是对传统[山坡羊]的一脉相沿。
《琵琶记》[山坡羊]
〔旦上〕乱荒荒不丰(稔的)年岁,
仄平平平平平仄(韵)
远迢迢不回(来的)夫婿。
仄平平平平
平仄(韵)
所谓创新,即把一个原本比较完整的[山坡羊"即谱例3[山坡羊]之一),现在被分解为三段了,但每段既可单独运用,亦可以互相变化联用或串用,这在其他剧种中或为不可多见。当然其体格也因此而有所变化。
例如,平调[山坡羊]之一的第一段起板四句,每句前三字必为叠词。如“哭哀哀"、"泪淋淋"、"乱荒荒”等。但第二次后,就不受此限制。
谱例3平调[山坡羊]之一的第三段唱调,由三句构成。其中,最关键的是首句的"一二"和第二句的“三四”(其实是“一二"字位)两字式的短句,这是传统[山坡羊]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句式。尽管两字式短句后的传统句式通常为五字句,平调则分别是六字句、七字句,但在实际运用也是可以变通的,当然亦可以是两个五字句。平调坚持典型特征不能变,其他句式(五字句或六字句、七字句等)略为放松的方法是成功的。
尤其是平调[山坡羊]的结束句,看来似乎比传统[山坡羊]多了一句,其实这是对末句的重复,这是平调声腔标志性的画龙点睛之笔,它既尽显了平调声腔的风格,也无损于传统[山坡羊]的音乐结构。可以认为,平调的这种做法既保持了[山坡羊]唱调结构之原貌,也体现了平调原样传承[山坡羊]品质之严谨,但又不失有新的创造和发展。应该说,这不仅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发展,它也不仅是一种发展的技术手段,而且也更是一种发展平调声腔音乐的一种音乐思维。
正因为如此,[山坡羊]就成为既存平调曲牌中形式最多的一个曲牌。从谱例3平调[山坡羊]之一中可以看出,其中的“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其实就是所谓平调[山坡羊]不同调式的“一体三式”。
《宁海平调史》载有三支[山坡羊]。从音乐结构和旋律上看,只能说仅有两种样式,前两种全曲均十四句,旋律相同,没有什么差别,故本条仅辑录其中的(一)(见谱例4)、其中的(之三)(见谱例5),则可谓是平调[山坡羊]又一体中的另一种样式,全曲四句,独立成段。究其旋律只是(一)中的最后一个乐段,平调[山坡羊](之三)(即谱例5)的唱调,即从这个结束乐段(其实也是整个[山坡羊]最具特征)的两字句“气昂”处开始,直至结束。
平调[山坡羊]之二
——《双金花)》唱段
周来达译线谱
—选自《宁海平调史)》第121页
平调[山坡羊]之三
——《双玉仲》唱段
周来达译线谱
——选自《宁海平调史)》第125页
平调中一体三式的[山坡羊]同中有异,形成互补之势。其互补的方式,就是前面所说的创作技法。
平调中的[山坡羊]由调腔传入。佐证此一说法的是两者的词格和旋律十分相似。若将平调[山坡羊]与调腔[山坡羊]曲辞和旋律作一比较,即见分晓。
请看下面比较:
平调与调腔[山坡羊]比较
周来达译线谱
——选自《调腔曲牌集)》“套曲之部”第333页
谱例说明:①为调腔,以《调腔曲牌集》“套曲之部”的紫月娥‘占’唱段的[山坡羊]为例、演唱者楼相堂,记谱方荣璋;②为平调[山坡羊],以邬汝砺先生记谱的(谱例3)第一段为例。
上述比较说明,平调[山坡羊]与调腔[山坡羊]有着极其亲密的血姻关系,其间传承关系清楚,由此本条认为,平调[山坡羊]来自调腔的调腔型曲牌。
如前所述,[山坡羊]在《荆钗记·哭鞋》、《琵琶记·吃糠》,《浣纱记·养马》、《牡丹亭·惊梦》、《白兔记·逼书》、《拜月亭》“挡路”、“姻缘”、“抱恙”,《玉簪记·问病》、《义侠记·显魂》、《鸾钗记·杀珍》、《雷峰塔·断桥》等剧目中均有运用。更由于调腔演出含有[山坡羊]的传统剧目中,早期南戏有《荆钗记》、《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连环记》等,明代传奇有《牡丹亭》、《玉簪记》等。而宁海本地班在与“甬昆班'"长期合班演出”含有[山坡羊]的传统剧目中,又有《琵琶记》,《牡丹亭》、《拜月亭》、《玉簪记》、《义侠记》等[6][山坡羊]就是在调腔和昆曲这种长时间、多次重复演出上述剧目的情况下被传入平调的。其传入的时间应在平调声腔形成期的清同治、光绪(1862—1908)年间的晚清。
注释
[1]转录郑孟津《中国长短句体戏曲声腔音乐》第85页;原文出处未详。
[2]“同宗曲牌”,借用冯光任雨教授传播学中的概念.
[3]《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第881页。
[4]同上。
[5]见僚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卷之五十七。
[6]仲国昆剧大辞典》第1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