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倘秀才,当代视野下的平调曲牌考

倘秀才,当代视野下的平调曲牌考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倘秀才]原出诸宫调。经查证,平调《义怨报·倘秀才》的文辞符合[倘秀才]定则。倘秀才——《天宝遗事诸宫调·马践杨妃》王伯成原著 刘崇德译线谱——选自《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校译》第2138页诸宫调计用正宫[端正好]套[倘秀才]4次、4支、有乐谱2阕。清《九宫大成谱》共收录《雍熙乐府》、《元人百种》、《古城记》、《月令应承》、《御沟红叶》、《西天取经》等[倘秀才]20支。[倘秀才]北正宫曲牌名。

倘秀才,当代视野下的平调曲牌考

[倘秀才]原出诸宫调。诸宫调曲牌名。北曲曲牌。

唐宋之际,似未见有[倘秀才]名称,由此推测元初王伯成《天宝遗事诸宫调》中的[倘秀才]即为本牌之首现,故姑且称之为诸宫调的本源曲牌。

王伯成生卒未详,但据钟嗣成《录鬼簿》“卷上”云:“王伯成涿州人。有《天宝遗事诸宫调》行于世。马致远,忘年友;张仁卿,莫逆交。”[1]马致远生活于1251至1321年,故[倘秀才]的出现,应该与此年代相近,或早于此时。

元初,[倘秀才]演为北曲正宫[端正好]套首牌和说唱《九转货郎中的重要曲牌。(元)王实甫杂剧牺厢记》、关汉卿杂剧《窦娥冤》、(明)王玉峰《焚香记》等戏曲剧目中均有沿用。明、清后沿为高腔、昆曲等近现代戏曲和说唱音乐曲牌。

经考证,《宁海平调史》所载的[倘秀才](乐谱见谱例6),其体格不符合[倘秀才]定则。因此,该曲调不属于曲牌类唱调,但其旋律与平调声腔主调有些相似。经查证,平调《义怨报·倘秀才》的文辞符合[倘秀才]定则。本条考略将两者综合起来研究的结果是:平调[倘秀才]应该是一支由昆曲传入的、以昆曲正宫[倘秀才]之体格为体格,以平调剧种主调作旋律的平调型曲牌。其传入平调的时间,与[端正好]等曲牌同时,约在平调声腔形成之际的清同治、光绪(1875—1908)年间的晚清

唐宋之际,似乎没见有[倘秀才]名称,由此推测元初王伯成《天宝遗事诸宫调》“玄宗幸蜀”及“马践杨妃”中的[正宫][端正好]的套数[倘秀才],即为本牌之首现。

倘秀才

——《天宝遗事诸宫调·马践杨妃》

王伯成原著
崇德译线谱

——选自《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校译》第2138页

诸宫调计用正宫[端正好]套[倘秀才]4次、4支、有乐谱2阕。分别位于《天宝遗事诸宫调》“玄宗幸蜀”、"马践杨妃”。清《九宫大成谱》共收录《雍熙乐府》、《元人百种》、《古城记》、《月令应承》、《御沟红叶》、《西天取经》等[倘秀才]20支。其中两支为《天宝遗事诸宫调·马践杨妃》[倘秀才][2]

为便于比较,本文姑且以王伯成《天宝遗事诸宫调》首现之[倘秀才]为正体。

[倘秀才]北正宫曲牌名。全曲六乐句:基本结构为七、七、七、三、三、二。首句须对。末句可加衬字后成四字或以上。如《天宝遗事诸宫调》“玄宗幸蜀”:

冲落叶穿岩过顶,趁衰草登山迈岭,却甚绿暗红稀出凤城?龙虎将,御林兵,(好无些儿)面情。

《太和正音谱》所列[倘秀才]曲谱与诸宫调同:

[倘秀才]例作北正宫[端正好]套数。

[倘秀才]用于[滚绣球]后,并可与[滚绣球]回环重复使用。如在《看钱奴》中,就回环重复四次;在刘时中的《上高监司》第二套中就回环重复六次;在《天宝遗事诸宫调》“玄宗幸蜀”、“马践杨妃”中,就分别回环重复了一次:

“马践杨妃”(北)正宫[端正好]套:[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滚绣球]、[倘秀才]、[呆骨朵]、[货郎儿]、[脱布衫]、[小梁州]、[么篇]。

“玄宗幸蜀”(北)正宫[端正好]套:[端正好]、[么篇]、[滚绣球]、[倘秀才]、[滚绣球]、[倘秀才]、[伴读书]、[货郎儿带太平年]、[四煞尾声]、[三煞尾声]、[二煞尾声]、[尾声]。

[倘秀才]自诸宫调作为曲牌后,一方面继续被说唱音乐[九转货郎儿]作为主要——选自《太和正音谱》“正宫”曲牌,另一方面又被戏曲作为曲牌而流行。如元代的白朴梧桐雨》、马致远《岳阳楼》、郑庭玉《后庭花》、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窦娥冤》、元末明初的罗贯中风云会》、杨景贤《西游记》,以及无名氏《古城记》等剧目中均有[倘秀才]唱调。明、清后,又沿为高腔、昆曲等戏曲和说唱音乐曲牌。

北[倘秀才]属正宫。定则同诸宫调。亦入中吕。例用[滚绣球]后。

倘秀才

——《风云会》第三折

罗贯中原著

——选自刘崇德《元杂剧乐谱研究与辑录》(下)第508页另见《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卷三十四

将这个[倘秀才](谱例2)与《天宝遗事》[倘秀才](谱例1)作比较,可以发现两者旋律比较相似,如:

由此或可窥见两者的姻脉关系。

[八转货郎儿]由“[货郎儿]转[尧民歌]、[叨叨令]、[倘秀才]、[尧民歌]、[叨叨令]转[货郎儿]尾”组成,其中,[倘秀才]必不可少。至此,原本出身于诸宫调的[倘秀才],因此而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倘秀才]在近现代的高腔类戏曲中用得不多。相对而言,在昆腔中用得多些。

昆曲[倘秀才]

——《雅观楼》李存孝唱段

周来达译线谱

——选自《京昆曲牌百首》第484页

分析这支[倘秀才]的体格,均为七、七、七、三、三、四。某些旋律与诸宫调相似。如:

从中或可窥见诸宫调[倘秀才]——昆曲[倘秀才]传承之一斑。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倘秀才]在平调前十八本和后十八本的三十六种剧目中,就计用3次(支)之多.其中《白玉环》用过1次;《义怨报》用过2次。

周来达译线谱

平调[倘秀才]

——选自《白玉环》

——选自《宁海平调史》第147页

谱例6这支[倘秀才]原文未标出处,经查证,该唱调系平调“前十八”《白玉环)》第十二场[端正好]套[3]中次牌,是剧中人杨琼英的唱段。原文标题为[倘秀才]。全文如下:

杨琼英(唱)[倘秀才]

为家中田旅门墙,怎不去狐疑有望,今漏泄免得肮脏。

书生,骂奴是,无耻无廉,幸喜得英雄辈,保奴贞操。

自待那郎风流凑巧赏,正直事冤沉海底万载埋藏。

这丑态天下传扬,天下传扬.只道是秦晋春花放,哪知我残雪梅花

——《白玉环》第十二场

与谱例6的曲辞相比较,虽然个别的字词略有出入,但基本一致。

粗看这支[倘秀才]有11个乐句,与定则完全不符,而且曲词句式以七字句、十字句为主,带有明显的现代戏曲词作的风格,缺乏填词类的曲牌特征;其唱调也缺乏曲牌音乐应有的程式化格局,却流露出运用现代戏曲音乐创作技巧,重新创作的痕迹。分析乐谱还可以发现,其主要手法是通过"la mi shl”三个音来贯穿和推动乐思的发展,与曲牌的音乐结构有着明显的实质性区别,由此认为此前或许是误判,其实谱例6并非是真正的[倘秀才]。

但仔细分析,却发现这支歌非常特别。其中,确实有一支完全符合[倘秀才]定则的曲牌存在。关键在于如何看待第四句“那书生骂奴是无耻无廉”。如果将“那书生骂奴是无耻无廉”句式,看成是“那书生、骂奴是、无耻无廉”的‘三、三、四”句式,并省略从“幸喜得”后的所有文辞,那么,其体格与[倘秀才]"七、七、七、三、三、四”的6句体完全相符。由此看到的[倘秀才],其唱调虽然有些不完整,但它却是一个完全合乎[倘秀才]体格的曲牌。因此,笔者以为,倘若以为这个11句的歌曲,就是[倘秀才],那自然不对。因为这个11句的歌曲,不符合[倘秀才]体格,它仅仅只是一首普通的平调唱曲而已,并不是什么曲牌。要认可这是一支[倘秀才]曲牌,唯一条件是省略“幸喜得”后的七句文辞。

上述现象在平调中的存在,一方面说明这个曲牌在传播过程中有些“画蛇添足”,曲牌定则被弄混了,另一方面也说明合乎定则的[倘秀才]曲牌在平调中确实存在。作为《宁海平调史》说谱例6是平调的[倘秀才]却是有依据的,并且有乐谱记录为凭。这里问题是,缺少了一个进一步查核取舍的程序。(www.xing528.com)

总之,我们不能说谱例6这个有11句唱词和乐谱,就是[倘秀才],但却承认[倘秀才]确实就在里边。

本条考略认为,平调中确有[倘秀才],这是一支由昆曲而来,后被平调声腔本土化的平调型曲牌。主要依据:

首先,由于宁海本地班与“甬昆班”在“长期合班演出”的过程中,也都曾经演出过含有[倘秀才]的《西厢记》,[倘秀才]因此由昆曲《西厢记》传入平调完全可能。

其次,据考证,《义怨报·倘秀才》所处的套式与昆曲《西厢记》[倘秀才]所处的北正宫[端正好]套式基本相符。

虽然作为高腔之一的剧种——平调声腔已经不存在宫调归属的问题,但由于它组织唱调的基本原则还是承袭曲牌联套制。因此,被袭用曲牌以及这些曲牌排列的前后顺序,还存留着南北曲时期曲牌联套制的痕迹。用一个并不很确切的词来说就是,高腔类的曲牌联接依然是用“套式”来发展唱调,尽管这个套式已经支离破碎,它与宫调制的曲牌联套式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就是从这个不健全的“套式”中,我们依然可以发现它原来套式的宫调归属、曲牌的构成及其顺序等等。

凭《宁海平调史》所载的[倘秀才](即谱例6)的提示,我们找到了该曲牌的出处:平调“前十八”《白玉环》第十二场[端正好]套。该套由[端正好]、[倘秀才]、[内上令]、[脱布衫]”四支曲牌组成。[4]其中的二牌即为本谱例。应该说这也是一个“套”。

平调中的[端正好],其实就是北正宫[端正好]套;其套式与《西厢记》北正宫[端正好]基本相符。

《西厢记》计用正宫[端正好]两套。其中,第二折[正宫][端正好]由[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倘秀才]、[滚绣球]、[白鹤子]、[耍孩儿]、[收尾]组成;第三折[正宫][端正好]“碧云天”由[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快活三]、[四边静]组成。

平调中亦有正宫[端正好]套。如《义怨报》[端正好]套即由[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快中板)、[倘秀才]、[滚绣球]、[桂枝香]组成。不仅[倘秀才]是其中之一,而且套中还明显地保留着《北西厢》[正宫][端正好]套中的[端正好]、[滚绣球]、[倘秀才]等曲牌。

根据[端正好]套的基本定则,将平调《白玉环》的该套曲与首现[倘秀才]、具有原始典型性的《天宝遗事诸宫调》(北)正宫[端正好]套式“端正好一滚绣球一倘秀才一滚绣球一倘秀才一呆骨朵——货郎儿——脱布衫一小梁州一么篇”作比较发现,平调[端正好]套四支曲牌中有三支(即[端正好]、[倘秀才]、[脱布衫])是北[正宫][端正好]的套数,两者十分相似。不同的是这里看不到宫调,曲牌数量及连接顺序与北[正宫][端正好]套略有差异,如这里没有了[滚绣球]等等。但构成北[正宫][端正好]套的主体依然存在,因此,可以认为平调中的这个“套”,就是北[正宫][端正好〕的残套。而平调[倘秀才]则是北正宫[端正好]残套中的一个套数。

说平调中的[端正好〕就是北[正宫][端正好]残套的另一个理由是,平调中的其他[端正好]套式也有类似的情况。如平调“后十八”《义怨报)》第二十一场中[端正好]套,就是如此。

其三,平调[端正好]套还保留着[端正好]套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倘秀才]一[滚绣球]”的可以回环重复。如《义怨报》第二十一场的[端正好1套,由[端正好]一[滚绣球]一[倘秀才](快中板)一[倘秀才]一[滚绣球]一[桂枝香]”等曲牌组成其中“[倘秀才]一[滚绣球]”即是回环重复型的。这与昆曲《西厢记》[正宫][端正好]套对于[倘秀才]的使用特征完全吻合。

其四,平调《义怨报·倘秀才》与昆曲《西厢记》[倘秀才]的定则完全一致。这个事实再次印证,平调中的[倘秀才]系由搬演《西厢记》而传入。

尽管整个谱例6的平调[倘秀才]体格等与[倘秀才]定则不符,缺乏作为平调[倘秀才]应有的独特个性,只是一般性的平调唱曲,甚至不能算是曲牌,但平调中确实有真正的、符合定则的[倘秀才]曲牌,[倘秀才]曲牌名之由来,在平调中是有所据的。这一点不仅在谱例6中已经得到证明,而且查证四集《宁海平调优秀剧目汇编》前、后十八本剧目,其中《义怨报》第二十一场中的[倘秀才],也堪为是真正的[倘秀才]。对此,只要将仪怨报)》第二十一场中的[倘秀才]定则与向来比较规范的北曲[倘秀才]作一比较,即可明白:

《西厢记》[倘秀才]

王实甫原著

——选自杨荫浏、曹安和译《西厢记四种乐谱选曲》第29页

上面这支[倘秀才]是元杂剧王实甫(1280—1368)约1260年—1336年间(北)《西厢记》第二折北正宫[端正好]套中的一支过曲。乐谱来自(清)叶怀庭1784年编,1795年重订出版的《西厢记全谱》。应该说,这里已经作为昆曲的唱调了。现将谱例7《西厢记》中的这支已经演变为昆曲的[倘秀才]与平调《义怨报》[倘秀才]的曲辞体格作如下比较:

《西厢记》[倘秀才]

(你那里)问小僧敢去(也那)不敢,

(我这里)启大师(用)口也不(用)口。

(你道是)飞虎将,声名(播)斗南;

(那厮)能淫欲,会贪婪,

(诚何)以堪!

——王实甫(北)《西厢记》第二折

平调[倘秀才]大乌纱金带缠腰,

(任)封疆八面严威貌。

抚院郡僚辖管焉,正费丹心显效。

(看义胆忠肝佐)皇朝。

——《义怨报》第二十一场[5]

比较结果显示:平调《义怨报》[倘秀才]全曲6句,基本结构为“七、七、七、六(三、三)、二。”与传统昆曲中的北曲[倘秀才]定则基本相符。可惜这支[倘秀才]只有文辞,没见乐谱,即使如此,足以说明平调中确实有真正的[倘秀才],而且也足可窥见平调《义怨报》[倘秀才]确由昆曲传入。

其五,冠名为[倘秀才]的谱例6旋律与平调剧种主调相似。对此,只要将平调曲牌中常用的乐句或乐汇与之比对,即可发现[曲谱6]中的主要旋律,实际上就是平调剧种主调。

例如,[喜迁莺]与[倘秀才]是两支不同的曲牌,按理它们的唱调旋律亦应该不同,但分析两者的乐谱,其主调完全相同:

《宁海平调史》第156页

同样,[倘秀才]与[桂枝香]也是两支不同的曲牌,按理它们的唱调旋律亦应该不同,但分析两者的乐谱,其主调亦完全相同:

谱例9中的“那书生骂奴是无耻无廉”等旋律,其实就是平调剧中的主调之一。可见,冠名为[倘秀才]的谱例6的主旋律,其实就是平调剧种的主调。

此外.分析谱例6还可发现,其中主要的乐汇还有,等,这些乐汇本身,也是平调声腔常用的特定乐汇。从谱例6对平调特征性的乐句、乐汇使用中,不难看出这支所谓的[倘秀才]只是运用平调主调新创作的普通的平调唱曲,而不是[倘秀才]。

根据上述情况,笔者将符合[倘秀才]定则的平调《义怨报》[倘秀才]文辞,与谱例平调[倘秀才]的曲调结合起来,进行了综合考察,发现平调[倘秀才〕是一支以昆曲[倘秀才]体格为体格,平调剧种主调为旋律的平调型曲牌。

至此,为什么《义怨报》[倘秀才]的体格与昆曲[倘秀才]完全一致,但谱例的旋律却与平调剧种主调相似之谜也就有了答案。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平调对外来曲牌,运用平调剧种主调对其旋律实施本土化,以及后人在再创作改造过程中“伤及”体格所致。

综上所述,平调中的[倘秀才]是因为宁海本地班在和“甬昆班'“长期合班演出”中,曾将搬演过含有[倘秀才]的《西厢记》(含《北西厢》)等剧目[6]而传入的。平调[倘秀才〕是一支来自昆曲的、被平调声腔本土化的平调型曲牌。

其传入平调的时间,拟在平调声腔形成之际的清同治、光绪(1875— 1908)年间的晚清。

当然,平调[倘秀才]由调腔传入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因为我们完全可以确认调腔曾经也搬演过含有[倘秀才]的(北)《西厢记》等剧目[7],由此将[倘秀才]传入调腔应属无疑。但鉴于到目前止,纵然笔者手中有着300多支调腔曲牌的乐谱,但依然没有发现和找到调腔中的[倘秀才],因此也就无法确认平调[倘秀才]是否与调腔有直接的关联。根据'‘无证不信”原则,姑且不论。

注释

[1]钟嗣成《录鬼簿》卷上。

[2]见刘崇德《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校译》第2138、2139页。

[3]《宁海平调优秀剧目汇编》第二集第468页。

[4]《宁海平调优秀剧目汇编》第四集第788页。

[5]《宁海平调优秀剧目汇编》第四集第788页。

[6](中国昆剧大辞典》第12页。

[7]《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浙江卷》(上)第68页云:“新昌调腔是现今全国范困内唯一尚保留着《北西厢》(四折)、《汉宫秋》(两折)《抱妆盒》(一折)的演出和乐谱的剧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