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香]因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新科状元裴思谦·的诗句“夜来新惹桂枝香”而得名。
至宋用作词调名,又名[梳帘淡月]。所据未详。[1]戏曲中早见于南戏《宦门子弟错立身》第四出。宋末元初,张炎有北[桂枝香]一支。
[桂枝香]南北曲均有,南曲多见。传播特征:一是流传广,二是体格基本不变,三是曲调虽有所变,但亦有某些相似。本体特征:全曲可叠用,曲间有叠句。
资料表明,宁海本地班和甬昆班长期合班演出时,确曾演出过调腔及昆曲中含有[桂枝香]的《浣纱记》、《琵琶记》、《玉簪记》等剧目。
比较证实,平调[桂枝香]本体特征:全曲可叠用,曲间有叠句。体格与南戏《宦门子弟错立身》、《浣纱记》、《琵琶记》、《玉簪记》及调腔中的[桂枝香]无异;旋律与调腔[桂枝香]呈句句对应式相似,由此推断平调[桂枝香]系由调腔传入的调腔型曲牌。其传入的时间,当在平调形成之际的晚清。
[桂枝香]之名,最初出现在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因裴思谦(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字自牧,生卒年不详。)唐文宗开成三年戊午科状元及第诗作(《全唐诗》名“及第后宿评康里今而起,至今已千余年。
清毛先舒《填词名解》卷三云:“唐裴思谦状元及第,做红笺纸十数,诣评康里宿,诘旦赋诗日:‘银红斜背解铃铛,小语低声贺玉郎。从此不知兰麝贵,夜来新惹桂枝香。'桂枝香词名,略出于此。”可见[桂枝香]名,最早出现在公元838年。
调见宋王安石(1021 — 1086)《临川先生歌曲》“金陵怀古”(又名[疏帘淡月]):“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下片略)
宋无名氏有词名[桂枝香慢],见《高丽史·乐志》卷七十一《风暖日迟》,即[桂枝香]。[2]
[桂枝香]早见于南戏《宦门子弟错立身》第四出。该出的套曲由两阕
[紫苏丸]、四叠[桂枝香]组成(例见本条“定则”‘孩儿听启’)。
宋末元初张炎(1248 — 1314,临安,今浙江杭州)人,有北曲[桂枝香]一支(见谱例1)。
南北曲均属仙吕宫。有二体:一体字格与词牌同,作引子。另一体与词牌异,例作过曲。全曲十一个乐句。基本结构:四、四、六、六(亦作七、七)、四、四、四、四、三、五、五。可独唱、对唱、轮唱、同唱。后接[不是路]。小令常用。
[桂枝香]体式主要特点:一是可以整曲叠用,如《宦门子弟错立身》就叠用四支。平调《合卺缘》第二场,叠用三支;二是中间有叠句,通常都叠第六句。如平调[桂枝香]之二(谱例7)“暮年景况'’的第六句"降子彷徨、降子彷徨”即为叠句格。本条“宋元明清[桂枝香]体式比较”中的诸例、无不如此。某些文本,由于抄录之省略,并不表示其体式之不同。这个特征是判别[桂枝香]的重要标志之一。
南北仙吕宫[桂枝香]合套惯例是:北[点绛令]—南[剑器令]一北[混江龙]一南[桂枝香]一北[油葫芦]一南[八声甘州]一北[天下乐]一南[解三醒]一北[那吒令]—南[醉扶归]一北[高过金盏儿]一南[安南高歌]一北[寄生草]一南[皂罗袍]一北[后庭花煞]。
以[桂枝香]为主的集曲有[二犯桂枝香]、[桂坡羊]、[桂东罗]、[香归双罗袖]、[桂发转佳期]、[桂袍妆]、[桂花遍南枝]、[一秤金]等。清《九宫大成谱》卷四以南词收录[桂枝香]集曲八支,可供参阅。
素有词山曲海的清《九宫大成谱》计收[桂枝香]四支。其中卷五,则以唯一的一支北词收录了张炎的这支[桂枝香]。据此,笔者认为,[桂枝香]由唐诗演为宋词而元曲,其中较早将该词用作曲牌的恐怕就是宋末元初张炎的这支[桂枝香]。
北曲极少用[桂枝香]。为供参阅、兹录张炎[桂枝香]如下:
桂枝香
张炎词
《金词谱》标为小工调,即D调。)
——选自刘崇德《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校译》第458页
——选自清《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卷五
[桂枝香]在南曲中的传播有三个特征:一是流传广;二是体格基本不变;三是曲调虽有所变,但亦有某些相似。
说它流传广,仅在南曲《六十种曲》中,就有四十种曲用过此牌。在《宦门子弟错立身》第四出,《白兔记》“分别”、“汲水”,《杀狗记·孙华拒谏》,《荆钗记·议亲》,《西厢记·拷红)〉,《琵琶记·赏荷》,《牧羊记·小逼)〉,《疗妒羹·题曲》,《荆钗记·议亲》,《风筝误·凿侠》,《蝴蝶梦·吊奠》,《红楼梦·补裘》,《修箫谱·拥髻》,《红梨记·亭会》等剧目中,该牌就被多次运用。[3]
说它在漫长的流播过程中体格基本不变,若将各种代表性剧目中的[桂枝香]按宋、元、明、清,直至现代平调的历史顺序排列作一比对的话,即可清楚:
宋元明清[桂枝香]曲辞体式比较
1.作者吴炳(1595-1648年)字石渠,号粲花主人,江苏宜兴人。
显然,上述[桂枝香]体格基本一致,仅调腔和平调的最后多了个叠句。这是由于高腔末句一般有帮腔这个演唱特征所决定的,但从体格上说,没有实质区别。由此可见,平调[桂枝香]的体格与宋以降[桂枝香」—脉相承,其传承是比较严谨的。
说[桂枝香]曲调虽有所变,但亦有某些相似,理由如下:
应该看到[桂枝香]的体式特征,在漫长的传承中基本没变,而且由于这些剧目一直以来都是在演出的,这个唱调从来都没有因为我们没有把它记成曲谱而不存在,也不因为我们没有把它记录下来而改变。应该相信,这些不同时期[桂枝香]的唱调,如同它们的体式那样大体上是没有什么改变的。
[桂枝香]留下来的乐谱不多,清《九宫大成谱》收录的四支工尺谱[桂枝香],其中有《琵琶记》、《红梨记》各一支。
《琵琶记》是元末明初的高则诚(1305—约1360)的作品。《红梨记)〉是明·徐复祚(1560-约1629)根据张寿(公元1279年前后在世,生卒均不详)杂剧梨花)》改编的作品。两作品前后至少相差二百余年。下面仅以这两支难得的南仙吕[桂枝香]乐谱为例,对相距两百余年的[桂枝香]旋律作一比较,以窥其间的流变状况:
元末明初《琵琶记》[桂枝香]
高明原著
——选自刘崇德《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校译》第53页
——选自清《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卷二
明后期《红梨记》[桂枝香]
徐复祚原著
——选自刘崇德《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校译》第54页
——选自清《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卷二
比较发现,其间的曲调虽然有所不同,但其“主调”依然清晰可辨。例如:
其他相似之处也不少,请读者自行对照。[桂枝香]在近现代戏曲如高腔、昆曲和其他戏曲剧种和说唱音乐中均有流传,恕不一一列举。
《宁海平调史》刊登了平调[桂枝香]乐谱两支(见谱例6、7①),这是现知平调[桂枝香]中最具典型性的曲调。
平调[桂枝香]之一——《挂玉环》选段
周来达译线谱
——选自《宁海平调史》第127页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桂枝香]在平调前十八本和后十八本的三十六种剧目中,计用16次(支)之多。
平调中的[桂枝香]既可作为套数,亦可作为只曲。全曲可叠用,曲间有叠句,是目前为止平调保持传统曲牌体格,乃至某些乐汇比较完整的一支曲牌。如《义冤报》第二十一场的[端正好]套,即由[端正好]、[滚绣球卜[倘秀才](快中板),[倘秀才]、[滚绣球]、[桂枝香]组成。[桂枝香]即为该套之尾曲[4];而《合卺缘》第二场,全场唱调由三支[桂枝香]叠用完成。该场第一支[桂枝香]的曲间叠句,与传统一样,也叠第六句。“暮年景况”[5]的第六句“降子彷徨、降子彷徨”即为叠句格(见谱例7.②)。结合平调[桂枝香](谱例7.②)分析全曲,可以认为该曲牌是个羽调式的唱调。其基本结构为A段(四乐句:四四六六)+B段(七句:四四六七四四四)+C段(七句:四四四四三五五,落调)。除去B段,实际与古典[桂枝香]正格"四、四、六、六、四、四、四、四、三、五、五”完全一致。A段,从“江水滔滔”——“一本万利”;B段从“心惊肉跳”——“听妻训教”;C段从“被人嘲笑”——“命难逃”。(www.xing528.com)
平调[桂枝香]的落调腔式有多种,比较而言谱例7.①中的“御笔改姓名,臣子作王郎。”的C段落调:
则更具平调剧种声腔的典型性。
平调[桂枝香]这种曲式特征,与西方的歌曲结构十分类似,尤其是中间的B乐段,可以允许有很多变化。在平调[桂枝香]之一和之二中,就表现得很不相同。无论是旋律、句数、句幅,尤其是节奏从一板一眼转换为有板无眼的C段后,形成的对比十分明显,乃至强烈。因此,[桂枝香]的唱段可长可短,但又保持了它的基本体格,非常适宜单独表达比较复杂的情感。平调后十八本中的《合卺缘》第二场,全场由三支[桂枝香]组成,就是充分发挥了[桂枝香]的这种特性。平调艺人在这个曲牌中也可尽情地展示各自的技艺。
简言之,平调[桂枝香]由调腔而来。其依据是平调与调腔[桂枝香]的体格和旋律都十分相似,其间血缘关系不可否认。
尽管前面对平调与调腔[桂枝香]体格之异同,已经有所涉及,在K此不妨再作比较:
平调[桂枝香]
扁舟心愁、言之可羞。
都只为大义纲常,
这五伦岂可轻丢。
怀中情守,半度风花,
后人遗羞.这量球,
消浊须自辨,
(免被)旁人作笑由,
(免被)旁人作笑由。
——《平调剧目汇编》第一集第117页
调腔[桂枝香]
离乡守墓、离乡守墓,
痛夫君早早归阴。
顿望(了)女大闺娥,
诵读经论,(诵读经论),(知诗理)女中魁首
(生得个)沉鱼落雁。未选郎,
招赘乘龙婿
东床有依靠,
东床有依靠。
——《曲牌集)》“散曲之部”笫3页
这支平调[桂枝香]选自《双玉佩》第二十三场。该场唱曲由[桂枝香]、[不是路]、[山坡羊]、[好姐姐]、[五更转]、[园林好卜[绕绕令卜陟步高]、[玉抱肚]、[云山锁]、[五供养]、[六幺令]、[红衲袄卜[导板·还魂调]14支曲牌组成。[桂枝香]为该套之首牌。
比较结果,两支[桂枝香]体格完全一致。
周来达译线谱
调腔《双玉配》[桂枝香]
谱例说明:调腔[桂枝香]是《双玉配》“正旦”韩包氏唱的一首曲调,由赵培生演唱;平调[桂枝香],为《合卺缘》中的一个唱调。
比较结果,两者体格和旋律均呈句句对应式相似,其间姻脉关系可予确认,凭此推断平调[桂枝香]系由调腔传入之调腔型曲牌。
[桂枝香]传入平调的渠道或许很多,下面仅以平调演出含有[桂枝香]的《琵琶记》、《玉簪记》等剧目而把[桂枝香]传入平调为例,对[桂枝香]传入平调的渠道作些探讨。
冯允千先生的《宁海平调》即云:平调传统剧目中的短剧和折子戏有“《汴京》、《洞房》、仁闹》、《辞宴》、《卖桃》、《上寿》、《盘夫》、《惧父》、《抛球》、《偷诗赶船》。其中的《辞宴》、《洞房》、《盘夫》、《惧父》是《琵琶记)》中的片段;《偷诗赶船》是明代高濂的作品《玉簪记》中的精华部分。[6]由此可见平调确实曾经上演过含有[桂枝香]的《琵琶记》、《玉簪记》等剧目,由此而把[桂枝香]传入平调也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事。
事实也是如此。例如,《琵琶记》第十五出“金闺愁配”、第二十二出“琴诉荷池”就各用了二叠[桂枝香]。明高濂(生卒年不详,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传奇《玉簪记》中的一支[桂枝香]之乐谱,还有幸为清《九宫大成谱》卷二以工尺谱所收录:
《玉簪记》[桂枝香]
——选自刘崇德《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校译》第55页
——选自清《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卷二
《玉簪记》[桂枝香]与《琵琶记》、《红梨记》[桂枝香]同体,但该牌末二句作七字句,乃变格。这种变格,据宫大成谱》称,在当时为许多人所仿效。
此外,类似《琵琶记》、《白兔记》、《浣纱记》、《玉簪记》等含有[桂枝香]的剧目,在调腔中亦早有演出。调腔现存早期南戏《琵琶记》尚有44折;明代传奇在簪记》中,尚存有"偷诗”“吃醋"、"秋江"、"追舟”4折。由此可见,调腔在演出上述剧目时,把[桂枝香]传入调腔当属毫无疑义。
平调作为调腔分支,[桂枝香]因此而传入平调当然也属正常。事实上,活跃于清同治、光绪(1862—1908)年间的宁海本地班在和“甬昆班”长期合班演出时,确曾演出过调腔及昆曲中含有[桂枝香]的《琵琶记》、《玉簪记》等剧目[7],由此推断[桂枝香]由“甬昆班”等戏班在演出调腔或昆曲中含有[桂枝香]的剧目时传入平调是无法避免的。其先期传入平调的时间,当在“甬昆班”的鼎盛之际的晚清。
注释
[1]《中国古代词曲词典》第521页。
[2]录自《全宋词·词名解》第474页。
[3]《中国曲学大辞典》“南曲·仙吕宫”第773页。
[4]《宁海平调优秀剧目汇编》第四集第790页。
[5]同上第526页。
[6]《宇海平调》第39页。
[7]参见《中国昆剧大辞典》第1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