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点绛唇》的发展与传入

《点绛唇》的发展与传入

更新时间:2025-01-13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点绛唇]源于一千五百年前南北朝江淹的歌曲《咏美人春游》诗:“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宋金时首次为《董西厢》诸宫调作曲牌,后为元、明、清及如今各种戏曲(说唱)音乐等所运用。既存于平调的[点绛唇]有昆曲型、北曲型、平调型和器乐型等四种类型。其中,平调型[点绛唇]的由来有两种:一由调腔传入,二由昆曲传入。

[点绛唇]源于一千五百年前南北朝江淹(444—505,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的歌曲《咏美人春游》诗:“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后演为词牌。宋金时首次为《董西厢》诸宫调作曲牌,后为元、明、清及如今各种戏曲(说唱)音乐等所运用。

既存于平调的[点绛唇]有昆曲型、北曲型、平调型和器乐型等四种类型。其中,平调型[点绛唇]的由来有两种:一由调腔传入,二由昆曲传入。

宁海本地班与既唱昆曲,又唱调腔的宁波“甬昆班”在长期合班演出《汉宫秋》、《北西厢)〉以及《琵琶记》、《南西厢》、徙环记)〉,《浣纱记》等含有[点绛唇]传统剧目之际,将仙吕调[点绛唇]传入平调是无法避免的。

有鉴于平调声腔尚未形成之前所有的曲牌,并不属于平调,由此推断[点绛唇]传入平调的时间,就在平调声腔形成期的清同治、光绪(1862— 1908)年间的晚清。

[点绛唇]又名[点樱桃]、[南浦月][1]、[寻瑶草]、[万年春]、[乐府乌衣曲]、〔十八香〕、[沙头雨]、[一痕沙]。其中,[点樱桃]《钦定词谱》卷四云:“宋王禹称词名点樱桃。”“按,据《全宋词》著录,王禹偁词唯存一首,见调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三,调名为点绛唇。”[南浦月]《中国古代诗词曲词典》(第499页)云:“又名[点樱桃]、[南浦月]等”,所据未详。[寻瑶草]因(宋)韩淲词有“更约寻瑶草”句而名。见《涧泉诗余》“山凹春生,探梅只道今年早”。[万年春]因(金)王喆词名“万年春’而名,见《重阳教化》卷三“十化分梨,我于前岁生机构”。[乐府乌衣曲]乃(金)元好问词名,见《遗山先生新乐府》卷三“香冷云兜"。词注:"旧名点绛唇。”

江淹《咏美人春游》诗:“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调名出此。''江郎才尽“典故中的“江郎”者,即江淹。

“出于唐宋词者有[仙吕调]、[点绛唇丁。[2]此说或过宽泛,“唐宋”是一个大概的概念,且缺实证。

调名出自“五代十国传辞者:点绛唇…”[3]。调见(五代)冯延巳(903— 960,又名延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阳春集》“荫绿围红”。《钦定词谱》卷四列冯延巳《荫绿围红》一首为正体,又列别体二种。

——宋金时期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首次将[点绛唇]用作仙吕套首牌。

诸宫调计用仙吕调[点绛唇]7次、7支。其中《董西厢》5次、5支。分别位于卷一、二、四、六、七。仅卷一[仙吕调·点绛唇缠]有乐谱2阕,由《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校译》(下称《九宫大成谱校译》)(69)收录。《天宝遗事》[仙吕调·点绛唇]2次、2支、2阕。分别位于“明皇哀告叶靖”'明皇游月宫”(该文本第29、30页)„无见乐谱。

——选自清《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卷五

《董西厢》卷一[仙吕调·点绛唇]

仙吕调·点绛唇经F(又一体)

周来达译线谱

——选自刘崇德《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校译》第369页

《九宫大成谱》收录《琵琶记》、《法宫雅奏》、《牡丹亭》、《渔阳三弄》、沅人百种》、《雍熙乐府》、《浣纱记》、《西天取经》、《千金论中的[点绛唇]18支(套),可供参阅。

[点绛唇]被《董西厢》首次用作套曲首牌后,其性质功能等亦发生了变化。现将北宋王禹偁的词调[点绛唇]与《董西厢》卷二仙吕调[点绛唇]作比较,即可发现其间的异同:

(注:平仄中的黑体字,表示与前者不同.)

从现象看,这两者之间或许没有太大的差异,但由于诸宫调与词调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其所表现的内容、方式以及体式等也大不相同,对[点绛唇]来说,其音乐的归属、性质、功能、风格等亦因此而与词乐分道扬镳。应该说,这是个根本性的变化。具体地说该曲牌与词牌有四点不同:1.诸宫调首句起韵,词则否;2.词第二句七字,诸宫调分为四字、三字二句,并于四字句叶韵;3.词第三句字声为仄平平仄,诸宫调(第四句)则为仄仄平平,叶平声韵;4.多数诸宫调仅用词之前片。

[点绛唇](北曲仙吕调)例作套曲首牌。全曲五个乐句,基本格为:四、四、三、四、五.与词调同。如“谱例1—1"《董西厢》卷一“楼阁参差”及卷二“这个将军,英雄名姓,非仳仳。(嫌)小官不做,欲把江山取。”和卷四、六、七等中的[点绛唇]之体格莫不如此。伏和正音谱》所列仙侣曲谱如下图。

仙吕调[点绛唇]套式有大、中、小之别。大套由17曲之组成,小套仅2曲,甚至仅为[点绛唇]单曲。如《董西厢》卷四的〔仙吕调·点绛唇]即为小套,仅由[点绛唇]和[尾]两支曲牌组成。《天宝遗事诸宫调·明皇哀告叶靖》[仙吕调·点绛唇]套则为中套,其基本套式为[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金盏儿]、[赚煞];而在北杂剧中,就有大套。其基本套式是:[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哪吒令]、[鹊踏枝]、[后庭花]、[青哥儿]、[赚煞]。

缘起于1500年前南北朝江淹的[点绛唇]歌曲,至宋金时期首次作为诸宫调曲牌后,又由于诸宫调自身全部被南戏和北杂剧承袭吸收,在漫长的元、明、清时期中,[点绛唇]及其套曲也随之沿为南、北曲套曲及各类戏曲和说唱音乐的曲牌而发生了很多变异。

宋金后,[点绛唇]一方面以词调形态继续传播,另一方面在元杂剧中以[仙吕调]套曲首牌的形态得以更为广泛的传播。仅据刘崇德教授《元杂剧乐谱研究与辑译》统计,《玉镜台》、《灰阑记》、《梧桐雨》、《赵氏孤儿》、《望江亭》等82种元杂剧剧目中第一折用[仙吕调·点绛唇]套的就有80种。[4]可见该曲牌传播和运用之广泛。

[点绛唇]例为北曲仙吕调套曲首牌。仙吕调[点绛唇]套在北曲中的基本联接顺序是[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哪吒令]、[鹊踏枝]、[后庭花]、[青哥儿]、[赚煞]。与《天宝遗事诸宫调·明皇哀告叶靖》[仙吕调·点绛唇]套基本一致,两者的前几支曲牌均为[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最后亦都是[赚煞]。

杂剧的[点绛唇]还常作第一折首牌,其后常接[混江龙]。如(元)马致远(1250—1321)《汉宫秋》第一折的[仙吕·点绛唇]“车碾残花,玉人月下吹箫罢。未遇宫娃,是几度添白发。”其后即[混江龙]。

再如,元王实甫(1260—1336,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的元杂剧《西厢记》(下称《王西厢》)第一折[仙吕调·点绛唇]套,由[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赚煞]等12支曲牌构成。其中首牌即为[点绛唇]"游艺中原,脚跟无线,如蓬转。望眼连天,日近长安远”,其后即[混江龙]。

上述两例[点绛唇]的体格为"四、四、三、四、五”,与诸宫调全同。其中的往西撤不仅剧情源自送西蒯,而且其中的[仙吕调·点绛唇]套式和[点绛唇]音乐,亦是对诸宫调的承袭。诚吴梅所言:“盖入元以来,词曲混而为一,始自《董西厢》,如[醉落魄]、[点绛唇]……之类,皆取词名入曲,元人杂剧仍之不变。”[5]可见[点绛唇]等唱调自从被诸宫调用作曲牌后,其对后世戏曲音乐等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选自《琵琶记全曲谱》[6]

南曲[点绛唇]属黄钟宫。例作散板引子。体格与词牌、诸宫调基本同。有时兼幺篇换头。例如,享誉“南曲之祖”的元末高则诚(1305? —1359),今浙江温州瑞安人,后隐居宁波栋社创作)的《蔡伯喈琵琶记》,其中“丹陛陈情”的[仙吕调·点绛唇〕套,乃由北〔点绛唇]、南[剑器令]、北[混江龙]、南[桂枝香]、北[油葫芦]、南[八声甘州]、北[天下乐]、南[解三醍]、北[哪吒令]、南[醉扶归]、北[寄生草]、南[皂罗袍]、[尾声]组成的南北合套。其中的[点绛唇],其体格不仅与《王西厢》一致,而且与诸宫调亦无二致,依然是“四、四、三、四、五”:

“月淡星稀,建章宫里,千门晓。御炉烟袅,隐隐鸣梢杳。忽忆年时,问寝高堂早。鸡鸣了,闷萦怀抱,此际愁多少”(乐谱如下图)。由此推测南曲《蔡伯喈琵琶记·丹陛陈情》中的该[点绛唇]来源,或直接源自诸宫调。

素有词山曲海之称的、成书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由庄亲王允禄、乐工周祥铉、邹金生等人编纂的音乐巨著一《九宫大成谱》收录了18支[点绛唇]。其中,以南词收录者2支,北曲收录者16支;以只曲收录者3支,剧曲中的套曲收录者15支。从这个数字中,或可窥见[点绛唇]以剧曲中的套数形式被运用者更为常见。

[点绛唇]被近现代戏曲剧种采用的事例不胜枚举。下面,试以昆曲、高腔和京剧中的[点绛唇]为例,窥察该曲牌的流播状况。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昆曲、高腔、乃至京剧中的[点绛唇]旋律惊人相似。其中,昆曲、高腔甚至连曲辞都没有差别。下面这个谱例,除京剧[点绛唇]外,昆曲、川剧、湘剧的[点绛唇]均以同一个剧目中的《醉打山门》鲁智深唱段为例:

上例①昆曲[点绛唇]是《醉打山门》鲁智深上场时的唱调,原本是[点绛唇]套的首牌。

上例②的川剧[点绛唇〕是《醉打山门》中鲁智深的唱段。一看就知道,它与昆曲的[点绛唇]几乎没有差别。

上例③是湘剧的[点绛唇],其曲辞、旋律等不仅与川剧相似,而且与昆曲同样几无差别。这现象很有趣。

上例④是京剧中的[周瑜点绛]。不用说,它与昆曲以及高腔类的川剧、湘剧中的[点绛唇]旋律如出一辙。于是,京剧[点绛唇]也就有了“此曲源于昆曲仙吕调的一支北曲”[7]等等说法。

从上例中或可窥见,高腔类的川剧、湘剧,乃至京剧的[点绛唇]与昆曲[点绛唇]有着极其亲密的血缘关系。

平调中的[点绛唇]是该剧种唱调的“第一牌”。所谓''宁海平调的曲牌虽然有几百个,但实则先有[点绛唇]。”[8]此语纵然有些夸张,但也道尽了该牌在该剧中地位和作用。

平调[点绛唇]

耶汝砺记简谱
周来达译线谱

散板

——选自耶汝砺《宁海平调传统唱腔介绍》第5页

该曲谱原注:“这是[点绛唇]标准字数的唱法。在整体唱腔中起画龙点睛作用。以保持字数为佳。'可见该牌曲就是“标准”的平调[点绛唇]。其曲辞体格,除去重复句,全曲5个乐句,基本结构为四、四、三、四、五。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点绛唇]在平调前十八和后十八的36种剧目中,就计用52次(支)之多。使用的形式和类型各有四种。其中,四种使用形式是:

一是以平调套曲首牌身份使用;在上述剧目中,就占45次(支)之多。如在雀袍》第二十三场的[点绛唇]、[折桂令]、[沽美酒]、[收江南]套[9]《挂玉环》第二十二场的[点绛唇]、[新水令]、[步步高]、[折桂令]、[走板]、[江儿水]、[雁儿落]套[10]等的唱腔中,均为首牌。

二是以昆曲[点绛唇]套首牌使用。如《挂玉环》第二十二场即昆曲的套式:[点绛唇]、[新水令]、[步步高]、[折桂令]、[走板]、[江儿水]、[雁儿落]。52次(支)中,仅此1例。

三是和昆曲混用。如后十八《小金钱》后本所用的“[新水令]、昆曲[渔家傲]、[驻云飞]、[不是路]、[不是路]、[新水令]、[点绛唇]”即为此种形式。这种套式其实很不规范,在52次(支)中,亦仅此1次。

四是以北[点绛唇]名义使用。52次(支)中,占2次。如《碧玉簪》第十场单曲[北点绛唇];《仁义缘》第十五场“带[北点绛唇]、[驻马听]、[折桂令]”套即为此类。

四种类型是:昆曲型、北曲型、平调型、器乐型。平调中的[点绛唇]主要是声乐曲牌,但亦有器乐(主要是唢呐)曲牌。如在你金花》第六场、《龙虎缘》第二场、第二十一等剧目中[11],即为“吹[点绛唇]。

联系既存于平调中的[点绛唇]经历,可以认为其主要来由有二:一是调腔,二是昆曲。

经比较,平调的[点绛唇]体格、旋律与调腔[点绛唇]基本一致,由此认为平调[点绛唇]系由调腔传入。其具体传播的路线是:先由调腔搬演含有[点绛唇]的《汉宫秋》等剧目,而后将[点绛唇]传入调腔。平调是调腔的分支,[点绛唇]因此传入平调极有可能。要证实这一点,只要看一下调腔与平调[点绛唇]的基本定则和旋律是否相似,即可明白:

调腔中有[点绛唇],最早来源可追溯至元杂剧《汉宫秋·游宫》。

据20世纪50年代以来采访所得,调腔可分“古戏”与“时戏”两类,剧目约有160种左右。古戏中的元杂剧有《北西厢》、《汉宫秋》、《抱妆盒》等;早期南戏有《琵琶记》、《白兔记》、《荆钗记》、《拜月记》、《金印记》、《连环记》等;其中含有[点绛唇]的剧目有《北西厢》、《汉宫秋》、《妆盒记》、《连环环记》、《琵琶记》等。

仅以至今还保留着的调腔演出本《汉宫秋.游宫》中的[点绛唇]为例。《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浙江卷》云:“新昌调腔是现今全国范围内唯一尚保留着《北西厢》(四折)、《汉宫秋》(两折)《抱妆盒》(一折)的演出和乐谱的剧种。”[12]其中,调腔演出本《汉宫秋》第一折“游宫”汉元帝所唱的[仙吕·点绛唇]“车碾残花”套,“与[元曲选]中《汉宫秋》的第一折的曲牌全同,曲文仅有小异。”[13]

下面,将元杂剧和调腔《汉宫秋·游宫》中的[点绛唇]与现在的调腔和平调中[点绛唇]的体格作比对,即可发现,四者体格完全一致。

(1)调腔、平调[点绛唇]体格比较

①元杂剧《汉宫秋·一》[点绛唇]车碾残花.玉人月下.吹箫罢。

②调腔演出本《汉宫秋·游宫》(汉元帝)车碾残花.玉人月下.吹箫罢。

③调腔《曹仙传闹殿·设计》[点绛唇](恨妖妃)迷恋君王,紊乱朝纲,很奸党。

④平调岳传》张邦彦唱[点绛唇]怨愤难放(怨愤难放),胸中气藏.怒冲霄。

①未遇宫娃.是几度添白发.《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浙江卷》(上)第50页。

②未遇宫娃.是几度添白发.《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浙江卷》(上)第50页。

③(俺是个)保国忠良。兄妹定家邦。《调腔曲牌集)》“套曲部”第1页。

④仇天海洋,急奏(他)赴云阳。《平调剧目汇编》第三集[14](www.xing528.com)

从上述比较中不难窥见,[点绛唇]由元杂剧《汉宫秋》到调腔《汉宫秋》,再到现在的平调,其间一脉相沿的传承脉络,可见平调对于[点绛唇]体格之传承是比较严谨的。

(2)平调与调腔[点绛唇]旋律之比较

平调[点绛唇]

(选自《节义报》)

周来达译线谱

——选自《宁海平调史》第119页

新昌调腔[点绛唇]

赵培生杨荣凡唱
周来达译线谱

——选自新昌高腔剧团编印《调腔曲牌集·套曲部》(油印本)1963年版,第1页

谱例4与谱例3的旋律完全相同,只不过谱例3每句间都有一定的间歇。而比较平调(谱例4)与调腔[点绛唇](谱例5),又可发现两者有很多相似,其中最相似的是两者首末两句:

虽然至目前,还没有发现有关平调是否搬演过《汉宫秋》,但据《宁波戏曲志资料》谓平调所演南北曲的古戏'可能是平调衰落期失落了”。[15]因此,平调因演出这些剧目而将〔点绛唇]传入平调的可能不能完全否定。

综上所述,平调与调腔的[点绛唇]体格完全一致,并均与元杂剧《汉宫秋》中的[点绛唇〕体格无异;两者旋律比较相似,由此认为平调[点绛唇]是由调腔传入的平调型曲牌。

平调[点绛唇]由调腔传入固然有其理由,但同时亦不能否认其由昆曲传入的可能。理由如下:

(1)昆曲《琵琶记》、《西厢记》、》连环记》等剧目中含有[点绛唇]

从上文中可知,调腔中含有[点绛唇]的剧目有《北西厢》、《汉宫秋)〉、《妆盒》、《连环记》、《琵琶记》等,而昆曲含有[点绛唇]的剧目非但有上述剧目,而且还有《南西厢)〉、《浣纱》、《幽闺》、《香囊记》、《明珠记》、《蓝桥玉杵记》等。

(2)宁波“甬昆班”在长期合班演出中,确曾搬演过上述含有[点绛唇]的剧目

《中国昆剧大辞典》(第12页)云:“清同治、光绪(1862—1908)年间,甬昆在宁波地区仍属全盛时期”;他们“长年辗转于宁海、象山等城镇农村。……传统的昆腔剧目就有《牡丹亭》、《琵琶》、《钗钏记》《玉簪》、《连环记》、《长生殿》、《千金记》、《寻亲记》、《渔家乐》、《水浒记》、《义侠记》、(西厢记》、《绣襦记》、《一捧雪》、《十五贯》等”[16]。其中含有[点绛唇」的就有(琵琶记》、西厢记》、G连环记》等。

(3)现存平调的传统戏中就有含有[点绛唇]的剧目

如现存平调的传统剧目,短剧和折子戏中的“《汴京》、《洞房》、《三闹》、《辞宴》、《卖桃》、《上寿》、《盘夫》、《惧父》、《抛球》、《偷诗赶船》,其中的《辞宴》、《洞房》、盘夫》、《惧父》就是《琵琶记》中的片段。“[17]该记我说明,平调确曾演出过含有[点绛唇]的《琵琶记》等剧目。

(4)既见平调[点绛唇]旋律与调腔有些相似,或为平调对昆曲[点绛唇1的本土化。

从谱例7、8中,可以明显看出平调[点绛唇]旋律与调腔有些相似,而这种相似的另一个原因,或为平调对昆曲[点绛唇]的旋律本土化所致。

[点绛唇]通过昆曲传入平调,其实是无需讨论的事情。因为即使现在的平调中亦有原始形态的昆曲[点绛唇],故毋庸赘述。主要的问题是当初以昆曲形态传入的[点绛唇]是否有被平调本土化的可能?由此使其旋律发生改变而成为由昆曲传入的平调型的[点绛唇]。所谓“平调型曲牌”,就是指外来的曲牌,在平调本土化的过程中,体格依然如故,旋律却被平调主调替代的曲牌。换言之,所谓,平调型曲牌”,实际上就是对外来曲牌实施平调声腔本土化的产物。而要与[点绛唇]体格一致的外来剧利”在平调来说,唯有昆曲。

平调中既然有由昆曲传入的[点绛唇],其中某些昆曲[点绛唇]的旋律,被平调本土化当然是可能的。为什么由调腔传入的平调型[点绛唇]旋律不与调腔[点绛唇]唱调呈句句性相似?这就说明,它本来就可能不是调腔[点绛唇],而是昆曲[点绛唇]。如果是前者,原本旋律就已经平调化,就不必继续平调化,而两者旋律的相似,也应该呈句句相似式。由此推断,这是由昆曲传入的平调型[点绛唇]。同时,鉴于平调曲牌的传播,具有重复性、多渠道和多形式等特点,因此亦可以认为这是一支既有来自于调腔,亦来自于昆曲的平调[点绛唇]。

(5)昆曲[点绛唇]在平调中的存在是事实

现存平调36个剧本、52支之多的[点绛唇]中,其中就有含[点绛唇]的昆曲套。如《挂玉环》第二十二场即昆曲的[点绛唇〕套,该套由[点绛唇]、[新水令]、[步步高]、[折桂令]、[走板]、[江儿水]、[雁儿落]曲牌组成。可见该套的首牌[点绛唇]原本就是由昆曲传来的北曲曲牌。

(6)既见平调[点绛唇]的体格同昆曲

从所谓“标准”的平调[点绛唇](谱例4)中可见,[点绛唇]在此是既不讲宫调归属,也不见套式的标准,更不谈字句、平仄、押韵等的规范,只有表示字位的“一、二、三、四”等。但究其原貌,应该说与诸宫调[点绛唇]一样,原本应该是仙吕[点绛唇]套的首牌,其体格与昆曲[点绛唇]无异。

由于谱例4没有歌词,笔者根据谱例4的规范,在平调《仁义缘》第二十二场中找到了赵素娥唱[18]的一支[点绛唇]曲辞。下面,即以此曲辞与昆曲,以及首次将[点绛唇]演变为曲牌的诸宫调[点绛唇]的体格作一比较:

平调[点绛唇]与昆曲、诸宫调[点绛唇]体格之比较

①平调[点绛唇]满面含羞(满面含羞),事难刮周,珠泪流。

②昆曲(北)[点绛唇]夜色将阑,晨光欲散.(把)珠帘卷,

③诸宫调[点绛唇]楼阁参差,瑞烟缥缈,香风暖。

①(枉了奴)弱质女流,(今做了逐浪)浮萍随水流。

——《仁义缘)》第二十二场

②移步丹墀,摆列(着)金龙案.——《琵琶记》第十六出“丹陛陈情”

③法堂前殿,数处都行遍.——《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

比较结果显示:三者无异。全曲均为5乐句:四、四、三、四、五。可见平调[点绛唇]的体格,与昆曲乃至最早演为曲牌的诸宫调[点绛唇]都有着不可否认的渊源关系。平调[点绛唇]由昆腔而来似难否认。

[点绛唇]传入平调的途径可能很多,但主要有两条:

1.疑由北杂剧《汉宫秋》《北西厢》等北曲[点绛唇]套传入调腔,而后由调腔传入平调。如前所述,北杂剧《汉宫秋》、《北西厢》等剧目中均有[点绛唇],调腔确曾搬演过这两个剧目,至今,调腔尚存有早期南戏《琵琶记》44折。[20]平调既为调腔之分支,[点绛唇]随着平调搬演调腔上述剧目而引入平调当然是毋庸置疑的事。

2.疑由昆曲《琵琶记》[点绛唇]套传入平调。

这条渠道的逆向线路是这样的:平调[点绛唇]——昆曲《琵琶记·辞朝》——元末传奇《蔡伯喈琵琶记·丹陛陈情》——诸宫调[点绛唇]套。这也就是说,始由高明的元末传奇《蔡伯喈琵琶记·丹陛陈情》袭用诸宫调[点绛唇]套,继由昆曲《琵琶记·辞朝》套搬用传奇《琵琶记·丹陛陈情》[点绛唇]套,[点绛唇]因此传入昆曲。至清同治、光绪(1862—1908)年间,宁波“甬昆班”在与宁海本地班长期合班演出昆曲《琵琶记》时,把[点绛唇]传入平调.如今平调的传统戏中还存有《辞宴》、《洞房》、《盘夫》、《惧父》等《琵琶记》的片段[21],则更加证实,甬昆班”等戏班演出《琵琶记》等含有[点绛唇]的剧目,确实是将[点绛唇]传入平调的主要渠道之一。

追溯[点绛唇]的渊源,虽然可以直指一千五百年前的南北朝,但首先是由于包括[点绛唇]在内的所有曲牌,在平调尚未形成之前,并不属于平调;其次是促进平调声腔形成的“甬昆班”活动期,主要在清同治、光绪(1862-1908)年间;其三是根据本著第二编所述,平调声腔形成于清同治、光绪年间。由此推断,[点绛唇]传入平调的时间,就在1862—1908间的晚清。

注释

[1]《中国古代诗词曲词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499页。

[2]赵义山著《元故曲通论》,巴蜀书店1993年版,第64页。

[3]王昆吾编《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85页。

[4]刘崇德著《元剧乐谱研究与辑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0页。

[5]《词学通论》第170页。

[6]清殷溎深《琵琶记全曲谱》,上海朝记书庄1921年石印版。

[7]万凤殊等编著惊昆曲牌百首》,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版,第573页。

[8]《宁海平调史》第106页。

[9]《宁海优秀传统剧目汇编》第三集第146页。

[10]《宁海优秀传统剧目汇编》第二集第494页。

[11]分别参见《宁海优秀传统剧目汇编》第一集第146页、第二集第444,490页。

[12]《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浙江卷》(上)第68页。

[13]《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浙江卷”上)笫72页。

[14]《宁海平调优秀传统剧目汇编》第三集第93页。

[15]干富伟《宁波戏曲志资料》(三)"宇海平调”。

[16]《中国昆剧大辞典》第12页。

[17]《宁海平调》第39页。

[18](宁海优秀传统剧目汇编》第一集第319页。

[19]详见拙文“宁海平调三支曲牌与诸宫调渊源探微”,《文化艺术研究)2008年第三期。

[20]蔡德锦撰《调腔介绍》:“早期南戏有《琵琶记》、《白兔记》、《荆钗记>、《拜月记》、《金印记》、《连环记》等.《琵琶记》存44折:《金印记》一名《黄金印》,存19。其余诸剧,尚有多寡不一的折子存世。”

[21]《宁海平调》第3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