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杰
(西北大学文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MFA)专业2019届硕士研究生,本剧导演,曾任西北大学小黑剧社社长,现为西北工业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教师)
《青春作伴》终于暂时落下了帷幕,有难过,有不舍,却也松了一口气。从筹备到演出,已经不能用一波三折来形容了,自始至终,压力如影随形,困难、意外接踵而至。大学两年,我导演了三部戏,《青春作伴》是最困难也是最痛苦的一部。这一过程中,我有很多做得不好的地方,也有很多已经尽力但却无能为力的地方,我必须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努力,让戏变得更好!
清楚地记得,拿到《青春作伴》全剧本是2015年4月22日,这个时候学院集体组织的“黑美人”艺术节整体的演员面试已经结束。由于剧本出来得晚,我们剧组只能自己私下找演员了。但此时,学校正在举行运动会,即使发了很多宣传单,也很少有人响应。2015年,全校大大小小的戏一共12部,愿意演戏,能够演戏的演员,基本已经进入各个剧组开始排练了。“黑美人”其他剧组已经相继开工,我们却一个演员还没有找到。
接下来又是周末,真让人心急如焚。正式开始面试演员,已是27日了。连续三天,每晚面试到十点半,哪怕只有一个人来,我们也等到最后,可是仍然不如意,基本都是没有接触过戏剧的同学,而且也不符合角色的要求。如此僵持三天,仍没有合适的演员。5月4日之后,我开始想尽一切办法找演员,包括去各个学院的公共课宣传。正式成立剧组,已经是5月9日,找到男主演是5月14日——而且还是不得已让副导演郑成龙挑起了男主演的重任。至此,《青春作伴》演员终于找齐!我后来一直反思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问题——太苛求、效率低……但是,戏要出彩,演员是无法凑合的。
排练期间,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女主演因故突然回家,令我措手不及。2014年,我导演小黑剧社年度大戏的时候,男女主演都备A、B角,但这一次,找到一个合适的演员已经不易,实在找不到其他的备选演员了。当时,非常想按照原计划进行,按时参赛演出,但找到的学姐也无法立即跟戏。后来我又找了很多人,无奈都不合适,排练一停就是一个星期,只能苦等女主演回来。
难度最大的,还是这部戏本身。由于一直以来接触和关注的都是先锋戏剧,第一次接手这种现实题材的戏剧,而且还是身边最本真的生活,让我倍感艰难,压力“山大”!我一直在反思,为什么最真实最贴近自己生活的东西,我们却演绎不好,表达不好。可能,突破现实不难,最难的是还原现实吧!但不管怎么难,我们始终在反思,在努力,在进步!(www.xing528.com)
这个剧本,从拿到到演出,大的改动,我和高老师加起来一共改了五稿。小的改动,不计其数。包括演出前一天,细微之处还有一些改动。我经常会连续三四天通宵改剧本,翻来覆去和高老师沟通交流,高老师也在不断修改、完善。因为剧本的诸多改动,排练一遍遍推翻重来,经常是周末两天连轴转,白天加晚上,感谢每一个演员的辛苦和努力,等剧本大致改好已经是5月28日,很多都要从头再来。所以我们最后几个周末基本一天排练13个小时,白天加晚上,演员轮流来,轮流排练,主演却一直都在,很辛苦。
《青春作伴》最后的演出,大大小小一共失误五处,灯光一次,音乐一次,换场弄出声音两次,演员忘词一次。演出也暴露了很多问题,也让我明白了后期努力的方向,应该避免的问题。
但最大的问题,不在于这些小的失误,而是整部戏的情绪欠缺严重。第一幕的对峙与紧张的节奏没有做足,悬念也不够,第四幕的感情不充沛,气氛渲染的不够;艾瑶、赵枪枪和秦璞之间的情感变化不明显,反差欠缺;还有最后的诗朗诵,气势、情感、节奏没有把握好。整体来看,整部戏的情绪氛围不充分,这是下一步需要努力改善的地方。
关于表演,我想说,把细节做足,把技巧性的东西放下,不要再去给演员强行划分节奏,让他们去贴近现实,体会其中的感情,把最真实的情绪表现出来。这些,是此次导演的最大心得。另外,灯光与配乐方面,设计不够好。尤其是诗朗诵的配乐,一直没找到特别合适的。我曾经尝试剪辑糅合,但效果并不理想,情绪和气势远远不够。作为综合艺术,戏剧需要我们认真学习、研究的东西太多了,而作为艺术总负责的导演,我需要学习、提升的地方也太大了!
《青春作伴》讲述了老师同学互相陪伴走过青春的故事,我们演这部戏,正是同样的过程!感谢学院和老师们对我们的帮助与支持,指导与陪伴;感谢演员们对我的理解与支持,帮助与扶持;尤其感谢高老师的帮助与指导,陪伴与鼓励!
《青春作伴》,让我们一路相伴,携手并肩,把青春的美妙的歌儿永远唱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