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北大学校园戏剧与思政教育融合实践案例集

西北大学校园戏剧与思政教育融合实践案例集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一次校园戏剧实践,《秋风秋雨愁煞人》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将民族英雄秋瑾从冰冷的历史和文字叙述中“解救”出来,赋予其血与肉、情感与灵魂,使她活灵活现地站在观众面前,用行动去讲述真实的历史故事。留日归国的秋瑾完成了对自我身份的重构,将满腔热情倾注到拯救长期受男权压迫的女性身上。王金发、吕碧城、阿淦、符生、符灵与秋瑾组成的革命团队同属一方。

西北大学校园戏剧与思政教育融合实践案例集

作为一次校园戏剧实践,《秋风秋雨愁煞人》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将民族英雄秋瑾从冰冷的历史和文字叙述中“解救”出来,赋予其血与肉、情感与灵魂,使她活灵活现地站在观众面前,用行动去讲述真实的历史故事。

一、女英雄秋瑾的人性化塑造

很多人听到秋瑾两字,脑海中便会不知不觉就勾勒出一个身穿男装,手持匕首,举手投足间勇猛果敢的战斗英雄和“超人”的形象,习惯于她在特殊的历史年代开办学堂、创办女报、领导革命、英勇就义等经历的传奇色彩,并极力赞颂她为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文明进步作出无与伦比的贡献。虽然这是考虑体制和市场特定要求的情理之中的选择,但却使得长期以来秋瑾的人性本能与女性化特征在很大程度上被遮蔽了。我们此次的创作实践努,力尝试打磨一出能够打动人心、与心灵对话的戏剧,试图将其与一般活动的历史说教有所区别。为此,我们坚持从还原历史真实的角度出发,让台下观众真切地感受到人物在舞台上每一次做选择与决定时那跃动的心跳,感受他们每一次面临困难与危机时急促的呼吸,进而找到自己与历史人物的共鸣。

我们塑造秋瑾是从塑造一个人开始的——一个生活在清末的有着特殊出身环境、教育背景、个体生命历程的女人。我们把审视一个普通人的心灵作为创作的出发点,从而戏剧性地凸显人性挣扎与慷慨选择赴死等心理过程中的悲壮色彩,努力给予秋瑾与现代人对话的机会,从而构成在舞台上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观众坐在台下,观看眼前发生的一切,不会因为历史久远而产生排斥的心理。同样,我们也尝试展现一个柔弱单薄的女人如何成长蜕变成一个临危不乱、大义凛然的民族英雄的过程,希望观众能够从这个过程中有所感有所思,进而促使爱国主义精神潜移默化地印在年轻的学生观众的脑海中,形成深刻的感性记忆。创作中,我们着重撷取并放大秋瑾革命生涯中最能展现她思想情感挣扎的片段——最像一个普通的人,一个诞生在传统的年代里但言行举止又有别于传统的女人的行动加以细节刻画。留日归国的秋瑾完成了对自我身份的重构,将满腔热情倾注到拯救长期受男权压迫的女性身上。然而长期低迷颓废、僵滞不前的革命局面,逐渐使其感受到以独立的女性个体去面对公共话语挑战的必要性,即使作为女人,也必须有人流血牺牲,才能赢得女界的自由乃至全中国人民的自由。我们借助三幕的戏剧结构,通过设置愈来愈强的外在干扰与阻力,以此来撞击秋瑾的心灵,迫使她关于拯救自我、女性同胞、国家的希望全部破灭,进而刺激秋瑾心中抱定杀身成仁的决心。为证明秋瑾一切的决定都是深思熟虑后的理性判断,我们为她设置下最后一层“考验”——账房阿淦携家信再次前来劝说其归家,迫使其面临命运的选择题,要么保全自我一走了之,要么牺牲自己保全他人。就在阿淦逐渐触动秋瑾内心后,秋瑾焦虑之中意外掉落了已遇难的茯生留给自己的护身符——这是茯生母亲虔诚求给女儿的护身符,又被已遇难的茯生在出发赴险前转赠给赤诚仰慕的秋瑾会办。学生遗物的猛然出现,使秋瑾忧国忧民的愤怒、革命救国的信念喷薄着冲破了真实的母性、对生命本能的渴望等复杂煎熬的交织冲突。爆发于秋瑾心底的强烈革命激情,促使她超越了普通母亲、普通人的选择。此时,秋瑾英勇而震撼地选择以最决绝的牺牲来唤醒大众、扭转起义失败后低迷的革命形势、献身自己坚守的革命使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竞雄”,使我们的英雄真实可感、亲切扎实、令人信服。年轻的学生观众会加深对秋瑾的理解,并对秋瑾决然献身革命、从容就义,完成自我价值与革命价值统一的过程更为感同身受。

二、借助人物群像强化叙事节奏(www.xing528.com)

我们试图让人物关系呈现一种“错落有致、以面衬点”的样态出现在舞台上,犹如朗月当空,四周繁星闪烁,交相辉映,在夜色最黑暗沉寂时迸发出光亮并走向黎明。

王金发、吕碧城、阿淦、符生、符灵与秋瑾组成的革命团队同属一方。学校审核指导意见强调须有前台登场的顽固黑暗对抗面,为此我们设置了以鳌峰为代表的统治阶级,作为大通学堂革命团队的对立方。于是故事从这两方势力的对抗中展开。秋瑾竭尽全力实现革命理想,但却遭遇其对立方一步步施加的阻碍,使其领导的革命团队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众人拼死抗争,翘首以盼黎明的到来。第一幕整个剧情推进的过程中,吕碧城、阿淦、王金发分别以挚友、亲人、伙伴的身份出现,大通学堂的学生们也参与到情节建构之中。我们尝试利用这些人物依次出场引入的幕后情节进展起到延宕的作用,调节出逐渐加速、自然饱满的叙事节奏,并借助他们与秋瑾间的人物关系进而补充秋瑾性格的多个侧面,促使这一英雄形象饱满圆润地站在观众面前,以普通人能认同的过程展现秋瑾在戏剧冲突中的内在升华。从第一幕到第二幕,事件越来越复杂,矛盾越来越大,对立的两方势力之间的较量逐渐由暗场转到明场,我们将秋瑾一切的选择与行动的落脚点建立在一个与其对立的人物鳌峰身上,使全剧核心矛盾落脚到秋瑾和鳌峰之间的人物关系上。通过设置鳌峰从暗场走到明场,使得秋瑾这一人物复杂的心理变化和内部思想情感的波澜起伏在与鳌峰正面对抗的具体行动中得以外化,并直观地展现给观众。这样一来,“反面人物”鳌峰仿佛成为观众观察“正面人物”秋瑾的一面“显微镜”,一点点感悟到秋瑾在普通女子的外表下所蕴藏的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英雄气质,观众自身与舞台人物心灵的共鸣也得以一点点累积。

在塑造鳌峰这一人物形象时,我们格外注意将其与传统作品中脸谱化的“大反派”有所区别。他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官场之人,圆滑世故,懂得利用每个人的弱点进而借力使力。秋瑾被捕后,舞台上不展示衙门如何对其进行严刑拷打,而侧重展示鳌峰如何与秋瑾、吕碧城、符灵三个女人周旋盘问的过程。这是我们受到焦菊隐先生对历史题材剧目所采用的戏曲舞台技法的启发后尝试的处理方式。通过人物与人物之间真实自然的交谈,充分利用旁枝细节突出主干,为整部戏制作了一个厚实的“熊腰”[1],促使人物彼此间行动的碰撞乃至融合可视化,使整体情节在延宕与虚化的基础上,为原本紧张激烈的戏剧进程调和进更多的抒情意义和表意功能。

当秋瑾即将被处死那一场戏,我们安排了学生抗议的群像场面:扮演学生的演员们纱布蒙眼,手提白色灯笼从舞台两侧边喊着“苍天无眼,明灯指路”边冲向舞台中央的刑场,行刑的动作被意外阻断,结局前情节再一次延宕,制造紧张的剧场空气,将秋瑾之死的场面渲染到极致。结尾处,两束追光下,秋瑾高呼誓言、鳌峰读秋瑾家信,两人声音逐渐重叠。看似相互交流,但所说内容却不同,借此尝试形成一种彼此既相互对抗又相互感染的仪式化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