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的治道以势为基础,以法为标准,而以术为方法。“术”(又称“术数”)的理论,是法家关于君主统御、控制群臣的方法的理论。术与法不同,“凡术也者,主之所执也;法也者,官之所师也”[94]“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95]就是说,法由官府执掌君臣共守,术由君主独操;法的对象是全体臣民,术的对象是官吏臣属;法要公开,术应暗藏。术既然是君主御臣的方法,一般说来,并不是价值问题,然而在法家关于这些方法的理论中,却体现着价值观的含义,因而从中也能剖析出法家的某些价值观念。
术作为统御群臣的方法,包括对臣属的选任、监督、考核、赏罚等多项内容,而采取的方法则有积极和消极两类。积极的方法,指用合理正当的途径进行监察、考核,消极的方法指用阴谋诡计、耍弄权术的手段进行控制监督。消极的方法完全是一种“恶”,是剥削阶级本性的表现,谈不到什么价值,然而积极的方法中却包含着一些价值成分。这些价值因素可以从法家对“术”的本质和作用的论述中看出。韩非说:“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96]又说:“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也。”[97]“实”“能”“无不为”就是法家的术所追求的价值。
“实”,指官吏的真实活动和实际政绩,即实情和实绩。法家从人性自私利己论出发,认为君臣间的关系是利害关系,必然发生利益冲突,因此臣对君不可能忠诚,总要弄虚作假进行欺骗,将自己的利己打算隐瞒起来。这样,君要掌握真实情况就十分困难,而不了解实情又不利于统治,甚至权力都会受到威胁,这就必须“责实”。“责实”的方法就是“循名而责实”,也称为“审合形名”“形名参同”。“名”,指官职名称,“形”,指这一官职所规定应该完成的任务。如果某一官吏按照官职名称的要求,完成了该职所规定的任务,既不少做而失职,也不多做而越分,就是“形名合”,就受赏;反之如果他失职或越职,就是“形名不合”,就受罚。“形名合”即“名实合”,这说明了臣属尽职尽责、实实在在地完成了规定的任务。法家认为这种“循名责实”“审合形名”之术,是去除诈伪奸邪,掌握真实情况,监督官吏尽职的好办法,“人主诚明于圣人之术,而不苟于世俗之言,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是以左右近习之臣,知伪诈而不可以得安也……百官之吏亦知为奸利之不可以得安也……安危之道若此其明也,左右安能以虚言惑主,而百官安敢以贪渔下?是以臣得陈其忠而不弊,下得守其职而不怨,此管仲之所以治齐,而商君之所以强秦也。”[98]可见,术所追求的一个重要价值就是“实”。
“能”,指官吏的才能和成绩。法家指出,在君主周围,经常有臣属们献计献策、显示才能,但哪些话是有用的,哪些是无用的;哪些言是可信的,哪些是不可信的;谁是真正有才能的,谁是没有才能的。对这些问题,在一般情况下,很难确定,弄得不好就容易让一些别有用心的奸邪之臣或言过其实的无能之辈钻空子。因此就必须“课群臣之能”,即对臣属的才能进行考核检验。考核的办法是什么呢?韩非提出用“以言授事”“以事责功”的方法。他说:“人主将欲禁奸,则审合刑(形)名者,言与事也。为人臣者陈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故群臣其言大而功小者则罚;非罚小功也,罚功不当名也。群臣其言小而功大者亦罚;非不说(悦)于大功也,以为不当名也,害甚于有大功,故罚。”[99]就是说,根据臣的言论授他一个官职并让其独立办事,去完成规定的任务(“以其言授之事”),同时按照任务的要求考核他的成绩(“专以其事责其功”)。如果功、事、言三者相当,就赏,三者不相当,就罚。功小于言、功大于言都是不相当,都是罚的对象。用此术就可以判断人臣的真实才能了,也可以使有才能的人敢于说话。这说明,“课能”也是术的重要价值所在。
“无不为”,就是有为,而且大有作为。“无为而无不为”本是老子的命题,法家将其继承改造作为一种驭臣之术。法家认为,治理天下,要处理千头万绪的政务,要耗费无穷的智慧、才能、精力,要建立显赫的丰功伟绩,而这些靠君主一个人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况且君主的任务并不是处理具体政务。那么,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法家提出了无为之术。它的基本原则是君道无为,臣道有为,只有君“无为”才能尽臣之能而取得“无不为”的效果。慎到说:“人君自任而躬事,则臣不事事,是君臣易位也,谓之倒逆。”[100]因此,他主张:“君臣之道,臣事事而君无事,君逸乐而臣任劳。臣尽智力以善其事而君无与焉,仰成而已,故事无不治。治之正道然也。”[101]申不害说:“有道者不为五官之事,而为治主。君知其道也,官人知其事也。”[102]韩非说得更为具体:“夫物者有所宜,材者有所使,各处其宜,故上无为。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上乃无事。”[103]又说:“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穷于智;贤者勑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穷于能;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故君不穷于名。是故不贤而为贤者师,不智而为智者正。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此之谓贤主之经也。”[104]由此可见,无为之术的实质在于求“有为”,求“无不为”。慎到说的“事无不治”,申不害说的“五官之事”,韩非说的“智”“能”“成功”都是“有为”的内容,也即是无为之术的价值目标。在先秦哲学中,儒家讲“无为”,道家也讲“无为”,儒家的“无为”是指“德治”价值,道家的“无为”是指“自然”价值,而法家的无为之术则与此二者不同,它追求的是大有作为的“事功”价值。
总之,“实”“能”“无不为”(有为)乃是法家驭臣之术中所包含的价值要素。尽管法家的驭臣之术具体说来还有许多方式,但其主要价值取向不外于此。这里我们不必讨论法家“术”论中是否有可资政治领导、行政管理的借鉴之处,而仅就价值论角度来看,它其中的确有今天也值得重视的积极因素。当然,所有这些,在法家的价值观中都是为君权至上的整体价值观服务的,也是这一价值观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以上,我们论述了法家“君”“势”“法”“术”四大理论中的价值取向问题。这四个部分相互联结、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其中君主是本位,权势是基础,法制是规范,术数是方法,君权是法术的前提,法术是君权的工具。法家认为君、势、法、术构成的价值系统,是高于道德、智慧、知识等价值的,从他们的“恃势不恃信”“贵法不贵义”“务法不务德”“一法不求智”“恃术不恃信”等价值判断中可以明显看出其价值取向的实际目标和对非君权价值的排斥。他们所谓的“义”“德”“信”“智”“文学”等都是儒、墨竭力崇尚的价值因素。法家旗帜鲜明地表示了他们与儒、墨的价值分野,这充分说明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法家的价值观是有特色的,这种特色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法家代表了新兴社会阶级的利益,价值取向的不同正是不同利益的集中表现。
(本文原刊于《法律科学》2013年第4期,有修改。)
【注释】
[1]王先慎:《韩非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97页。
[2]蒋礼鸿:《商君书锥指》,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1页。
[3]王先慎:《韩非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92页。
[4]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582页。
[5]王先慎:《韩非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46页。
[6]王先慎:《韩非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6页。
[7]王先慎:《韩非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46页。
[8]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568页。
[9]慎到:《慎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10]蒋礼鸿:《商君书锥指》,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4页。
[11]王先慎:《韩非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96页。
[12]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2页。
[13]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759页。
[14]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583页。
[15]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9页。
[16]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27页。
[17]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973页。
[18]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03页。
[19]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71页。
[20]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05页。
[21]王先慎:《韩非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431页。
[22]王先慎:《韩非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88页。
[23]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05页。
[24]王先慎:《韩非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4页。
[25]王先慎:《韩非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17页。
[26]王先慎:《韩非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4页。
[27]王先慎:《韩非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24页。
[28]王先慎:《韩非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25页。
[29]王先慎:《韩非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470页。
[30]慎到:《慎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8页。
[31]王先慎:《韩非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470页。
[32]蒋礼鸿:《商君书锥指》,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2页。
[33]蒋礼鸿:《商君书锥指》,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9页。
[34]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998页。
[35]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759页。
[36]王先慎:《韩非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97页。
[37]王先慎:《韩非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80页。
[38]蒋礼鸿:《商君书锥指》,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4页。
[39]王先慎:《韩非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30页。
[40]王先慎:《韩非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1页。
[41]王先慎:《韩非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452页。
[42]王先慎:《韩非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26页。
[43]王先慎:《韩非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2页。
[44]王先慎:《韩非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440页。
[45]王先慎:《韩非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81页。
[46]王先慎:《韩非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28页。
[47]王先慎:《韩非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28页。
[48]王先慎:《韩非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01页。(www.xing528.com)
[49]王先慎:《韩非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37页。
[50]王先慎:《韩非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28页。
[51]王先慎:《韩非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89页。
[52]王先慎:《韩非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423页。
[53]王先慎:《韩非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28页。
[54]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23—124页。
[55]王先慎:《韩非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43页。
[56]王先慎:《韩非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471页。
[57]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998—999页。
[58]王先慎:《韩非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8页。
[59]王先慎:《韩非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95页。
[60]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906页。
[61]慎到:《慎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7页。
[62]王先慎:《韩非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441页。
[63]王先慎:《韩非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10页。
[64]王先慎:《韩非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451页。
[65]王先慎:《韩非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02页。
[66]王先慎:《韩非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47页。
[67]蒋礼鸿:《商君书锥指》,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页。
[68]慎到:《慎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3页。
[69]慎到:《慎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70]慎到:《慎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页。
[71]蒋礼鸿:《商君书锥指》,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5—146页。
[72]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560页。
[73]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955页。
[74]王先慎:《韩非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28页。
[75]王先慎:《韩非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82页。
[76]王先慎:《韩非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433页。
[77]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02页。
[78]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465页。
[79]蒋礼鸿:《商君书锥指》,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46页。
[80]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47页。
[81]陈澔:《礼记集说》,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295页。
[82]陈澔:《礼记集说》,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2页。
[83]朱熹:《四书集注》,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139页。
[84]朱熹:《四书集注》,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56页。
[85]朱熹:《四书集注》,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172页。
[86]朱熹:《四书集注》,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55页。
[87]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902页。
[88]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79页。
[89]陈澔:《礼记集说》,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18页。
[90]蒋礼鸿:《商君书锥指》,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96页。
[91]蒋礼鸿:《商君书锥指》,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0页。
[92]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906页。
[93]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56页。
[94]王先慎:《韩非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400页。
[95]王先慎:《韩非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80页。
[96]王先慎:《韩非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97页。
[97]王先慎:《韩非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31页。
[98]王先慎:《韩非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99—100页。
[99]王先慎:《韩非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40—41页。
[100]慎到:《慎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页。
[101]慎到:《慎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页。
[102]魏征等撰:《群书治要》,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630页。
[103]王先慎:《韩非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44页。
[104]王先慎:《韩非子集释》,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