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的“导学单”是教师依据学情为达成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学习载体,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师要用好“导学单”,发挥它的导学功能,引领学生沿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反馈”的学习轨迹主动参与、抱团合作。在“任务链”驱动下,达成对文本的理解,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1.“知识→能力”,分层推进,实现目标与过程的统一
在设计“导学单”时,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文,确定阶段性的学习目标,精选语用点,安排渐进式的合作任务。在合作过程中,教师要主动参与,关注学生的学习进程,根据学情及时做出指导和调整,使教学目标能够真正落实。
(1)借助图表,梳理文脉,形成概括提炼能力
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形成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阅读能力。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采用填写图表的方式帮助学生抓关键词,梳理课文内容。
在“导学单”的指引下,学生默读并完成示意图,组内交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最后投影展示,集体反馈。学生在不断修正完善的过程中,提升了搜集提取信息及抓住要点进行概括的能力。
叙事性文章的情节一波三折,适合进行复述能力的培养。设计“导学单”时,教师可以考虑让学生抓关键词、填表格、做思维导图,引导学生从说清楚到说具体、说生动。这样的任务设置既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词句,还能促进学生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吴哲杰老师在教学《诺贝尔》一课时,以完成“鱼骨图”为抓手,引导学生带着任务多次回文阅读:①浏览课文,圈画关键词,了解诺贝尔发明炸药经历了哪几个阶段;②再次回文圈关键词,完成“导学单”,体会诺贝尔为之付出的代价;③借助“鱼骨图”简要复述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过程;④聚焦细节体会人物心情,借创造性复述再现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精神。在学会复述这个“任务链”的驱动下,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思维导图,并使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苏教版五上《诺贝尔》导学单
(3)创设情境,评价解释,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整体感知、获取信息、形成解释、做出评价、实际运用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五种阅读核心能力,也是阅读教学的着力点。《鲸》一课中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形象地介绍了鲸呼吸时水柱的样子,这是学生在教材中第一次遇到“打比方”。笔者创设任务情境,采用多种方法,如:“比一比”“画一画”“辨一辨”,让学生对“打比方”有直观的感性认识。
学生通过“比一比”“画一画”“辨一辨”,轻松地掌握了课文所承载的科学知识,饶有趣味地体会了说明方法的作用,在完成“导学单”的过程中提高了阅读能力。
2.“内容→方法”,有效整合,实现形式与思维的创新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常常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设计随堂“导学单”时,如果能够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引入非语文学科的一些知识与方法,在形式上进行创新,既能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欲望,又能让学生对文本有深刻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能力和聚合能力。在数字化的背景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已经高度整合。
(1)链接数学知识,让文本有立体感(www.xing528.com)
《詹天佑》一课中,“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最能体现詹天佑的“杰出”,这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很多学生难以将文字转化为立体的画面,教师可以让学生当当工程师,运用数学知识画画隧道设计图。
借助直观形象的示意图,学生很快就计算出居庸关隧道总用时为原计划的1/2,而八达岭隧道除去向下打直井的时间,总用时仅为原计划的1/4。数学知识的引入给学生带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让平面的文字变得立体起来,教学重难点迎刃而解。
人教版六上《詹天佑》居庸关、八达岭隧道开凿示意图
(2)植入科学试验,让文本有现实感
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时,笔者将语文与科学进行有机整合,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富有探究趣味的“试验报告单”。
学生先默读课文第四至六自然段,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然后组员共同完成“试验报告单”。待各组完成后,投影展示两个小组的报告单,进行对比反馈。引导学生发现三次实验的准备工作相同,随机教给学生填表时常用的“简便方法”——“同上”;而具体做法不同,故三个动词不相同,“眼睛、耳朵、嘴”分别对应“蒙、塞、封”,从中体会到说明文用词的准确。
(3)结合美术技法,让文本有画面感
古典诗词大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给诗配画,把诗的语言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教学《望洞庭》《忆江南》时,笔者让学生用手中的画笔在“导学单”上再现“洞庭月夜图”和“江南春景图”。
通过诗配画,学生将黑白的文字还原成了富有色彩的画面,在组内交流赏评环节中,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体会了美好的意境,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得到激发,真可谓一举多得。
3.“语言→表达”,读写结合,实现语用与情感的共振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在设计“导学单”时,我们要善于挖掘教材的语用点,找准读写结合的切入点,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以潘佳艳老师执教《爱如茉莉》为例。
任务一:于对比中体悟写法
潘佳艳老师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在自主学习、同桌共学和小组研学中设置“任务链”大板块以推进教学,实现了从理解课文内容到关注语言表达的提升。学生在对比阅读中体会到动作、语言、神态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同时体会到父母之间如茉莉一般朴素、真挚、平凡的爱,以及景色描写在渲染真爱中的独特作用。
任务二:于创编中抒写真情
最后,潘佳艳老师安排了一次练笔,让学生在“导学单”中创编小诗:撷取父母的爱的细节,让茉莉的清香、纯洁、平凡、质朴为爱注释。在师生、生生地互动吟诵中,实现语用与情感的同频共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