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文字被创造、有了教育活动以来,古今中外的学者便对阅读教学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一、我国阅读教学研究理论
早在古代时期我国便对阅读教学的研究形成了一定的系统,古代学者对阅读教学的论述也是十分精辟的。例如,孔子的学、思、行,宋朝朱熹的读书有疑理论,清朝姚鼐的阅读三阶段理论。本书旨在对现代学者对语文阅读教学的理论研究进行探讨。
我国现代的语文阅读研究,当数叶圣陶、朱自清等人的研究最为透彻,他们在《文心》《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等著作中提出了精辟的见解。然而,他们在谈到阅读的学习过程时达成了较为一致的见解:阅读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认读、理解、鉴赏、批评。
李国栋研究了(如文本主义、接受美学、建构主义、对话理论)近年来深刻影响语文教学的理论思潮,将阅读理论的发展划分为“阅读的三次革命”。第一次革命是接受主义取代了文本主义,第二次革命是对话理论对接受主义的改造,第三次革命是建构主义的兴起。接受主义认为,文本是作者、作品、读者、社会等因素共同形成的结果,其意义只能在对话中得以实现,意义的结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话的参与过程。而建构主义又前进了一大步,认为文本的价值只存在于阅读中,是在阅读中不断构建的,它并不明晰和确定。
郝毅、王忠对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剖析。他们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角度出发,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他们要在主动改造和重组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构建新信息的意义,这种构建不可能由他人来代替。因此,在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权威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
存少辉从“朱子读书法”中获得了现代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借鉴。他从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能力、学生阅读的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合理地安排阅读训练,帮助学生扎扎实实地发展阅读能力;通过重视阅读教学的根本——读,结合读书法熟读精思的原则,体会古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丰富内涵;借鉴朱子虚心涵泳的主张,在阅读中加强对话和交流,指向学生的个性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反复咀嚼品味、领悟思考、虚心涵泳,最终达到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道德修养的目标。
赵年秀以叶圣陶阅读课程理论为视点,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参照,认为新课程标准的编写是以文学经典为前提的。他学习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培养解读和欣赏的能力,学习并运用阅读策略与方法加强阅读实践活动,继承并发展了叶圣陶的阅读课程理论;而在阅读课本选文标准、阅读课本选文种类、文言文阅读要求、情感态度培养方面,他对叶圣陶阅读课程思想进行了不合理的舍弃。
在分析了国内情况的同时,王爱娣谈到了美国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一些情况,特别是对学生应掌握的阅读方法进行了分析。美国阅读教学强调教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技巧和策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阅读方法,学会阅读,提高阅读水平。从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过程的监控,到阅读理解和表达的方式等,教师需要做出细致具体的指导和要求。
张金保对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阅读规律做了研究。他认为在开展阅读教学的时候,一定要遵循先个体阅读后群体阅读、先整体感知后分析研读再整合评读、文体决定阅读形式的规律。
张磊磊对前见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索,认为教师应具备一种警醒意识,帮助学生不断修正、去除错误的前见,扩大、增加合法的前见。只有真前见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不带有严重的偏狭。还有许多教师对原理进行了研究分析,如亓成功对阅读教学的起点进行了思考,孙建平对有效阅读展开了分析。
许多专家、教师对个性化阅读的相关问题和策略展开了研究。陈艺苑、张贤英认为,在语文个性化阅读中要注重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可通过导读、问题、对话、合作学习等策略对教材进行颠覆与重建,改进教师教法,增加反思和历练教学,最终在阅读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个体化能力。
武永明认为,由于人们片面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多元解读,语文阅读教学出现了一些隐忧和误区:对文本及其作者表现出极不尊重的态度,甚至表现出强烈的反叛意识和逆反心理;对一些文学经典的阅读指导,脱离了作者及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只就文本本身进行了所谓的个性化解读,使这些文学经典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大打折扣;对文本的意义进行了漫无边际的任意衍生,导致阅读训练价值的失落;课堂上缺乏真正意义的对话,语文教师丧失了主导作用;无视不同性质的文本,一味强调个性化解读,导致个性化阅读在文本范畴上的泛化。
王传霖认为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本,在阅读过程中,要尊重阅读者的主体地位,激发强烈的自我需要意识,还学生以自我感悟的机会,重视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他把文本定位为一种辅助的工具,以此来激起学生的主体地位。屈伟忠、王兆平还补充了原文意识。他们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文本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只有重视阅读教学的原文意识,才能使教师对文本进行全面、深入的钻研,从而在高于学生认识的前提下,对学生的学习有正确的指导;应重视节选作品的全文意识、突出删节文章的足本意识、增强翻译作品的多版本对照意识,引领学生亲近文本、了解文本、拓展文本,从近距离到零距离再到远距离,真正使用好文本。
有很多教师对主问题进行了研究。余映潮、陈晓文、任明新等人对怎样设立主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们认为,主问题设计有利于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有利于单篇课文的整体阅读,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要从文章结构脉络、主题思想、语言特色、全文亮点、开拓学生思维等角度去思考,紧扣教学重点,为突破教学难点,依据学生的学情从课文的标题、关键词或关键句、事件的发展变化和人、事、理之间的关系等角度入手设计主问题。
李志清认为,应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在课内阅读时结合导入时的学生活动设计,初步感知阶段的活动设计,品味重点、精彩语段的活动设计,总结巩固阶段的活动设计步骤,使学生阅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主阅读。秦昌利、周永红则通过词语、问题、题目、活动、情感等线索,牵动全文,贯穿整个课堂活动的设计。韩克勤更是重视阅读教学中的互动,使课堂更加生动、活跃。(www.xing528.com)
余贻贻、张正君认为,语言品位是一种必要的技能,是阅读教学的主题,必须遵循规律、立足文本、抓住原型操作,结合分析性、赏析性语言的特点论析,品味文本。周秀芳、廖贤枢、王永红等人则通过具体语言品味方法进行讲析,如朗读、比较、语境体悟、生活体验、空白填补,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最终达到阅读教学的最佳效果。
孔爱玲将国外读书会的形式引入大众的视野,让大家见到了一种非常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沈坚引导学生进行沉浸式课堂阅读,通过氛围营造增强阅读教学学习;汪卫兵讲述了文言文信息化阅读教学的优势;桂谦通过批注的方法引发阅读教学的新思考;高兴春从发散性思维的方法入手,潜心探索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思路。
除此之外,还有教师通过课堂分析获得感悟。例如,余映潮开辟的连载论述《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从“巧妙导入,自然得体”,到“生动讲析,精美细腻”,再到“适时打住,过渡小结”,已经连载了30多篇。
这一系列灵活、有趣的研究,通过真实展现,丰富了人们对阅读教学的直观认识,并通过探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李英杰对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原因及对策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认为阅读教学的培养目标不清是重要原因之一。引发的问题包括过分关注内容的理解、忽视对作品形式的学习、对学生的阅读指导缺少年段特点、对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到位等。因此,应从全面关注学生的核心阅读能力,注意不同年龄段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发展的不同特点,了解学生实际,确定阅读教学目标,增强教学环节的目的性,发挥评价语在学生能力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等方面改进。
苗歌、褚新中则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开展提出了反思。他们认为,目前阅读教学带有着强烈的功利主义情绪,习题出现烦琐、不严密的问题,而且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陷入了以下“怪圈”: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忽视教师的主导;注重探究活动的表面形式,忽视阅读教学的本质;盲目拓展,弱化了文本阅读;拔高人文性,忽视阅读认知的基础构建。
刘帅注意到了阅读“公式化”现象,他认为新课程改革以来,感悟早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词语,有感触才会有所领悟,离开感,真正的悟也就无从谈起。但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学生在阅读中,常常摒弃了最起码的感性体验,陷入了“比喻=形象”“拟人=生动”的“公式”中。
何建英对阅读教学的教学模式到底是“读”还是“说”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说”不应该是阅读课中的主导训练,而应重温张庆多年前提出的经纬论,即“以读书训练为经线,以字、词、句、篇、听、说、写等训练为纬线”,牢固确立“读”在阅读课中的中心位置,明确“说”在阅读课中的地位和作用,使“说”为“读”服务,做到以“说”导“读”,以“说”激“读”,以“说”评“读”,以“说”促“读”,使阅读教学回归本真,发挥出综合、高效的育人效果。
二、现代语文教师的教学理论
(一)教育价值观
教育的根本价值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完善学生的人格,阅读教学亦然。现代语文阅读教学观强调,要将为社会服务与提高全民素质二者结合起来,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语文是初中教育阶段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便是阅读。传播知识,教授学习方法,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等,都是阅读教育的重要功能。因此,教师在展开阅读活动的时候,要注意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素质。
(二)学生主体观
主体性素质的培养受到了现代教育学家的广泛关注。然而,因为我国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仅将学生当成是教育的客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很高,学生必须有良好的品格及较强的适应能力才能够在未来进入社会之后立于不败之地。面对学生主体性的客观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由此可见,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十分重要。在实际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确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力。教师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让学生自由发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现代人才观
应试教育将学生的考试分数当成是评价的唯一标准,认为只有考上大学的学生才是真正的人才。这种人才观念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阅读教育的健康发展。现代的人才观并不是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选拔依据的,而是十分关注学生在求知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等。只要有社会责任感,认真努力,踏实肯干,就势必会成为社会真正所需的人才。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