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概述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概述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因此,对阅读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与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要想深入研究阅读的教学方法可以从阅读方法、阅读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讨论。应该将语感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朗读是培养语感最有效的途径,是主要的语感实践。朗读直接影响着语感,朗读的越多,学生的语感就会越强烈。朗读能够帮助学生将书面语言过渡到口头语言,以此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感。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概述

我国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改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等阅读教学现状,主张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阅读教学之中,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勤于动手动脑,以此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1]因此,对阅读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与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要想深入研究阅读的教学方法可以从阅读方法、阅读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阅读方法

(一)朗读法

1.朗读的含义。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变得有声,将无形的文字通过有声的语言表达出来的阅读活动。“朗”是指声音洪亮;“读”是指念书。朗读是阅读的基本功,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第一步。《学记》[2]中提出:“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史记》记载:“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卢春红在《浅谈朗读的语言运动特殊性》中这样解释:“朗读是在视觉器官感知文字材料的基础上,由言语器官发出声来,再由听觉器官把信息传到大脑进而达到理解的阅读方法。”[3]朱自清也对朗读做出了专门的研究与分析,他于1942年发表了《论朗读》,于1946年发表了《朗读教学》《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论诵读》。这些都是关于语文教学要以朗读为出发点的著作。朱自清关于朗读的概念指出:“朗读人多称为朗诵,从前有‘高声朗读’的成语,现在有‘朗诵诗’的通名。但‘诵’本是背诵文辞的意思,和‘抽绎意蕴’的‘读’不一样,虽然这两个词也可通用。高声朗诵正是背诵或准备背诵而言,倒是名副其实。白话诗文的朗诵,特别注重意蕴方面,而腔调也和背诵不同。这该称为朗读合适些。再从语文教学方面看,有默读,是和朗读相对的词;又有精读、泛读,都着眼在意义或意蕴。”

王尚文指出:“学生的语言能力究竟是怎么获得和提高的?归纳起来不外两种见解:一是知识转化论;二是语感中心说。……在语感和语言的能力关系中,人的语言活动主要靠语感,人们使用语言受自然形成的语言的调控。”应该将语感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朗读是培养语感最有效的途径,是主要的语感实践。朗读是阅读的一种形式,在朗读时,先要通过眼睛对文章进行浏览,捕捉文字信息。朗读可以注意到字音及整个句子,甚至是段落的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发出的声音会对大脑产生刺激,时间久了,学生就会形成一种条件反射,而这种条件反射就是俗称的“语感”。朗读直接影响着语感,朗读的越多,学生的语感就会越强烈。

在朗读时,学生要注意重音、停顿、速度,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做到正确把握,对不同的文体之间进行区分。在朗读时,学生的吐字一定要清楚,对字的发音也要做到标准。朗读旨在通过声音让学生领会到读物之精美,通过以声解义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文章中作者运用了哪些句法、哪些修辞手法,还会对作者描写的比较感人的情节有深刻的感受。

2.朗读的优势与不足。

(1)朗读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声音这个桥梁,将文本的意义进行理解,使得文本中的人物、事件仿若发生在学生眼前,使学生感同身受。

(2)朗读水平会影响实际阅读效果。

朗读能力的发展水平对学生识记效果的好坏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是学生感知文本内容的最主要方式之一。朗读水平越高,识记水平越好。朗读对学生体会并记忆文章有很大的帮助,学生通过朗读可以体会到文章的主旨与中心思想。朗读是一种眼、脑和发音器官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它是通过熟练阅读来进行记忆的,是运动记忆过程,运动记忆可以形成技能。

(3)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任何一种语言都会有标准的语音语调,这种标准的语音语调可以用一定、特定的曲线来表示。就像我国有普通话英国和美国都以英语为母语,但是在发音方面也会有所区别。学生可以通过长期大量的阅读实践,来让自己普通话的发音和语调越来越趋向于这条代表标准语调的曲线。如此,可以帮助学生真正进行阅读。不管是在未来的交流中,还是在中考高考的阅读理解中,甚至是选择题里关于字音的考试中,朗读都十分有意义。另外,学生通过朗读可以理解和欣赏文章。朗读是学生对阅读文章进行理解的一个有效的手段。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并且加强对文章情境甚至是作者的思想的感知。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的理解。

(4)朗读能帮助学生获得语感。

朗读能够帮助学生将书面语言过渡到口头语言,以此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感。朗读课文时,对汉字的字形,文本的句式,朗读的语调、语速、语境等进行训练,能够形成规范的语感,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大幅提高。

(5)朗读的不足之处。

朗读时,学生会把每个字的每个音节都发出来,在无形中增加了阅读时间,减慢了阅读速度,而且如果学生在阅读时无法集中注意力的话,就会产生假读现象。这时,情况就会变为,学生看起来是在大声朗读,貌似是在阅读学习,但实际上只是嘴里发出声音,心思早已飘到九霄云外去了。在朗读时,学生和教师往往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汉字的发音上,会忽略对文章的理解。再者,如果学生在做阅读理解题目时形成了朗读的习惯,那么在考试中就会不适应。我们都知道,考试,尤其是中考这种全国性的大规模考试,是不允许发出声音的。

3.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的朗读要求。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中提出:“学生应该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可以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此外,还设置了不同学习阶段的不同要求。

在第一个学习阶段中,学生可以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在第二个学习阶段中,学生可以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在第三个学习阶段中,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在第四个学习阶段中,学生可以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朗读的类型

从读物的角度来讲,不同文体的读物应该采用不同的朗读方法。黄仲苏把朗读分为四个类别:“一曰诵读。诵谓读之而有音节者,宜用于读散文,如四书、诸子、《左传》、四史以及专家文集中之议、论、说、辩、序、跋、传记、表奏、书札。二曰吟读。吟,呻也。宜用于读绝句、律诗、词曲以及其他短篇抒情韵文如诔、歌之类。三曰咏读。咏者,歌也,与吟通,亦作永。宜用于读长篇韵文,如骈赋、古体诗之类。四曰讲读。讲者,说也,谭也;说乃说话之说,谭则谓对话。宜用于读语体文。”[5]

从参与阅读的主体不同,阅读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第一类,教师范读;第二类,学生朗读。学生朗读又可以分为个人朗读,即范读、领读和查读;集体朗读,即小组读、男女对读和齐读。

从活动方式且结合中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的角度分类,常见的朗读方式有自由读、男女赛读、分角色朗读等。在这里,比较经典的有两种朗读活动:小组接力赛读和逻辑引读。小组接力赛读可以在多个小组展开,并且选用同一篇文章,让每个小组从第一位学生开始进行朗读,要求不可以出现任何错误,如不可以加字、丢字、不顿读、不结巴、发音不可以出错,如果出现错误的话,就要暂停阅读,并让下一个同学进行接力。逻辑引读是指教师可以按照文章的脉络进行引读。

1.默读。

(1)默读或无声阅读。

默读,顾名思义就是人们在阅读时不发出声音的阅读,是在言语器官的发音被控制的情况下展开的阅读活动,主要的依据是视觉器官对文字的感知及学生的思维活动。在阅读时,嘴唇不动,也不会动手指来指读,而是直接通过眼睛理解、识记读物内容,理解作者的中心思想。

默读在实际应用中是非常广泛的,比朗读的应用范围更广一些。人们在进行默读时,是通过眼睛与大脑对文字进行感知的,人的语音器官是受到抑制的,省去了人们对文章的发音过程,所以默读时人们的阅读速度明显比朗读时更快一些。在默读时,学生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于所读文章,阅读重点也放在了对阅读的理解上。因此,默读对学生理解阅读材料、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十分有帮助的。许多人认为,默读是朗读的终极目标,是阅读的基本方式。

默读要求学生对汉语有较高的掌握,能够对文章中的词汇、语句、段落,甚至语篇进行一个综合分析,以便准确理解这些文字信息的真正内容,并明白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学生在阅读时的意识直接反映的是阅读材料的内容,而不是对文字的简单反映,就是学会了默读。默读技能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首先,低声阅读。学生在练习默读时可以在最开始的阶段放低自己的音量,小声阅读,将注意力慢慢放在对文章的理解上,而不是放在发音或文字上面,在练习时可以慢慢理解读物的内容。其次,无声阅读。学生在进行这个阶段的练习时,可以在阅读过程中伴随着十分低、近似于无的声音来阅读,尽量做到嘴唇保持不动。最后,完全进行默读,做到完全无声。在阅读时,也不要完全依赖心诵就可以对阅读进行理解并记忆。

(2)语文课程标准对默读的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阶段目标中体现了对默读的延续性与层次性。在初中教育阶段所提出的要求:“养成默读的习惯,并且要具备一定的速度,对一般现代文的阅读,每分钟不得少于500个字。”[6]

2.精读。

(1)精读的意义。

精读,只看字面意思就可以知道,这种阅读方式是对读物进行全面、仔细、反复、精确的阅读,强调边读边想,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基本的阅读训练。这类阅读方式的重点是阅读质量,而不是文章的数量,阅读目标是阅读主体可以对文章达到深刻的理解。精读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可以逐字、逐句、逐段地阅读材料,并且对其进行深度分析,不仅要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还要对文章的细节内容进行理解与掌握,注意材料所反映出来的文化知识。学生可以通过深入、细致、反复的阅读,力求可以理解文章中的全部信息以及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作者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分析这篇文章所具有的特点。精读可以帮助学生精确、细致地对文章中的语法、词汇和句型进行分析与掌握,是一个十分艰苦,需要长期坚持,要求学生可以不断理解、记忆、复习、吸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的过程。

(2)精读的任务和目标。

精读的任务在于传授系统的基础语言知识,如字音、语法、词汇、篇章结构、语言功能意念;训练语言的基本技能,如听、说、读、写,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日常社会交际的能力。

精读的重点在于对阅读主体的阅读技巧的培养上,希望学生可以理解文章的内容,增加自己的语言知识,提高自己的口语与写作能力。一般步骤是先略读,再查读,然后再达到积累语言知识的目的。

(3)精读对初中生的要求。

第一,学生要静下心,在阅读中投入全身心的精力。宋朝陆九渊[7]曾经说过:“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第二,学生要反复阅读,以求有所得。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学生要从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从文本的内容、形式、结构等方方面面进行多次重复阅读并思考,争取做到透彻理解课文。

第三,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精读。问题能够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用问题来引导学生的精读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更加明确的方向。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一般可以从三个内容设计问题:“课文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如果学生能够弄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那么他们算是落实了精读。

3.略读。

(1)略读的含义。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所以说,文章中并不是所有的文字信息都值得我们去读、去学,与我们阅读目的不相关的文字完全可以被忽略。略读是帮助我们有选择性地阅读的重要技巧。

略读就是指有选择地进行阅读,以较快的速度对文本进行大致阅读,帮助我们识别阅读材料中包含中心思想的信息,以获得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也有人将略读描述为“迅速掌握读物的主要内容而忽略其枝节的一种阅读方法”。还有人将其表述为“略读是从整体上对文章内容有概括的了解,其他的暂时不管。”略读只适合难度不大的阅读材料。

现在的初中语文教材可以将阅读方法基本分为精读、略读和选读这三类,学生需要进行略读的文章基本是单篇的段落或者是节选。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训练学生的略读技巧时,可以选用统一的略读材料。叶圣陶说:“略读既须由教师指导,自宜如精读一样,全班学生用同一的教材。假如一班学生同时略读几种书籍,教师就不便在课内指导;指导了略读某种书籍的一部分学生,必须抛荒了略读别种书籍的另一部分学生,各部分轮流指导也可以,但是每周略读指导的时间至多也只能有两小时,各部分轮流下来,必致使每部分都非常简略。况且,同学间的共同讨论对阅读能力的增长是很有帮助的,也必须阅读同一书籍才便于共同讨论。”[8]叶圣陶认为略读的总要求是“略读整部名著(由教师指定数种),参用笔记,求得其大意;大半由学生自修,一部分在上课时讨论。”[9]叶圣陶指出:“略读是可以作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存在的,这是养成阅读习惯的一个必要的过程。”[10]

(2)略读的类型。

第一种类型,预读型略读。这类略读主要是为了在阅读前大体了解材料的组织结构和内容进行的,在读任何材料之前基本都会用到。

第二种类型,略读阅读。这种略读就是在阅读材料不完整的情况下,获得材料内容结构方面的概要。这类略读可以帮助人们不重复阅读某段材料,获得文章大体内容。

第三种类型,回顾略读。这种略读就是略读已经读过的材料,回顾材料中的重要信息。这种略读是读者对已经读过的文章进行回顾时所采取的方法。回顾略读是为了帮助人们重新熟悉材料的基本内容和结构服务的。略读会错过很多信息,对文章的理解仅限于理解那些重要的,具有总括性的内容。

(3)语文课程标准对略读的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四个学段中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11]

(4)略读的主要步骤。

第一步,读题目。如果所选择的材料是一篇期刊文章的话,需要将作者姓名、期刊社、日期及出处都进行阅读了解。

第二步,读引言。如果阅读材料较长的话,只需要读文章的首段及每个段落的首句。这些部分的信息往往是对文章主要观点的描写。

第三步,读文章的正标题或副标题。把标题组合到一起就是文章的提纲。

第四步,注意图片、图表或表格。这些部分的作用是用来强调文章的观点、概念或变化趋势等。

第五步,读段落的首句。如果标题无法给予完整、全面的信息,或者所读的材料没有任何标题,那么就需要阅读每个段落的首句。

第六步,读文章中的总结部分或最后一段。

第七步,对于段落的其他部分,只需要大致浏览一下就可以通过了。

4.速读

速读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的一种阅读方法,也是我国近年来的研究方向。快速阅读是人们从文字符号中迅速查找并获取有用信息的一种阅读学习方法。速读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一个有效途径之一。

苏联阅读科学专家奥·库兹涅佐夫说:“快速阅读是从文字当中迅速吸取有用信息的一种方法。”我国学者王继坤指出:“速读是指利用视觉运用的规律,充分调动人们的智力潜能,通过一定方法的训练,能以较快的速度(达到人们一般阅读速度的三倍或三倍以上)进行阅读,并能从读物中吸取有用信息的一种全新的、科学的阅读方法,它不仅要求读得快,还要求记忆快,理解好。”速读是快速的阅读,一分钟能读数千字至数万字,是理解度高的阅读,是记得牢的阅读,是一个字都不遗漏的阅读,是可以经过短期学习而获得的能力。这些学者对速读的认识虽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速读的基本特征:速度及有用。也就是说,速读除了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具备一定的速度,还要求学生可以迅速找到文章中有用的信息,二者缺一不可。张志公总结了速读的九字要领,即读得快、抓得准、记得牢。总体而言,快速阅读是人们从文字符号中迅速汲取有用信息的一种阅读学习方法。

因为人们每个阶段的智力发育、文化层次及阅读水平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于不同阶段的人,速读的阅读速度的要求也不同。对于初中生来说,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所具有的特点提出合理的、个性化的要求。语文教师还要注意的一点是,除了对学生的阅读速度提出要求,还要对学生阅读的正确率提出要求,这就组成了阅读的效率。

第一,掌握速读的基本技能包括运用默读阅读方式,扩大视觉范围,减少回视,从顺次阅读发展为跳读。

第二,训练速读习惯。学生在阅读时要养成高度集中注意力的习惯,在阅读时有明确的目标,随时复习与自测等。

第三,训练速读方法。如提问法,在阅读之前拟出问题,速读后进行回答;纪要法,边读边记文章的重点信息;跳读法,学会迅速跳过已知或次要信息。

对于初中生来说,教师对他们的速读学习与指导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来进行,初中生速读水平的分层指导如表3.1所示。

表3.1 初中生速读水平的分层指导

续表

二、教学方法的定义(www.xing528.com)

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一直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存在。对于教学方法的研究,存在着以下三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认为,教学方法是对于实现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所采取的一切手段和途径。这是一种广义的解释,它把教学原则包括在教学方法之中。

第二种解释将教学方法与原则进行区分,认为教学原则是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教学方法是在教学原则的指导下采取的具体活动措施。这个认识仍然把教学组织形式混淆在一起,把上课、辅导等称为教学方法。

第三种解释把教学方法与教学原则、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完全区分,只把讲授、实验、练习、演示等称为教学方法。一般情况下,人们常说的教学方法是按照第三种解释进行理解的。

针对国内外关于教学理论的研究,学者们对教学方法定义的理解各有侧重,概括起来有以下五种说法。

第一,手段途径说。持手段途径说观点的学者指出:“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而运用教学手段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

第二,教法、学法统一说。持教法、学法统一说观点的学者指出:“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第三,相互作用说。持相互作用说观点的学者指出:“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第四,动作体系说。持动作体系说观点的学者指出:“教学方法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活动的动作体系,包括内隐动作和外显动作。”

第五,操作策略说。持操作策略说观点的学者指出:“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指导学生学习,由一整套教学方式组成的操作策略。”

李定仁、徐继存在《教学论研究二十年》中指出:“教学方法的定义都有其合理的一面,在一定的层面上或从某一侧面指出了教学方法的特性,但都过于笼统、含糊或失之偏颇,不能充分揭示教学方法的本质。”[12]虽然国内外的学者对于教学方法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是依然存在着三点共识:一是教学方法必须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服务。二是教学方法的本质体现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二者之间是密切相关、相互促进的关系。这是教学方法概念的核心内容。在现代教学论中,教学方法不再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这个形式,而是师生之间共同学习的互动方法。三是教学方法是师生活动的方式、步骤、手段和技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必须表现出师生动作的外部特点以及这些动作的方式。这些是教学方法最一般的特征。

皇甫全针对教学方法的含义,对其进行了比较完善的描述:“教学方法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度的综合。它包括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教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学法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条件下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和发展个性的过程中使用的方式;教与学的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工作方式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式的总和。”这段文字对教学方法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本质联系以及师生双方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表述。

三、阅读教学方法的内容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十分多样,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其进行不同的分类。总体而言,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这些方法是常用的阅读方法。

(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一种比较传统,但是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讲授法能够描述情境、表述事实、解释概念等,任何教学方法都需要与这种教学方法结合教学。

1.讲授法的分类。

具体来说,讲授法可以分为讲述法、讲解法和讲读法。

(1)讲述法。

讲述法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使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讲授事件、人物活动等发生、发展的过程,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意义的一种教学方法。讲述法又可以分为叙述、描述和概述三种具体的方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该采用不同的讲述方法。

(2)讲解法。

讲解法是教师运用说明、分析、论证等方式对文本内容、文本结构等进行科学阐释的一种教学方法。讲解法要求教师在讲解时使用条理分明、逻辑性较强、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具体、科学的阐述与说明。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讲解式的教学更加适合高年级的学生,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近迁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讲解的具体方法主要有释义说明、实例论证、分析综合、比较对比等。

(3)讲读法。

讲读法是学生阅读教科书与教师的讲解相互进行的教学方法。讲读法的基本教学流程是读书—讲解—小结。讲读是阅读与讲解的有机结合,教学重点在于阅读,关键在于讲解。讲读法衍生出了很多相似的教学方法,如四字三段教学法、四段教学法。四字三段教学法的基本结构是由读教科书、议论、联系组成的。该教学方法的基本流程是阅读—讲义—联系。四段教学法的基本流程是阅读—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教师讲解、评论、总结、布置作业。

与讲述法和讲解法相比,讲读法把更多的教学时间留给了学生,由教师的教转换为学生的学,这也体现出“教师的教在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学生的学占据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与讲述法相比,在讲读法的教学中,课堂氛围更加和谐、民主,学生获得了更多锻炼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机会。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运用讲读法的时候,切忌用大部分的课堂时间来读书。这种做法相当于取消了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比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所得到的教学效果更糟糕。

国外学者对于讲读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讲读法时要考虑以下问题:“在课上的什么阶段运用阅读?是在教师讲解互动之后,学生的活动之后,还是应该在介绍课题的时候?”“如果在课上大声阅读,那么应该由谁来读?”“在学生阅读时,其他的学生应该做什么?”“在阅读时,能否保障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听到这位学生的阅读?”“在课堂中,阅读所占的时间应该有多久?”“教师与学生应该怎样运用阅读?是要促进进一步的解释、讨论和评论吗?”“阅读的内容应该作为向学生提问的材料吗?”“如果教师要求学生默读的话,应该为学生预留多长时间?”“学生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阅读活动?”“对读得快的学生应该有什么样的要求?”“教师应该如何判断学生已经在阅读,并且已经理解所读的内容?”

2.讲授法的利弊。

(1)优点。

讲授法的优点主要是教师能够同时向很多学生传授知识,特别是在所要传授的内容没有可供利用的书面材料的情况下,这个优点就会尤其突出。讲述法的优点表现在教师能够采用学生易懂的形式有效地概括学科的内容,并且可以用不同的词语陈述出相同的内容。讲述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阅读文本。

第一,讲授法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讲授法具有以下两个特殊的优点:通俗化和直接性。教师的讲授能使深奥、抽象的课本知识变得形象具体、浅显通俗,从而排除学生对知识的神秘感和畏难情绪,使语文阅读真正成为可能的和轻松的事情。讲授法采取定论的形式(而不是问题的形式或其他形式)直接向学生传递知识,避免了认识过程中许多不必要的曲折和困难,这比学生自己去摸索知识少走了不少弯路。所以,讲授法在传授知识方面具有无法取代两大优点——简捷和高效。这也就是讲授法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在现行的班级授课制里,采用讲授法能有效地保证让绝大部分学生在短时间内学到人类花费漫长时间积累起来的知识和技能。奥苏贝尔说得对:“学生获取大量整体的学科知识,主要是通过有意义接受学习、设计适当的教材和讲授教学实现的。”

第二,讲授法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地掌握教材,促进学生学科能力的全面发展。教材作为学生进行阅读的一个最主要蓝本,不仅汇集着系统的学科知识,还蕴藏着许多其他有价值的内容,如学科的思想观点、思维方法及情感因素。但是,教材的编写要受到书面形式等因素的限制,对学生来说,不仅知识本身不易被读懂,其所潜藏的内涵更是不易被发现。而教师闻道在先且术业有专攻,能够比较全面、准确地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吃透教材,挖掘教材的深邃内涵。所以,唯有借助教师系统地讲授和透辟分析,学生才得以比较深刻、准确地掌握教材,从而领会和掌握蕴含在文本中的思想观点、思维方法和情感因素。这样,学生的学科能力也就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第三,讲授法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学到比教材中更多的知识。任何真正有效的讲授都必定融合了教师自身的学识、修养、情感,流露出教师内心的真、善、美。所以,讲授对教师来说,不仅是知识方法的输出,还是内心世界的展现,它潜移默化地影响、感染、熏陶着学生的心灵。

第四,讲授法是其他教学方法的基础。从教的角度来看,任何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讲,其他各种方法在运用时都必须与讲授相结合,只有这样,其他各种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所以,可以认为讲授是其他方法的工具,教师只有讲得好,其他各种方法的有效运用才有了前提。

(2)局限。

第一,讲授法容易使学生产生“假知”,从而导致知识与能力的脱节。教师运用讲授法,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往往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似乎学生只要认真听讲就可径直获得知识。然而实际上,学生对任何知识的真正掌握都是建立在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和自己的独立思考上的。在讲授法中,教师把知识讲解得清清楚楚,学生以听讲代替思考,即使有自己的思维参与其中,也会被教师“架空”。因为学生的思考是与教师的讲同步进行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必然要碰到和解决的疑问、障碍和困难隐蔽起来。结果学生听起来好像什么都明白,事后却说不清,一遇到新问题就会手足无措。这样不靠思维获得的知识,不仅掌握得不牢固,更谈不上举一反三加以迁移应用,从而无法促进其能力的发展。

第二,讲授法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和期待心理,从而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讲授法起源于传统的教师中心论,即一切知识应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这种方法在运用过程中也容易使教师产生重教轻学的思想。教师往往只考虑自己怎么讲,怎样讲得全面、细致、深刻、透彻,似乎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掌握得越多、越好。长此以往,会使教师产生心理定式,觉得不讲就不放心,不讲学生就学不到东西。于是,“注入式”“满堂灌”应运而生并愈演愈烈。而学生也不知不觉地形成了依赖心理,一切问题等待教师来讲解,特别是教师讲得越好,这种期待和依赖心理就越强烈。这种期待和依赖心理严重地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这是目前讲授法运用过程中存在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病症,也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病症。

第三,讲授面向全体学生,难以估计学生的个体差异,难以实现因材施教。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知识水平等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师在运用讲授法进行教学时,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难免会忽略个别学生接受知识的困难,并难以发现这种现象。

第四,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之间的矛盾。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讲授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这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时间减少,从而影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现在,很多人指责讲授法可导致学生机械、被动地学习,是一种“填鸭式”的学习。这种指责是片面的,因为接受学习不一定是被动地学习。讲授法的很多局限性并不是这个方法自身存在的,而是很多教师使用不当造成的。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应该使用讲授法的场合: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情况时,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参与时,或者是学生在学习比较复杂、抽象的材料时。所以,只要教师明确讲授法的使用范围,正确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它对教学的功效。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以下七种情况必须使用讲授法:一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阅读积极性时;二是介绍本次阅读的教学任务,并且明确阅读的目的与要求时;三是学生对课文的重点、难点、争议点等理解不清时;四是对阅读文本或者是作者及时代背景进行介绍时;五是提问中遭遇不能答、启而不发等情境时;六是在课中点拨、解惑、过渡、回答时;七是在复习与巩固文本知识时。只要有阅读教学,就一定离不开讲授法,教师一定要灵活运用,扬长避短。

(二)问答法

问答法也被称为谈话法、提问法,是一种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

问答法的优点是这种教学方法更加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思考的好习惯,同时能锻炼与提高学生的对话能力。再者,问答法还能够帮助教师及时获取信息,得到教学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从而改善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但是,问答法也有不足之处,即不利于系统地传授阅读知识,实施起来也比较花费时间。

在运用问答法教学时,教师主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设计好问题,问什么、怎么问,都需要教师的细心考虑与反复斟酌。首先,在提问时要明确提问的目的,提出的问题要具有思考价值,不能因为心血来潮进行提问,导致问题脱离教学实际。其次,问题的数量要适中,避免“满堂问”。再次,要把握提问的时机,包括发问与解决问题的时机。这是为了让问题与学生的思维实现同步。如果发问过早,会让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如果过晚,则无法发挥问题的作用。解决问题也是一样的道理。最后,在提问的时候教师要选择合适的角度,并且注意问题的层次。提问有直接问、委婉问、单一问、重复问等多种形式。教师一定要设计好问题,使语文阅读环环相扣,促使学生对阅读文本形成个性化的解读。

(三)讨论法

讨论法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师引导、组织、参与的条件下,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组成小组,然后对某个问题进行分享与讨论。在这个小组活动中,学生之间可以就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相互批判,通过辩证与分析获取知识、形成认识,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讨论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一,讨论法可以帮助参与讨论的学生对正在思考的论题形成更加具有批判性的理解;第二,讨论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及自我批判的能力;其三,讨论法可以培养参与讨论的学生对不断出现的不同观点进行正确批判的能力;其四,讨论法可以帮助参与讨论的学生理解外界世界的变化。讨论是实现互帮互助、培养学生情感、发展人们技能的重要手段,教师只有满足这四个要求,才能够真正实现民主、和谐的语文阅读教学。

讨论法的形式十分多样。从组织形式来看,有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等;从讨论内容来看,有质疑问难、释疑解难等。然而,在运用讨论法的时候,教师需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第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选好论题,明确讨论的具体要求,并进行妥善安排。学生要提前做好查阅资料的准备,提前拟好发言提纲等。让学生进行充足的课前准备,主要是为了避免语文阅读课堂上出现冷场的局面。第二,教师要严密组织,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同时加强教师的宏观调控作用。教师不能让学生完全自由,成为语文阅读课堂中的旁观者,教师要融入学生当中,以参与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在讨论陷入僵局或者偏离讨论主题的时候,教师要进行适当的点拨与纠正。第三,教师要认真总结,从中吸取教训,得到提高。

(四)情境教学法

1.概述。

情境教学法也被称作乐学法、陶冶法,是一种既古老又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从教学实际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的情境或氛围,使学生能够迅速理解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其实,情境教学法在我国发展已久,古有“孟母三迁”“断机教子”,国外的教育学家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等也对情境教学法进行了相关研究。在阅读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法,对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有重要的意义。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大部分课文都具有一定的情境,每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被创作出来的,是作者对自己实际生活的感悟的反映。

情境法的教学优点: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能够直接体现直观的教学原理,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之中感知、理解,并缩短认识时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情境教学法还能够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是实现教书与育人有机统一的重要方式。除此之外,情境教学法还能够实现寓教于乐,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情境,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使学生愿意参与语文阅读。教学情境法还能够根据现代教育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之中受到知识、美育、德育等诸多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但是,情境教学法依然存在着教学弱势,即它受到了教学用具、教学手段、课文内容、教师教学水平、学生适应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2.分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1)模拟情境。

模拟情境一般是通过图画、照片、音乐、文学语言、多媒体教具等多种教学手段再现具体的课文场景的。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要让情境走向形象化、生动化,保证这个情境对学生有着足够的吸引力。

(2)选取情境。

阅读教学需要借助电教手段来配合阅读教学。例如,教师可以结合课文播放有关的PPT、录像、电影等,使学生如临其境,从而完成阅读教学。

(3)创造情境。

如果没有教具可供利用,也不方便进行外出,那么可以想方设法借助教学语言来创造教学情境。教学语言是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媒体,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与阅读能力的提高,单纯依靠直观的教学情境很容易让情境教学变得简单化、表面化,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因此,在使用教学语言的时候,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做到“善于激疑,巧于启发,深于传情,工于表达”,用语言来唤起学生的想象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除此之外,阅读教学法还有其他很多有效的方法,如比较教学法、心得教学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综合考虑这些教学方法的优点和缺点,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扬长避短,为初中语文阅读的高效教学提供强大的支持。

四、阅读教学方法的影响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并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一整套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童蒙须知》[13]提出:“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教学方法与语文阅读教学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教学方法对高效完成阅读任务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没有教学方法的支持,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便成为一句空话。另外,教师只有掌握了科学的阅读教学方法,才能够以最少的时间、精力、物资等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学方法制约着学生的思维方式,教师的教法制约着学生的学法,这对还未形成固定价值观的学生来说影响十分深远。那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优化自身的阅读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阅读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还直接影响着以下六个转变。

(一)转变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之上,教师是管理者、控制者、主导者,而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角色应该是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教师成为学生在阅读路上的领路人,从讲台上下来,走入学生中,与学生共同体验阅读、成长的快乐。在现在的语文阅读教育中,教师已不是绝对权威的代表,这也促使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教师必须要学会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师生之间的思维水平是平等的,教师要学会理解学生。

(二)转变教学策略

转变教学策略主要是教师的研究方向转变为能够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设计,构建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开阔的阅读平台,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下感到阅读的快乐。学生的阅读任务也由单纯的阅读、完成阅读习题转变为巩固与归纳所学知识,在阅读中产生疑问,学会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转变教学方式

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更加强调情境、民主、过程、引导、体验等。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训练,展开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从而营造出轻松、愉悦、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要想实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把阅读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地徜徉在书海之中。这是现代语文教师所追求的一个阅读教学境界。教师应该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来阅读并理解文本,可以是几个词语,也可以是一组动作,更可以是角色扮演展示等。这种教学设计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使其真正实现自主阅读。

(四)转变阅读教学的呈现方式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加快捷、高效、大容量的阅读途径,从而促进学生阅读方式的转变。基于信息技术的阅读教学也成为现在语文教师的重点探索客体,丰富了阅读课堂的内容与形式。

(五)促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

阅读教学方法还能够促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学习现代教育理念与教学技术等,从而达到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的目的,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六)开发学生的智力

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是以“注入式”为主的,虽然这种“满堂灌”的阅读方法能够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但是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还会让学生的思路受阻,使其缺乏思考与创新。现代阅读教育强调要用阅读来开发学生的智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现代的阅读教学方法十分重视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新事物,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性与阅读能动性,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方法是联系师生关系的重要枢纽,是完成阅读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动力,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并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制订出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阅读计划,合理地选择阅读教学方法,保证整个阅读教学都处于健康、高效、快乐的状态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