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散文含义
文化散文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的。这类文体的风格较为节制,也有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终极追求。因此,文化散文又被称为“学者散文”“散文创作上的‘理性干预’”。文学散文是从文化的角度上来表现对象的,但是与传统的历史文化作品相比,它更能够表现出理性的凝重与诗意的激情,二者浑然天成。较为著名的文学散文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千年一叹》,陈平原的《学者的人间情怀》,张中行的《负暄琐话》,韩晗的《大国小城》等。这些文章都充满着理性的思考,也蕴含着文化关怀。
佘树森在谈到文学散文时,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情种种,世俗百态,成为一些散文家观照的热点。由于这种观照常取文化视角,伴以历史文化反思,故又称为‘文化散文’;由于这种观照多以非凡的机智,集中透视矛盾诸项,故行文常含幽默;还由于作者故作‘超脱’与‘旷达’,所以常有苦涩掩藏于闲适中。”[3]
(二)文化散文类型
1.历史事件类。
历史事件类文章包括历史事件、当时的历史意义、历史事件对后世的影响、现代人的评价、作者对历史事件的看法等。
2.历史人物类。
历史人物类文章包括人物的经历、人物的成就、后世人的评价、作者的评价等。
3.文化古迹类。
文化古迹类文章包括文化古迹、历史人物、历史背景、蕴含的精神寄托及作者的评价与看法等。
(三)文化散文的特点
与一般的散文相比,文化散文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取材上的文化视野。
一般的散文都是作者所描写的生活琐事,如周围的花草、作者个人的风花雪月。但是,文化散文的描写对象本身具有浓厚的文化意识及丰富的文化底蕴,还有一部分写作对象蕴含着民族魂。例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作者从自己的视角来观察这些事物中的文化现象,将自己的关注焦点放在这些文化内涵上。
2.文章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识。
文化散文需要从文化的角度来描写写作对象,表现的是作者的文化观点、文化态度和文化审美等。例如,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以及李敖的《传统下的独白》都表达了他们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激愤之情,具有强烈的文化意识。
3.对文化的解剖具有穿透力。
作者对文化的解剖的观点具有深度与厚度,有着较强的穿透力。文化散文立足于新的时代高度,作者用现代的眼光来重新审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通过作者的思辨,能够得出新的文化内涵,从而得到新的启迪。例如,鲁迅的散文涉及现代文明社会、现代人生的文化要求等,反思并抨击了传统文化中的丑恶现象,从而表现出鲁迅对重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期盼。
4.行文具有文化韵味。
文化韵味不仅包括文化散文中的文化内涵与思想,还包括整个文体中对某个文化的发展的大起大落等进行描写,是一种具有文化批评价值的,将文化叙事、考古、评价融为一体的文体。例如,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的行文特点除了比较诗情画意,还有着十分浓厚的文化味道,充满着作者的文化品位。这种文化能够唤起人们的文化意识、生命意识、民族意识、忧患意识等。
二、文化散文阅读教学策略(www.xing528.com)
(一)朗读
文化散文是最需要在朗读上下功夫的。学生与文化散文创作者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等都是不同的,学生只有在朗读中才能够真正走进文本,真正触摸鲜活的历史、文化,体会作者的激荡之情,品味文本的语言之美。在指导学生朗读文学散文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如齐读、轮流读、男女朗读、分角色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读热情,使他们准确把握文本内涵。
(二)铺垫
文化散文往往有很多文化、历史背景知识,使得学生的阅读受到时空限制。在这种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文本,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为他们阅读文化散文做好充足的准备。这些课外辅助文本能够在不同程度上发挥促进作用,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文化态度、情感、意识等。
(三)聚焦
文化散文也是散文的一种,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然而,如果教师想要将文本的方方面面都讲解透彻,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是浪费教学时间的低效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会聚焦,即将教学重点放在某一个知识点上,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边读边想。
(四)还原
文化散文有着自己的行文特色,但是这些语言方式与学生的言语习惯存在差异,这也为学生阅读文化散文增加了障碍。因此,为了保留文化散文原本的意蕴,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还原语境,以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传授。
文化散文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散文,教师也可以利用散文的阅读教学策略展开文化散文的阅读教学活动。但是不管怎样,教师都必须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使其自愿阅读文化散文。
以下是文化散文赏析案例。
草堂的情思
夏立君
穿过满是牛粪的陋巷,我来到你的小院。哲人般的窑洞,蹲在笔架山的腹部。“吱呀”一声门响后,是1200年的寂静。岁月沉默着与院中的老枣树共守着当年的秘密。门后,有一只蟋蟀在悄吟……
空无一物的窑洞盛满了苍茫如水的时光,渡我,渡我到遥远的大唐,去追寻那凤凰的足迹。
辉煌的昨日,幽丽的往事,公孙大娘的舞姿和曹将军霸的丹青,都被装入诗的信封寄回后世。你,独自留在那漫漫孤旅。当李青莲的酒杯里酿造他狂草的诗与人生时,你正在帝国的阴影里跋涉,所以你永远也不会有谪仙甩一只靴子给高力士的潇洒。你是一棵贡植于孔子坟前的柏树,一笔一画,都写得那么认真,那么艰难。难民、伤兵、胡马、羌笛,坠在你的每一首诗上,压弯了凝重的枝丫。以至千年后,那些故作深沉的所谓的“诗人”加起来,也扛不起你树上的一枝重柯。
村边的道路上有深深的车辙,就是顺着这条自古以来无数读书人走过的路,你踌躇满志地走向长安,然而为时晚矣,长安已是一台大戏的尾声。虽然曲江水边丽人如云,五陵酒肆高朋满座,但“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那匹瘦驴驮着你的理想和抱负,在大雁塔下踯躅徘徊,碰到的都是紧闭的门户,无论是寄食富门还是卖药市上,都早将一个书生的自尊戳得鲜血淋漓。为何,为何你不像你诗中遨游万里的白鸥,鼓翅离去?长安,究竟是什么系住了你的心,使人魂牵梦绕,永难释怀?在生命的最后回归之时,你无限眷恋地回过头,仍是“愁看直北是长安”。多柳的长安阿,宫墙何其高!而我们,中国的文人一代又一代,都将自己的一生,在这墙外打了个死结。“长安”,在他们就是国家社稷,就是山河家园,就是神圣的图腾。这是一个永远的梦!屈大夫做过,诸葛亮做过,你的好友李白做过,虽然只是梦,却火一样映红了你们的人生。
夏天的雨,你的诗句乘云而来,骤然间雨点般纷落,淋湿了我无边的思念。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第一次通读这两句,我的热泪便止不住与“里巷”共流。好迂的诗人啊,你如何这样执迷不悟!一介布衣,衣食无着,你却“穷年忧黎元”“老妻衣百结”“幼子饿已卒”,你却“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茅屋为秋风所破,你想的是广厦万间,大庇天下寒士。自己身陷敌城,悲的却是“四万义军同日死”。一个又一个子夜,你在如豆的青灯下披衣而坐,咀嚼着时代的苦难,任那种叫作“愁”的植物,在心中疯狂生长,瘦削的肩头,便有推不掉的重量。“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三十五岁的你就如此透彻,为什么就是迷途不返呢?
笔架山已寂寞千载,你之后,谁又能有如椽大笔搁置其上呢?然而又是什么使你文而不贵,运交华盖以致连饭都不足呢?既然“文章憎命达”,何不去掉劳什子文章?可你又怎么能!在你,“文章千古事”,它是你的灵魂、你的生命,是你与缪斯终生的契约。从“朱门”到“路边”,这中间千山万水,你跨过了,便从“诗人”走向“诗圣”。
然而,我们对于夫子的热情和追求总过于“诗”,于是你仍处陋巷,但一切都会死去,只有你的“诗”活着,并将永远活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