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确立新的教学观念
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或者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留下的印象。教学观念就是人们对教学活动(或行为)的认识。观念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具有“超前”和“滞后”的作用。正确的教学观将产生积极有效的,符合现代教育对现代人需要的教学行为,教学、课程、教育改革就能够成功;错误、落后的教育观念所产生的教学行为会阻碍教学、课程、教育改革,影响一代,甚至是几代人的培养。因此,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建立新的教学观念,教学观念实现了以“人的发展”为主题,以现代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的确定为主要内容的变革。
2.建立新的课程目标观
课程目标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它对学生身心的全面、主动发展起着导向、调控作用。同时也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行为和学生的行为起着导向、调控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课程目标的具体表述里提出的六个“改变”中,第一个“改变”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里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目标要求,构成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指向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在品德、才智、审美等方面的成长。各学科的“课程标准”(简称“课标”)中,还比较详细地对“三维目标”作了具体阐述,并提供了基本的操作方法。尽管各学科对“三维目标”的分解和细化各有自己的特点,但始终围绕“三维目标”这个总的目标来展开。因为“三维目标”是“课程标准”为描述学生学习行为变化及其结果所提出的功能性基本要求,也是建立“课时目标”(教案中的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学科目标(课程标准)、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是课程目标的逐步学科化、具体化,是国家新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之一。建立新的课程目标观的意义在于培养主动健康发展的人,关注“完整的人”的成长需求,引导、调控、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
3.推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本次教学改革不仅要我们教师改革教育观念,还要改革我们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教师们将凭着自己高度的责任心和悟性,精心备课、设计教学活动,把先进的教育观念、正确的目标观渗透到教学设计和行为中并以此来影响和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和习惯。当我们教师的观念、行为方式引发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时,一种我们期待已久的教学效果就会出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动手能力、创造性得到张扬和提升;他们是生活的主人,具有独立人格,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是有责任感的人。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健康主动的发展将是课程教学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www.xing528.com)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意味着改变学生接受学习的状态,不仅在理论上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尊严、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主要是增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其一,自主学习是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由学生自主而不是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和传统教学意义下的学生学习方式相比,自主学习是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即学习成了学习者的内在需求。其二,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特征:共同的目标与共识;资源共享;责任明确,积极承担共同目标中的个人任务;积极相互支持、配合;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分工合作,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等。其三,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逐步形成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过程。
4.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向教学的渗透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向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渗透,传统的学校教学越来越感受到其所带来的强大冲击。为此,我国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在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学产生的影响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求信息技术向教学渗透的策略和途径。信息技术对学校课程与教学产生的影响,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结合的立足点将从传统的技术本位转向课程本位。
5.关注教师专业发展
基础教育新教学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变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又一关键所在,因而备受关注。首先,关注教师角色转变,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其次,关注教师教学行为转变,强调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不断改善知识结构。最后,关注专业发展,提高开发课程的能力、提高对教学的整合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