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相互促进,没有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就不可能有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我国教学改革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1.追求基础与质量、大众与卓越
从当代教学改革的角度看,我国近年来的教学改革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改革一方面以“修复式变革”为主,另一方面试图重建符合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教育、教学体系。这一阶段改革的核心追求是基础与质量,在教学目标上强调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加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要求。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教学改革进入了下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义务教育的施行成为教学改革新的推动力,再加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的大众化、民主化,成为时代发展赋予教学改革的新使命。“追求卓越、面向大众”成为这一阶段教学改革的核心追求。这个阶段的改革在目标上延续了以往对“双基”能力培养的要求,纳入个性发展、科学态度与方法等内容,逐步形成三维结构的教学目标;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学科与活动、分科与综合、必修与选修并重的课程结构;以及分权型的课程管理体制和更具地方适应性的教材管理制度等。
2.立足本土,放眼全球,面向社会
首先,几十年教学改革之路是“放眼全球,立足本土,合理继承基础上的不断超越”。仔细审视历次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便可发现,我们的探索是逐步拓展,一点点深化的。几十年课程与教学改革之路为我们搭建起了面向21世纪我国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学的方向性架构。近年来,在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迫切要求建立人才培养的“新基础观”。我们基础教育的“基础”将不再仅仅由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构成,而是由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共同构成。如果说上述转变带来的是课程与教学培养目标的质的变化,那么,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为课程与教学培养目标带来的则是量的变化——指向“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都是在“新基础”上的发展,从而达到质与量的统一。回顾几十年来的教学改革,从强调“双基”到发展能力,再到个性健康发展和三维目标的建立,我们前进的脚步是踏实的,迄今可以说基本确立起了面向21世纪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学的方向性架构。
3.由“以教为主先教后学”向“以学定教”“先学后教”转变(www.xing528.com)
“先学后教”教学的核心概念“先学后教”,是在现代教学“知识建构型”视野下针对传统教学“知识传授型”视野中的“先教后学”提出来的新概念。
传统教育赫尔巴特学派的“知识传授型”教学,过分强调教师课堂讲授行为和传授知识的艺术性研究,轻视了学生主体的学习责任、学习方法和学习质量的有效性。久而久之,容易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变得相对积极主动,而学生则变得被动消极,养成了“教师推着学生走”的被动学习习惯,逐步使教师和学生形成了一个“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或先听教师讲解、学生后做练习”的习惯思维。从行为特征上,可以概括为“先教后学”。这种教学经过代代相传,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先教后学”型教学范式。这种教学范式的优点很多,如大规模授课,如果学习者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迫切需要,那么,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是很高的。但是,忽视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过程和方法,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杜威的五步教学法,使人们认识到学生应当是学习的主体,由此开始了以“学”为主的“知识建构型”教学。“知识建构型”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知识观、教学观和学习观的教学类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能动的活动,绝不是教师片面灌输的被动的活动”,“知识”并不是靠教师传递的,而是由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强调学习过程是自主建构的过程,教师在适当情境下给予指导和帮助。在课堂教学中,形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自主学习,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最终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先学后教”教学的提出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依据新课程理念,结合目前我国课堂教学实际进行总结性研究而提炼出来的,是一种适合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新课程有效教学。“先学后教”是符合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的行动话语,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提出了新的行动要求,期望教师和学生逐步建立这种教、学思维。在行动上要求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潜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始终鼓励学生要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那些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给予规范而科学的指导。这里的“学”,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求教师事先对文本知识进行结构化学习,对课程和学生做出科学分析和问题预设,深度开发相应的学习工具,选择适当时机支持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二是要求学生课前对文本知识进行结构化预习,对课程内容尽可能做出结构化分析和问题预设,围绕“概念性问题”“原理性问题”“习题性问题”“拓展性问题”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里的“教”,是指对学生自主合作解决而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教导,具体有三层含义:“师生互教”“生生相教”和“生本联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