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方法就是指为了实现德育目标,实施德育内容所采用的具体途径、手段和方式。换言之,是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目的而采取的各种影响方式的总和。目前,我国最常用的德育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说服教育法
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提高学生认识、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它应是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对话式的说服方法。说服教育法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说服教育,包括讲述、讲解、讲演、报告、谈话、讨论或辩论;另一类是运用事实进行说服教育,主要包括参观、访问、调查。
说服教育法的使用,必须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1.要有明确目的性
这是说服教育能否起到实效的前提。说服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他们的思想实际、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及心理状态,针对要解决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说服教育。这就要求教育者要事先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根据对象特点确定说理的时机、场合、方式和具体内容,使谈话内容切中要害,起到启发和触动学生心灵的作用,切忌说服内容的一般化、空洞冗长和唠叨。
2.要有感染性
即通过说服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内在积极情感,以达到师生双方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真诚相待、彼此相容的教育目的。要使说服教育具有感染性,一方面,需要教育者从关心和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和信任他们,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循循善诱、彼此坦诚,而不能以惩罚等手段,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要使说服教育具有知识性、趣味性,使学生从学习到的知识、理论和观点中受到启迪、获得提高,选用的内容、表述的方式要生动有趣,喜闻乐见,能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所谓科学性,即教育者所阐述的道理,必须符合客观真理、符合客观事实,要对学生讲真话。所谓艺术性,即教育者要学会灵活运用说理的方法和方式。说服的成效,往往并不取决于教育者说服的时间长短和内容的多少,而在于教育者是否在适当的时机采用灵活的教育方式,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做到:所讲道理的客观性,所举事例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要随意杜撰或歪曲事实;注意营造良好、相宜的外部环境。
(二)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是指把他人高尚的品德、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呈现在学生面前,促使其形成优良品德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把抽象的道德规范和政治思想原理具体化、人格化、形象化,使教育更具有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青少年学生的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有了生动具体的形象作榜样,便容易具体地领会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容易受到感染。这样,就有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中学生学习的榜样有很多,包括革命先烈、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英雄模范和科技精英、国内外历史上的优秀人物,以及学校教师、家长和同学中的先进人物等。其中,历史伟人、民族英雄、革命前辈、思想家、科学家和其他各方面的杰出人物,是中学生最崇敬的榜样。
要充分、有效地发挥榜样作用,在德育中的教育者应遵循以下要求:
1.须确立真实可信的榜样
教育者在宣传榜样的事迹时,不能人为地夸大、拔高榜样形象,而应客观、真实、全面地展示其成长过程,了解其感人至深、令人敬佩之处,要如实地反映其真正具有的高尚的思想品德。这样,才能客观地树立起为学生心悦诚服的榜样,明确学生前进方向,使学生产生前进的巨大动力。
2.要帮助学生缩短与榜样之间的距离
教育者要善于找出榜样和学生之间的差距,并发现彼此之间沟通的联结点。要引导学生学习榜样的内在精神,把学习榜样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并转化为实际行动,而不是仅仅从形式上模仿其具体言行。同时,为了缩短学生与榜样之间的距离,教育者还要善于在学生身边寻找学习的榜样。因为这些榜样与学生生活在一起,经历相似、环境相同,易为学生接受。
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自身行为,提高修养
榜样不是以一种凌驾于常人之上的、外在的力量来规范人、约束人,而是生活在现实生活条件下的真实的人。因此,教育者不应把榜样与中学生人为地隔离开来。在学习榜样时,应着眼于把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转化为学生自律的力量,把外在的敬仰转化为内在动力。为此,一方面,教育者要善于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并逐步巩固、加深这种情感,使他们在心灵深处对榜样产生爱慕、敬仰之情。只有这样,才能使外在的学习榜样转化为学生的内在榜样。另一方面,教育者要经常组织参观、讨论等活动,帮助中学生深刻把握、体会榜样的思想言行对社会的意义和价值,加深他们对榜样的认识理解,进而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目的。
(三)实际锻炼法(www.xing528.com)
实际锻炼法又称实践法、练习法或训练法。它是指教育者根据德育任务精心组织各种实践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训练学生具有优良品德行为习惯的一种方法。锻炼法包括练习、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通过实际锻炼,可以加深道德认识,锻炼道德意志,形成道德行为习惯,使优良的思想品德日益巩固起来。运用这一方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以日常生活的实践锻炼为主
实践活动是学生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所以实践活动应贯穿德育过程的始终。除了学生积极参与的校内外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之外,还有引导学生直接接触社会的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军训活动、探险、夏令营活动等。
2.严格要求
有效的锻炼有赖于严格要求,可以帮助学生塑造意志力和毅力品质。而且,学生在参加实际锻炼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如果不严格要求,学生就很容易形成做事马马虎虎,养成敷衍潦草等习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3.保护积极性
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做、多说、多学,要看学生的优点,发现他们的优势,并加以放大。对学生的实际锻炼要量力而行,交给学生的任务要难易得当。要注意学生的性别特征、个性特征,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
4.注意检查和监督
良好品德的养成,必须经历一个长期而反复的过程。因此,对学生的锻炼,必须发挥检查和监督的作用,做到事事有监督,时时有检查,并引导学生长期坚持下去。
(四)情感陶冶法
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情感和美的环境因素,通过教育者的爱,以情感情、以景触情、以境陶情,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熏陶、感化,使学生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上逐渐完善的一种德育方法。情感陶冶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运用这一方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创设良好的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陶冶的条件和工具。这种良好的环境包括:美观、安全的校园生活环境和朴实、团结、拼搏的学习环境;严肃、活泼、民主而有纪律的班风、校风。
2.加强教师文化的建设
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热爱学生,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长时间的定向熏陶、感染,逐渐达到陶情冶性的目的。
3.德育与美育相结合
教育者要善于移情性地理解学生,真实地热爱每一个学生,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找到同频共振区。这样,才能扣动学生的心弦,发出和谐的共鸣。
4.引导学生参与环境创设
良好的环境是师生双方共同创设的结果。这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参与到环境的创设当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