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尔伯格是美国儿童心理学家,他应用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的发展问题。这种方法让被试者听完一个包含在道德价值上有矛盾冲突的情境,然后要求被试者对故事中的人物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者进行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原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代表性的道德两难故事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通过大量的研究,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一)前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
阶段一:服从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以惩罚与服从为导向,由于害怕惩罚而盲目服从成人或权威。道德判断的根据是,是否受到惩罚,认为凡是免受惩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行为都是坏的,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
阶段二: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好坏的评价,首先是看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包括是否符合别人的需要,稍稍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把这种关系看成类似买卖的关系,认为有利益的就是好的。
(二)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的儿童的特点是: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www.xing528.com)
阶段三: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此阶段的儿童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对道德行为的评价标准是看是否被人喜欢,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是否会受到赞扬。为了赢得别人的赞同,当个好孩子,就应当遵守规则。
阶段四: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此阶段的儿童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
(三)后习俗水平
该水平的特点是: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依据。
阶段五: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法律、社会道德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变的,他们一般不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但不用单一的规则去评价人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
阶段六: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此阶段的个体判断是非不受外界的法律和规则的限制,而是以不成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如正义、公平、平等、个人的尊严、良心、良知、生命的价值、自由等为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