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被誉为心理学史上除了弗洛伊德以外的又一位“巨人”。他首创了儿童的认知发展研究。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观责任感逐步向主观责任感的转化过程。根据公正观念的发展水平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岁),也称自我中心阶段。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岁)。儿童主要表现为以服从成人为主要特征的他律道德,故又称为服从的阶段。又可分两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一阶段儿童处于前运算思维阶段。其特点是单向、不可逆的自我中心主义,片面强调个人存在及个人的意见和要求。(2)服从权威阶段(5—8岁):这一阶段思维正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主,但仍不具备可逆性和守恒性。因此,这一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他们了解规则对行为的作用,但不了解其意义。他们常以表面的、实际的结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www.xing528.com)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儿童思维已达到具有可逆性的具体运算,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是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逐渐代替了前一阶段服从成人权威的支配地位。儿童意识到准则是一种保证共同利益、契约性的、自愿接受的行为准则,并表现出合作互惠的精神,开始以动机作为道德判断的依据,认为公平的行为都是好的,关于惩罚,认为只有回报的惩罚,才是合理的。
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十一二岁以后)。这时儿童的思维广度、深度及灵活性都有了质的飞跃,此时才真正到了自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出现了利他主义。他们基于公正感做出的判断已经不再是平等基础上的法定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将规则同整个社会和人类利益联系起来,形成具有人类关心和同情心的深层品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