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的重要性不能低估,但仅仅以此来界定中学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是片面的,中学教育还要相应地为陶冶人的个性服务,培养批判现实、创造性地变革现实的个性丰富的人。中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把学生个性发展作为它本身具有的价值权重。
如果说个体社会化是形成“客我”,即适应社会、同化于社会的“我”,那么,个体个性化则是形成“主我”,即具有“个别性与“独特性”的“我”。这种独特性与个别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个人能力
个人能力是个体顺利成功地进行操作和把握各种活动的力度,因而是个人成为主体的一个主要依据。
2.独立自主性
独立自主性与依附性相对应,是个人的一种自我确立、树立自己形象以及地位和作用的能力,本质在于使个人成为相对独立的主体。
3.自由自觉性
自觉性与盲目性、自发性相对应,既指人意识自身的需要和活动目的的能力,又指个人独立自主地认识客体的本质和规律,并依规律和一定计划从事活动的能力,其意义在于使人成为意识、活动和外部世界的主体。自由性与限制、强制相对立,指人在实践中认识、支配和实现客体必然性与自身必然性,以期为人的目的服务之能力。(www.xing528.com)
4.能动积极的创造性
这是个人独立自主性和自由自觉性等个人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实现和本质特性。
上述几个方面总括起来都落在了个人的主体意识上。在本章第一节中已指出,中学生的各种心理品质正处于形成和完善之中,他们独立自主性强,表现出较强的主体意识,这样一个阶段正是养成学生稳定个性特征的重要时期。据调查,当代中学生崇尚自我奋斗的人生观,84%的学生认为要取得成功,关键是靠自己有拼搏精神和竞争意识,表现出强烈的自我奋斗、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强烈的主体意识,而且在价值取向上偏重个人内在价值。有人也许会说,这是中学生个人主义的倾向,我们认为,没有一定的个人主义,就不会有个性丰富的人。当然,这并不是说要培养“自我膨胀”的个人,即以个人利益为重、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只图索取、不思奉献的极端个人主义的个人;但我们社会主义的中学教育更不是要培养“自我萎缩”的个人,看不到个人的独特性与价值,只求生存适应、不求发展创造、唯唯诺诺的个人,这种人不符合改革开放的需要,改革需要的是富有进取心、创造性的勇于开拓的人。
因此,中学教育要给中学生表现出的独立倾向与要求以支持、引导和尊重(而绝不是压制),形成正确的主体意识,把他们培养成志向型、开拓型、创造型的人才,也就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一代新人。
当前我国中学教育虽有所改革,提出了“合格+特长”的育人观,但仍然受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想的影响,衡量中学教育成败的指标似乎就在于升入高一级学校人数的多寡,学生能力的发展、个性的发展被置于次要的地位,这是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不相适应的。加强中学教育的个性化功能应成为中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促进中学生的个性发展,中学教师与学校领导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素养是关键因素,它决定着他们是否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及其独特性的价值,是否尊重和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是否积极地在教育活动中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客观条件与提供活动的机会。而且,由于中学生处于过渡时期,他们个性的形成过程中需要教师的指点和帮助,而后才会走上自觉发展自己个性的道路。中学教育能否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直接与学生打交道的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素养是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
至此,我们分析了中学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个体发展功能,这些功能是在中学教育的资源输入充足和中学教育结构合理的前提下中学教育可能具有的能力,这些功能能否得到充分实现或发挥还取决于中学教育本身的运作与中学教育所处的社会环境。我们上面的分析实际上主要是从积极的意义上来分析中学教育的功能,如果中学教育运作失灵,或者朝不正确的方向运作,中学教育的结果就可能与我们所预期的相反。另一方面,中学教育无法控制或影响的外部环境(如高考制度、招生制度、就业制度等)也会影响到中学教育功能的实现。因此,中学教育的功能要充分形成并充分地实现,不仅要确保中学教育处于正常的运作之中,而且要求社会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以利于中学教育“成果”(即中学毕业生)得到充分、有效的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