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分为初中阶段与高中阶段。初中阶段约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相当于心理学上的少年期;高中阶段约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相当于心理学上的青年初期。所以,整个中学时期又可以称为青少年时期,这是人一生中最宝贵而又有特色的时期。在中学时期,不仅身体趋于成熟,而且心理也开始由易变性渐趋稳定。下面我们看看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呈现出一些什么样的特征。
1.闭锁性与开放性
多数中学生进入中学后,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开始向深与细的方向发展。他们逐渐变得不太爱讲话,不像儿童时期那样容易向成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企图掩饰自己的情感。例如,上了中学以后,不少学生总爱在自己放东西的抽屉上一把锁,好像有什么秘密不愿让他人知道,而且即使对最亲近的人也很少吐露真情。这样一种心理倾向我们称之为“闭锁性”。
但心理的闭锁性又使他们往往感到孤独,因而又产生了希望被人理解的强烈愿望,他们寻求理解自己的人,找“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一旦遇到自己信得过又理解自己的人,就会把自己内心的秘密袒露给这个人。对知心人,中学生的心理又是开放的。这种想求得别人理解自己的心情和拒绝别人干预自己的心情互相矛盾地存在于中学生身上。在当代中学生中,这种闭锁性与开放性的矛盾有这样一些表现:
第一,他们容易对“知心朋友”倾吐自己内心的秘密,希望得到“知己”的理解与同情。中学生中61%的学生愿意向同龄的知心朋友诉说心里话,而愿意对父母讲的只有5%,愿意对老师讲的只占1%。但他们交流的方式又常常神秘而浪漫,似乎不愿意太具体地面对面倾诉,而乐意用通信、传纸条等形式交流。有“早恋”情节的中学生最初的表现往往就是以传纸条的形式交流感情,在同学与老师面前保持一段距离,时隐时现。
第二,他们喜欢交际,尤其乐意与同辈人一起交谈,在同辈人的天地里,他们的情感、个性可以得到平等、真诚的表现,他们三五成群,举行生日晚会、郊游等。但他们与长辈较难相处,瞧不起那些习惯于用导师式的口吻对他们说话的人,不愿意同这种人进行感情上的交流,泄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当代中学生所渴望和追求的是在平等、相悦的基础上建立人际关系,而不喜欢与居高临下的人建立人际关系。
第三,他们遇到高兴的事情时,会欢呼跳跃、手舞足蹈,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又会沉默寡言、意志消沉。他们的自我意识强,喜欢表现自己,情绪上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对他人的内心世界却容易忽视,因而感情较脆弱,一旦遇到挫折,常常表现出极度的失望与自卑。
第四,他们的理想和对生活的期望过高,满脑子美好的憧憬,比如,他们醉心于琼瑶小说里的那种令人神往的美好气氛,或者神往武侠小说中那种侠客生活,因而有时甚至会不告而别,离开家庭、离开学校去寻找他们所向往的生活。然而,现实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美好,他们又感到懊丧与失望。这在初中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高中阶段,学生的情感则表现得比较深沉、稳定,不再满足于幻想,他们逐步学会把未来的理想和自己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他们不仅想象未来,而且力图把美好的理想变为真正的现实。
2.依附性与自主性
中学生告别了童年时代,迈开了青春的第一步,身体各部位、各系统以及活动能量的突增,性生理现象的突然出现,引起他们对自己成熟过程比较强烈的自我体验,产生了较强烈的自我意识。(www.xing528.com)
他们的活动范围已经超出了居住区附近的圈子,接触到范围更为广泛的社会环境。他们对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往往很有兴趣,喜欢探听新鲜事。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判断的能力和独立行动的能力。他们常常是夹叙夹议、津津有味地谈论自己的见闻,有时还要加上一些夸张的成分以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们形成了自己评论事物的标准,如他们常说“我认为”“我的意见”等,而不再像儿童那样把家长、教师等对其有权威性影响力的判断作为自己评价的依据。他们没有教师或家长的组织指导,有时也能积极地参与某些社会活动,以一个自主的社会成员身份发挥自己的作用。所以,他们既容易接受社会现实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是影响社会风气的活跃力量。从人际关系方面讲,他们已迈向广阔的、丰富的、错综复杂的社会活动领域,正处在依附关系与自主独立矛盾的尖锐化时期,中学时期是从前者向后者急剧转化的转折时期,自主独立逐渐成为中学生的主要心理倾向。
因此,在中学阶段,教育者要根据这种独立倾向性,适当地逐步增加中学生的“权力”和“义务”,充分发挥其独立自主性,让他们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自觉地锻炼成长,同时又要不失时机地注意他们的动向,及时提出各种合理要求,使他们更有目的性地发挥自己独立行动的能力。摆脱依附,获得行动的自主与思维的独立,是心理成熟的一个标志。
3.过渡性与可塑性
如上所述,中学时期是闭锁性与开放性、依附性与自主性、幼稚性与自觉性错综矛盾的时期,是一个从少年过渡到成年的时期。过渡时期的主要表现是成人感、独立自主性、自尊心的增强。
中学生还不是成年人,但也不是小孩子。他们希望受人重视,希望别人把他们当作成人看待,不愿意别人再把自己看作小孩子。他们的衣着、打扮都喜欢模仿成人。家长、教师对他们过多的照顾或过细的要求往往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如果教师用手抚摸一个十四五岁学生的头,他会躲开表示讨厌;如果称呼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为“小伙子”,他心里会美滋滋的,好像一下子又长高长大了似的。学生进入初中以后,不再尾随在父母的身边,有的还住校学习,他们不愿父母过多地询问自己的行动,他们要像成人一样地独立生活,过多的干涉有时还会导致他们与成人的对立。有些学生与家长、教师关系的僵化,多数是发生在这个年龄阶段。
中学生想当大人,渴望独立。唯恐别人看不起自己,因而自尊心(个人对自己的概括化的态度)也随之增强。
中学生虽然有强烈的成人感,但对什么是正确的幸福观、友谊观、英雄观、自由观,并不是很清楚。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在增强,对别人的评价十分敏感,但片面性却很大;他们自主独立的要求比较强烈,但他们的观念、信念尚未定型或极不稳定,环境的诱惑力又多种多样,他们想独立还立不住,想自主而主不了。他们的心理发展呈现过渡性与可塑性的特点。因此,中学教育要重视创造条件培养、锻炼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引导他们及早地、稳定地从依附成人向独立自主转化。中学教育尤其要从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建立“接触点”、激发“共鸣点”、发现“闪光点”入手,以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克服自身的消极因素,使他们在自我教育中走向心理的成熟。
最后,我们特别要强调一下自尊心问题,因为自尊心对一个人心理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个人的自尊心与他对待他人的态度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对自己持肯定态度的人往往“赞许”周围的人,而对自己持否定态度的人则往往以敌对和疑虑的态度来对待别人。自尊心不强的人倾向于心理上的孤独,逃避现实而进入幻想世界,喜欢与周围的人“隔绝”。一个人的自尊水平越低,就越有可能由于孤独而痛苦,乃至导致心理上的疾病(如抑郁性神经症、慢性幻觉症、强迫症等)。而且自尊心不强往往会在交往上发生困难,从而会降低一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积极性,难以达到社会性的成熟(以独立承担社会职业角色和家庭的义务为标志)。因而,提高中学生的自尊心是中学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克服学生自卑的办法主要在于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表现自己的优点,证明自己做人的价值,并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