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中学堂,意在使入此学者通晓四民皆应必知之要端,仕进者有进学之阶梯,改业者有谋生之智能。”而在日内瓦召开的第40届国际教育会议也一致认为,“中等教育是朝着双重目标而发展的:一方面,准备接受中学后的各级和各类教育;另一方面,进入积极的生活和进入社会”。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学教育性质的基本走向。当然,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侧重点可能会有些差异,但基本性质仍然不变。
作为一种共识,大家都知道,普通中学的培养目标,既不是单纯为升学做准备,也不是单纯为就业做准备,而是肩负双重任务。要完成这双重任务,唯有对学生进行基础教育。所谓“基础教育”,是对学生实施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也是为继续升学或就业培训打好基础的教育。它是提高全民素质和造就各级各类人才的重要基础,其质量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未来发展和进程。
我国实施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属于义务教育性质,理应实施基础教育,但在高中阶段情况就有所不同了。
有人认为,普通高中兼顾双重任务容易造成两败俱伤,并造成普通高中规模过大。在他们看来,双重任务在普通高中不能合流,而只有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进行分流才能完成双重任务。换言之,普通高中要以为高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为己任,合格的劳动后备力量应由职业技术学校去完成。这样会有利于加强普通高中的基础教育。
也有人认为,普通高中既要设置普通教育课程,也要设置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实施普通教育职业化和职业教育普通化。这是由普通高中的双重任务决定的,但在普通高中设置职业课程要注意比例。他们对普通高中“单一任务论”提出质疑,认为普通高中兼顾双重任务会造成两败俱伤,实质上是把为高校输送合格新生与为社会培养合格劳动后备军对立起来了。(www.xing528.com)
在我们看来,如果在高中阶段就普遍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全面分流,势必造成这样两种情况:(1)高等院校几乎无选择生源的余地;(2)升学竞争会降低到初中阶段。这实际上是要初中毕业生在15岁左右就决定升学还是就业。这多少带有一定的宿命论的色彩。“在学生有机会充分开发其学习潜力之前就安排他们去学习那种会剥夺或减少下一级教育升学机会的教育课程可能是不公正的。”
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中,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是学生毕业后的出路。高中毕业生一部分升入大学外,还有一部分将走向社会就业。用人单位往往会批评毕业生没有掌握有关的职业技能,一些教育工作者也常以此自责。但是,普通中学是否应以“毕业生应能立即适应社会各行各业的工作”为目标?回答是否定的。据预测,从21世纪初到现在,75%的职业都是“新”的,也就是说,现在还没有人能详细了解他将来从事的职业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因此,以往那种狭隘的职业训练已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狭窄的专业化只能适应静态社会,只有基础扎实、适应力强,才能迎合动态社会的需要。由于职业流动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征,调换工作已不再是失败的标志,而是实现职业上自我发展的一种方式。马克思正是在“承认劳动的变化”是大工业“生死攸关的问题”的前提下,提出了“综合技术教育”的思想。事实上,现在我国有些地区已出现用人单位宁要普通高中毕业生而不愿要中等技校毕业生的倾向,因为他们认为高中毕业生转向快。
美国纽约交易市场的一份调查报告认为,日本生产率高于美国的原因,是“日本高质量的中小学教育”。研究人员在实地考察后发现,“日本中小学教育的巨大成就,不在于它培养了显赫的英才,而在于使所有毕业生都达到了很高的平均能力水平”。
基础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例如,在有的贫困地区,他们认识到“经济贫困的根源主要是教育基础薄弱、文化落后、劳动者素质低”。因此,必须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社会,掌握谋生本领,他们在有条件的普通中学开办“三加一”班。即在初中三年之后加上一年学习一两门农村实用技术。升不了学的学生回家也能劳动致富,这种教育模式很受群众欢迎。这种在注重基础教育——公民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进行职业技术培训的做法是值得提倡的。相比之下,我国也有个别地方过于强调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事实上,基础教育为社会服务主要应是公益性的,尤其是对学生进行公民素质教育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不应直接受市场经济供求规律的支配。初中阶段属于义务教育性质,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不应成为一种职业培训。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