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都深深地隐藏着一种困惑。我们可以称之为“皮埃尔之惑”,其典型代表来自一本小说。
在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战争与和平》中,描写了一位内心充满了矛盾的主人公皮埃尔·别祖霍夫。他一方面向往民主与自由,崇拜法国革命;另一方面,又深深地根植于俄国的背景之中,当拿破仑入侵俄国之后,他逐渐被卷入俄国民族主义的高潮。
简单说,皮埃尔所困惑的是,人权与主权的矛盾。人权,是指每一个单个的人的权利;而主权,则是作为一个集体的民族的权利。这两者有时是相辅相成的,但有时又是互相抵触的。对于现代世界来说,最难处理的就是,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到底是人权优先还是主权优先。
在小说开头,刚从法国回来的皮埃尔更加向往自由、民主,重视人权,对于以沙皇为象征的主权主义嗤之以鼻。但当法国皇帝拿破仑入侵了俄国,皮埃尔发现,虽然他仍然爱好自由、民主,希望人权优先,却不由自主地参与了1812年的卫国战争,与他曾经向往的法国为敌,站在了民族主义的立场上,牺牲掉人权诉求,满足于国家独立和主权优先。
向往人权优先,却为现实所迫,不得不首先拥抱主权,这就是“皮埃尔之惑”。
这种困惑不仅出现在俄罗斯,在所有落后、遭受过殖民与侵略的国家,都会发现这一对矛盾。在它们还没有独立的时候,首先感受到的是外来民族的不公平政策,于是寄希望于抱团,扩大实力,争取整个族群的独立。从逻辑上讲,当整个族群独立后,国际地位会随之提升,其中的每一个个人的地位也会更加有保障。(www.xing528.com)
但是,当国家取得独立后,主权已经成了事实和基础,如何行使主权就成了大问题。如果行使不好,不仅不能保证人权,还可能对人权造成进一步的践踏。
而要合理地行使主权,保卫人权,就不是革命这么简单的事情了。它需要复杂的制度设计和政治理论支撑,而这却是那些争取独立的梦想家所缺乏的能力。
由于带领人民获得独立的领导人往往都很强势,他们对于人权这个概念并不特别看重,反而更加乐于操纵政权这个概念。这些人的思维不可能立刻转变,于是曾经的功臣迅速成了民主和自由的障碍。这个问题在非洲国家尤其突出。
平心而论,非洲的第一代领导人并非阴谋家,他们大都带有良好的愿望和坚决的行动力。他们和当年世界其他地区领导了独立的领导人一样,希望在短时间内以显示出殖民地独立之后的优越性。就像当年卢蒙巴在独立讲话中所说:是时候团结起来大干一场了,让世界知道我们不仅能够独立,也能建设好家园。
但是,他们到底能否解决这个“皮埃尔之惑”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