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非斯瓦希里:文明穿越200年

东非斯瓦希里:文明穿越200年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斯瓦希里语,本来是属于非洲人的班图语,阿拉伯人来到后,又吸收了大量的阿拉伯语词汇,形成了一种混合语言。桑给巴尔岛曾经是东非最富庶的地区,因为它拥有得天独厚的贸易条件。桑给巴尔富起来之后,带动了整个东非的发展,也将伊斯兰教传播到了内陆地区。

东非斯瓦希里:文明穿越200年

在中国15世纪的《郑和航海图》中,记载了东非地区的两个地名:麻林地和慢八撒。熟悉非洲地理的人一眼就看出了这部书的真实性。

如今,在东非肯尼亚的境内,印度洋的海岸上有两个著名的城市:马林迪和蒙巴萨,它们就是地图中的两个城市所在。这两个地名可能证明了郑和到达的最远所在。据记载,郑和七下西洋中,走得最远的可能是第六次。在这之前,他到达了索马里境内的木骨都束,也就是现在的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第六次则完成了超越。

虽然我们不知道郑和在马林迪、蒙巴萨看到了什么,但根据当时欧洲人的记载应该可以猜到:船员们也许会惊讶地发现,他们来到的不是一片蛮荒之地,而是颇具规模的文明城邦。

这里以黑人为主,大部分却带有伊斯兰传统,居民的皮肤并没有像其他地方的黑人那样黝黑,海岸上的语言也相对统一,一种叫斯瓦希里语的语言成了当地的普通话

如今的斯瓦希里语仍然是民间的通用语言,如果一个人会斯瓦希里语,就可以通行东部非洲的几个国家:肯尼亚、坦桑尼亚、刚果,以及乌干达、赞比亚、马拉维、布隆迪、卢旺达、莫桑比克。所谓斯瓦希里语,本来是属于非洲人的班图语,阿拉伯人来到后,又吸收了大量的阿拉伯语词汇,形成了一种混合语言。这种语言本身就代表着阿拉伯的影响力。

至于建筑风格,也与郑和一路上经过的印度、阿拉伯颇有相似之处。实际上,这里有很多的阿拉伯、印度商人存在。

在蒙巴萨,城市里最雄伟的建筑是一座葡萄牙人留下的堡垒,叫耶稣堡。这座堡垒建设在城市南部的一块靠海的岩石之上,从下面望去雄伟壮观。修建城堡的岩石采用的是当地的珊瑚礁。即便到了现在,仍然可以看到岩石上珊瑚的花纹。数门大炮耸立在城堡四周,透露出这是一个易守难攻的所在。

郑和来到这里时,耶稣堡还不存在,又经过了一百多年,当葡萄牙人发现了绕过好望角的新航线,决定寻找一个东岸的基地,便于向印度航行,蒙巴萨才开始进入葡萄牙人的视野。

1593年,葡萄牙人占领了蒙巴萨,开始修建耶稣堡。以耶稣堡为中心,葡萄牙控制了周围海岸约一百年的时光。随后,他们尝到了穆斯林的厉害。1696年,位于亚洲的伊斯兰国家阿曼开始进攻葡萄牙人,双方经过两年多的争斗后,最终葡萄牙人被赶走了。

在东非的历史上,阿曼苏丹家族是一支不可小视的力量。阿曼位于阿拉伯半岛,在陆路上被沙特与其他国家分开,显得与世隔绝,但历史上的阿曼在海外却是一大豪强,影响力从印度海岸一直到东非。

到了1840年,阿曼人甚至把首都从阿拉伯半岛迁到了东非海上。在东非,除了蒙巴萨,阿曼的另一个(也是更加重要的)主要据点就是桑给巴尔,阿曼人把首都就迁到了这里。

桑给巴尔位于坦桑尼亚外海上,是一个小群岛,拥有桑给巴尔和奔巴两座主岛,以及周围的一些小岛。桑给巴尔岛曾经是东非最富庶的地区,因为它拥有得天独厚的贸易条件

早在欧洲人到来之前,阿拉伯人就把这座岛作为基地开展贸易,整个贸易网络辐射东非区域,甚至远达马达加斯加和莫桑比克海岸,在亚洲方向则直达阿拉伯和印度。这里有世界上最好的白色沙滩,整个沙滩纵向长达数千米。涨潮时,海水从数千米外追逐着人的脚步,直到把沙滩全部淹没;退潮时,海水又会在一两个小时内后退数千米。

桑给巴尔的首府是著名的石头城,大片的古老建筑足以媲美欧洲,让人不敢相信它是非洲的一部分。

但桑给巴尔的名声并不好,原因在于奴隶贸易。如今,欧洲人对当年的非洲政策进行反思,最主要的落脚点是奴隶贸易。但非洲的奴隶贸易并非从欧洲人开始,而是在阿拉伯人统治时代就很兴盛了。

古代阿拉伯人有贩卖奴隶的传统,不管走到哪儿,他们都把战争中的俘虏当成奴隶来买卖。阿拉伯人的奴隶来源极其丰富,从北欧的俄罗斯人、欧亚草原上的钦察人、中亚的突厥人,到印度人、西欧人、非洲人,无所不有,只要能获得,都可以贩卖。在巴格达大马士革等市场上,即便再正直的人也不认为买几个奴隶有什么不好。

但阿拉伯人也不是始作俑者,他们买卖奴隶的习惯又是从欧洲的罗马学来的。罗马人对待奴隶更是一绝,不仅用奴隶来干活儿,还让他们互相厮杀,血溅角斗场。

阿拉伯人对待奴隶也并非一味虐待。一名奴隶如果有头脑,他便有很大的机会升入其他社会阶层。许多大臣都是奴隶出身,甚至在埃及的马穆鲁克王朝,连统治者都是从前任统治者的奴隶中升上来的。(www.xing528.com)

阿拉伯人在东非的贩奴基地就在桑给巴尔,即便到了现在,人们仍然可以认出当年贩卖奴隶的地点。那儿盖了一座教堂,教堂所在的讲坛,就是当年奴隶的拍卖台。在院子里,还有当年关押奴隶的地窖,狭小的空间和生锈的脚镣诉说着奴隶们的苦难。

19世纪,欧洲人都停止了奴隶贩卖,桑给巴尔却仍然保存着这种交易英国人甚至不得不依靠武力威胁,才将它取缔。

桑给巴尔除了奴隶之外,提供的主要是黄金、象牙、宝石,以及非洲的其他特产。它们被卖给阿拉伯的王公贵族,以及从亚洲到欧洲的有钱人。它的进货渠道位于东非大地的内陆地区。

桑给巴尔富起来之后,带动了整个东非的发展,也将伊斯兰教传播到了内陆地区。另外它也影响到了许多还没有伊斯兰化的区域,文化暂时没有传播过去,贸易却已经打了头阵。这其中最著名的是大津巴布韦。

1868年,欧洲人亚当·伦德尔在非洲展开了一次狩猎之旅。他来到了如今的津巴布韦境内,发现了一片鬼斧神工的建筑遗址。这片遗址规模之大,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三年后,他把这个发现告诉了一位德国探险家卡尔·毛奇。毛奇参观后,立刻认定这个建筑是当年所罗门王与示巴女王留下的。他之所以到《圣经》中去寻找依据,是因为他不相信落后的非洲人能够创造出这样的奇迹。

毛奇不知道,伦德尔和他的发现只能算是重新发现。实际上,在16世纪,就已经有葡萄牙人来到过这里,并留下了相关记录。

经过后人的研究,这片被命名为大津巴布韦的建筑的确是非洲人建立的,不过这得益于阿拉伯穆斯林与非洲人的贸易。

穆斯林最远到达了坦桑尼亚南方的海岸上,并在那儿建立了一系列的贸易城邦,他们做生意的对象,就是内陆的黑人。在津巴布韦历史上,它有着丰富的黄金资源。10世纪的阿拉伯人马苏迪的名著《黄金草原与珠玑宝藏》,就已经记载了非洲南部的黄金。到了12世纪,阿拉伯人已经与黄金产地的非洲民族取得了贸易联系,形成了丰富的贸易链条。

大津巴布韦恰好处于这条黄金贸易的通道上。他们将西部的黄金转运到海岸卖给阿拉伯人,赚取中间的差价,并积累了巨大的财富

当海岸上的伊斯兰王国大修宫殿时,大津巴布韦的领袖们也按捺不住争胜之心,开始大肆建设。他们的建筑与伊斯兰风格迥然不同,形成了今天我们仍然能够看到的南部非洲奇迹。

在伊斯兰的刺激下,东非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层次,最外层靠近海岸的是以伊斯兰信仰为主的社会。但并非只有穆斯林,在和平年代里,许多印度人借助信风的帮助来到东非安家,他们大都是买卖人,经营着各种各样的商店。

即便到了现在,坦桑尼亚、肯尼亚、乌干达的许多百货店仍然是由印度人经营的,他们从印度进口廉价的商品,再卖到当地。有的人告诉我,他们已经在非洲待了好几世,甚至亲戚中都有了不少非洲人。唯一让他们区别开的是,他们保持了印度教的信仰。

这里还有许多印度教的神庙,与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庙宇比邻而居。有人告诉我,在这里基督教是上等人的信仰,伊斯兰教是大众的信仰,而印度教则显得粗俗,这大概是因为印度教庙宇过于花哨,又由于财力不足而显得有些粗糙。

再往内陆走,随着伊斯兰教影响的减弱,基督教的影响力开始显现。基督教是西方殖民非洲时留下的,在许多当地人心中已经扎了根。非洲的伊斯兰教是一种个人化的宗教,人们以礼拜的方式与安拉沟通,基督教反而成了一种集体化的宗教。教堂里,人们敲锣打鼓,载歌载舞,极具非洲特色。这或许与传教士们的努力有关,为了传播信仰,他们改造了基督教严肃的一面,将非洲的歌舞成功地引入其中,形成了快速的传播。但即便这样,伊斯兰教仍然遍布于富有的精英阶层,并传遍了大半个非洲的土地。

伊斯兰教从北非、东非向其余地区扩展,已经占去了半壁江山。如果再有几百年时光,也许整个非洲就会变成一片绿色信仰的天地。但这个进程却突然被打断了,因为欧洲人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