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吉建平
光阴荏苒,四十年弹指一挥间。我们农信人用“背包精神”背出农民“贴心银行”的声誉,用脚步丈量着农田,量出丰收的硕果,用木算盘算出农信社的诚信,用勤劳之手书写着辉煌壮丽的篇章,深切感受到了农信事业的前后变化。我作为一名农信元老,对40年间发生的变化萦绕在心,记忆历历在目,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全部历程,这是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
业务腾飞 40年前,农信社的业务非常单一,只有存贷款和结算,而且很不方便,农村父老乡亲只能到徒步到网点办理。我们网点的存款仅有13.5万元,贷款余额7.8万元。经过改革开放,我所在的信用社像插上翅膀,噌噌地往起飞。2018年上半年,存款和贷款余额分别是40年前的2593倍和2436倍。这组数据相比40年前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折射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富裕的成果。农民高兴地说:“现在可好了,资金困难找信用社,出门办事再不用带现金,网点遍布城乡,一张卡汇通天下,一部手机随心所欲,真的太方便了,我们赶上了好时代。”的确,农信社业务的发展折射了业务品种的丰富和质量的提升。业务品种从传统存贷、结算,扩展到理财、代理,电子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走近普通百姓,而且主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政策把握上对接经济金融形势和产业政策,做到顺势而为;对接主管部门,做到广泛渗透;对接有效信贷需求,做到因需而变。在业务发展上,扩展服务点,创新产品形式;选准切入点,创新服务领域;突破贷款难点,创新担保方式。在服务保障上,完善联动机制,提升服务水平;完善考核机制,激发经营活力;完善优惠机制,实施差异化管理。这些措施使信用社向本地优势行业倾斜,向经济实力强、市场份额大、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倾斜,向“小而精”“小而专”“小而特”倾斜,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科技来袭 1987年,我被大队推荐到公社信用社工作,从农田到了农信,没有脱离“农”字,却是一个吃农信饭的人,这一份饭一吃就是40多年。那时候信用社共有5名员工,办公桌上一人一把木算盘,人人都练就了一手的指上功夫,“噼里啪啦”清脆的算盘拨打声打破了室内的寂寞,真让我羡慕至极。信用社的所有业务全部是手工办理,唯一计算工具就是算盘,顾客取存款和收贷款的利息计算总是费时费力。特别是到月末结账时,全社包括主任在内的5人全部上阵,一个人搞服务,会计唱票,3人每人一把算盘,数据以两人一致为准,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结算工作。下乡搞业务,一辆自行车和一个挎包,包里装着算盘、单据,走到哪个村就把业务搬到哪里,村里人称信用社是“背包银行”或“流动背包银行”。改革的春风吹得农信社往前跑,科技融入乐淘淘,电子网络普及,业务管理上线,“信合通”卡的发行;坐在会议室开会像看电视,听省联社领导讲话,原汁原味;监控系统延伸到每一个网点,从客户进门到出门,坐在监控室一目了然;授权系统使每一笔业务规范,安全保障不出纰漏……从算盘到电子计算器、电脑、办公网络自动化,员工办理业务时,手指就像在弹钢琴,一笔笔业务插上科技的翅膀,汇通天下,给快速发展的农信社插上了翅膀,把农信社推上现代化科技殿堂。
环境设施美 20世纪80年代,我们信用社在公社借用的一间办公室,一张大办公桌、几个长条板凳就是信用社全部家当,没有金库,现金就在抽屉里,我们吃饭也是公社上灶。简陋的营业场所里,承担着123个集体核算单位和群众的存取款业务。随着时代推进,信用社盖起了自己的办公场所,营业室、库房、档案室、宿舍、食堂等宽敞明亮,宽敞的营业厅窗明几净,花岗岩柜台,防弹玻璃、报警器,鲜花香味四溢,员工宿舍、厨房、洗澡间、职工活动室样样设施齐全。从五小建设到服务场景,每一项都有规范标准,让客户在办理业务时享受优美、优雅、舒适的环境,有宾至如归的感受。(www.xing528.com)
农村信用社是一支活跃在农村的支农队伍,员工风里来,雨里去,披星戴月跑乡下,为千家万户百姓排忧解难。40年“不忘初心,撸袖实干”,旧貌换新颜,艰苦历程证明了改革开放使中国命运扭转乾坤,为包括农信社在内的各行各业发展进步注入了活力源泉,是跨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新时代新征程,改革开放不止步。我们不辱使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用工匠精神努力打造农信社现代金融集群,服务地方经济再创辉煌。
(作者单位:原平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